内容简介 · · · · · ·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苏北人作为个案研究,探讨了原籍是如何逐渐成为汉族中界定族群身份的依据的,解释了籍贯怎样构筑社会等级和社会对立,揭示了中国城市居民面临的这一方面的问题。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韩起澜系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滋分校教授,中国问题专家;译者卢明华系南京大学退休教授。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寻觅苏北
第三章 从移民变为族群
第四章 族群因素的作用:上海劳工市场中的苏北人
第五章 有争议的族群:苏北人的自我认同
第六章 偏见政治
第七章 无形的不平等:1949年后上海的苏北人
第八章 籍贯的族群涵义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寻觅苏北
第三章 从移民变为族群
第四章 族群因素的作用:上海劳工市场中的苏北人
第五章 有争议的族群:苏北人的自我认同
第六章 偏见政治
第七章 无形的不平等:1949年后上海的苏北人
第八章 籍贯的族群涵义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断言,这些差异可能使一对夫妻水火不容。一位年轻妇女附议:她在登门拜访了男方的家,吃了一盘八个皮蛋的菜肴后取消了同那个男的的婚约。”上海人会认为皮蛋是一种精品,精品应当用小量上菜。我认识到如果我嫁给这样的男人,那就会非要为这样的小事争吵不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1页 -
有关族群含义的某些见解也许还是有启发的。第一,族群不是诸如血缘之类的客观事物,而是一种过程。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建构、援引和操纵文化独特性概念,以便在共同的政治经济体系内将人划分为我者与他者。语言、种族、宗教、历史经验和原籍构成了属性金字塔,也许可以利用这些属性来建构这种“我者/他者”的界限。但是,必须强调指出,构成不同的或者独特的语言、种族、历史或原籍的要素全是有伸缩性的。没有哪一个特征天生就是族群的标志。人类学家李·德拉蒙德指出:“某个特定属性,例如体貌、衣着、讲话、生活方式或宗教,只有凭借体现它的内涵体系才具有族群意义或标志意义。” 这导致有关族群含义的第二种见解:没有哪一个人群是天生的或是不可被改变的族群。例如,爱尔兰人在爱尔兰就不是族群,只有在他们移居美国后才成为族群。非洲裔美国人和整个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被视为族群的人也是如此。同样地,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换句话说,族 群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 关于族群含义的第三种见解涉及谁来界定社会类别。人类学家露丝·曼德尔指出,族群身份大概是谋求以“集体团结集团”自诩的人说出来的。表明这种团结是为了抵御侮辱或歧视,要求政治经济权利,以集团的传统而自豪。然而,曼德尔确切无疑地说,“被划分”感也许正是“外在决定的,例如,旨在从属和统治”。'正是后一种现象主导着上海苏北族群的建构。 关于族群含义的第四种见解涉及族群同阶层的关系。尽管一个社会可以由阶层而不是由族群来建构,反之亦然,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二者似乎是交叉的,或者甚至是代表同一人群的不同名称。尽管阶层和族群都根植于不平等结构,但阶层是根据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来界定的,而族群是以基于原籍的差别来界定的。二者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归结为另一个,但二者往往重叠,就像有关族群差异的信念,即使没有被建构,也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论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的人也喜欢 · · · · · ·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1 条 )

本书的短的评价和内容的商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作为一本研究上海的“苏北人”是怎么被建构起来的研究著作,将“苏北人”视为上海人在近代建构起来的歧视性标签。作者认为,在近代以前,苏北和苏南经济差的不大;在近代,随着苏北地区的衰落和苏南地区因为上海开埠的崛起,苏北作为一个准政治单位的概念才出现。毕竟对于... (展开)
沙青青x维舟:苏北是一个无限扩张的概念
11月2日晚, 历史学者沙青青和资深书评人维舟做客上海上生新所 茑屋书店,从《苏北人在上海》一书出发,探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的上海苏北人群体,拨开历史的迷雾,思考身份认同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下为本次对谈的精选回顾,全文约7000字,阅读约需要12分钟。 关键词:苏北...
(展开)

【转】邵建:研究上海苏北人的力作──韩起澜《上海苏北人》评介
【作者简介】邵建,1975年生,江苏常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上海城市史方面的研究。著有《一个上海香山人的人际交往:郑观应社会关系网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文章来源】《史林》. 2001 (02) 近代以来,苏...
