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读城记》讲述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话题,就像看完一部电影后谁都可以发表一番议论一样。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
读城记的创作者
· · · · · ·
-
易中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易中天,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唰喇”的本义是“快”。比如要求动作快一点,武汉人就会说“搞‘唰喇’点”。要求决定快一点,也会说“搞‘唰喇’点”。如果如此催促还不“唰喇”,那就是“(口者)” 显然,这里说的“快”,还不是或不完全是“快捷”,而是不要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是心理上的快而非物理上的快。所以“唰喇”就是“爽朗”、“爽快”。武汉人读作“唰喇”,不知是爽朗、爽快一词的音变,还是一个象声词,——书翻得很快,唰喇;箭射得很快,唰喇;衣襟带风,出手很快,也唰喇。不过,从武汉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性格看,我怀疑那是拔刀子的声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5页 -
不要忘记,我们是在怎样的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全面启动改革的进程是不可能的,以北京、上海为先行官也是不可能的。可以全面铺开的只有农村的改革,而可以并应该对外开放的也只有广东、福建两个省份。这两个位于东南沿海又相对贫困的农业省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一旦失败也不会影响大局,继续闭关自守却既不现实,也甚为可惜:港澳台的经济繁荣近在咫尺,咄咄逼人,而且放弃与之合作的机会,放弃对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利用,也等于坐失良机。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广东创出了发达和繁荣,福建则要相对滞后一点。比如同期成为特区的厦门,其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如深圳(但厦门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获得了成功)。究其原因,除台湾对厦门的作用和影响远不如香港之于深圳外,广东有广州而福州远不能和广州相比,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惜,这个因素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事实上,如果没有广州,仅仅只有香港,深圳也不会如此成功。因为特区的成功不仅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而广东文化至少有一半是由广州来创造和代表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品读中国书系(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闲话中国人》
。
喜欢读"读城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读城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7.3
-
- 大话方言 7.1
-
- 闲话中国人 7.5
-
- 帝国的惆怅 7.5
-
- 品三国(上) 7.7
-
- 帝国的终结 8.0
-
-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 7.6
-
-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7.7
-
- 我山之石 8.2
-
- 品人录 7.7
读城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7 条 )

内容五颗星的话,表达只能两颗星
作者是大家的老熟人,这些年跻身风口浪尖中打飘的易中天老师。这本书是他的品读中国系列之一,选取了北京、上海、厦门、武汉、成都、广州六座中国特色城市,读一读,如果要归类,本书大概属于散文,嗯,或许也可以属于夹叙夹议的杂文。 个人浅见,读城记的内容是相当不错的。老...
(展开)
> 更多书评 6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7.2分 573人读过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7)6.7分 3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好书大团圆(不可不读的书籍推荐) (大胃)
- 我的藏书 (刘洒洒)
- 易中天著作一览 (Alex@douban)
- [Book] 历史与社会 (最爱cheesecake)
- 减法推荐的小书 (一劈两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读城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短发 2010-03-26 21:50:01
教授装傻
1 有用 沙子 2007-05-21 13:22:42
厕所书籍之一
1 有用 Suz 2008-06-24 00:08:56
没意思。
1 有用 疏桐 2015-11-21 16:59:46
一个城市就是一张名片,一段斑斓的历史,小县城的我读起来很是有趣。
2 有用 [已注销] 2017-08-29 10:54:27
漫长的人生时光里,用脚走过一座座城市的时间却是苦短的。我们在彼此的言语交谈之中,记忆和书本之中,图片和声音之中,自我描绘着对一座座城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