(展开)
> 更多书评 41篇
论坛 · · · · · ·
卢明华 | 来自小伙伴 | 2020-10-15 14:22:42 | |
人类学是门比较厉害的学问 | 来自老伐开心 | 2010-06-07 19:46:47 | |
买是没兴趣,至多借来看看 | 来自NON酱❤ | 2010-05-27 09:46:04 | |
身份建构论 | 来自袋鼯 | 1 回应 | 2009-08-26 23:19:5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7.9分 731人读过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8.9分 3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美国学者中国地方史研究著作不完全目录 (子明)
- 手头收集的上海城市研究 (藤原琉璃君)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 (🦉的瓦涅密)
- 上海近代史(1843~1949) (dr.we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的评论:
feed: rss 2.0
18 有用 正统文化代言人 2012-12-13 17:16:37
资料什么还行,没法同意关于苏北截止清中前期始终超过江南这个大前提
5 有用 N 2019-09-29 11:34:53
翻译的低级错误。举个例子:第57页,“到19世纪30年代,黄包车夫的人数飙升至80万,90%是苏北籍人。”这一句话里面就有2个错误。首先,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而不是19世纪,应该是8万人而不是80万人。参照上下文就应该知道不可能是19世纪30年代,不知道这个翻译有没有常识,1930年代叫做19世纪30年代吗?? 还有,译者的数学是不是跟体育老师学的,8万翻译成80万? 我没有看这本的英文原文,... 翻译的低级错误。举个例子:第57页,“到19世纪30年代,黄包车夫的人数飙升至80万,90%是苏北籍人。”这一句话里面就有2个错误。首先,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而不是19世纪,应该是8万人而不是80万人。参照上下文就应该知道不可能是19世纪30年代,不知道这个翻译有没有常识,1930年代叫做19世纪30年代吗?? 还有,译者的数学是不是跟体育老师学的,8万翻译成80万? 我没有看这本的英文原文,但是从其他资料上看到了30年代上海的人力车夫数量应该是八万多人,北京是十万多人。翻译个80万人是完全不符合这个数量级的。况且,这个译者哪怕是看一下前一句话说1913年上海有一万名车夫,到30年代能涨到80万人?? 这个有可能吗,是全民拉黄包车了吗? 能不能有点基本的逻辑? (展开)
7 有用 dromobabel 2011-03-07 13:22:39
很薄很薄的小书,事实上韩起澜的讨论是比较集中的,她并没有挖掘足够丰富的史料来建构她的写作进程,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国找到了一个对外国族群研究既有成果的影子(当然,不能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预设概念的建构,由全书可见,“苏北人”这个概念被建构并且形成了特定的边界,还是有其特定事实依据的)。“江北人”的概念如魔魇一般仍然存在于包括上海人在内的江南人的认知途径之中,即便中国的最高领导者已经超过二十年是由江北人担... 很薄很薄的小书,事实上韩起澜的讨论是比较集中的,她并没有挖掘足够丰富的史料来建构她的写作进程,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国找到了一个对外国族群研究既有成果的影子(当然,不能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预设概念的建构,由全书可见,“苏北人”这个概念被建构并且形成了特定的边界,还是有其特定事实依据的)。“江北人”的概念如魔魇一般仍然存在于包括上海人在内的江南人的认知途径之中,即便中国的最高领导者已经超过二十年是由江北人担任。我还拿捏不准如何把籍贯的概念作为一种特定标签附着在空间意义上而楔入新的城市进程中,但无论如何,建构上海的都会空间格局(无论在具体的意义上抑或抽象层面),籍贯/户籍至今仍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讨论维度。btw,没有什么人是上溯到祖宗十八代的城里人,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这也是城市的问题。 (展开)
1 有用 大仙尖叫终生 2023-10-19 10:27:58 上海
拖了好久才看完,论述很扎实,作为刚波人阅读体验非常奇妙。49之后的论述确实一笔带过了,但是对于评论区提了很多次的觉得不可信的“清中期之前苏北经济胜过苏南”的论点蛮疑惑的,清中期确实是重要节点,而且论述成立的重心不在于谁更有钱吧(虽然支持更有效的参考文献)。
2 有用 孙绿 2014-05-01 16:58:26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69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