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一组涉及文学话题的随笔。作家以文学“起源于反抗情绪”为立论的出发点,对长篇小说的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提出了系统而富有创见的见解。由于作者本人即是大师级的长篇作家,因而在援引诸如塞万提斯、福楼拜、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等等一系列古今名家的上百部作品时,常能左右逢源,有感而发,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它没有一般评论文章那种臃肿、沉闷的文风,相反,文中处处是妙趣横生的寓言、比喻、幽默,常令读者忍俊不禁。作家认为“一篇评论文章本身即是一部创作,丝毫不比一部优秀小说或长诗逊色”,可以说本书正是这一见解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中国套盒的创作者
· · · · · ·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作者
-
赵德明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世界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生于秘鲁的阿雷基帕市,现定居西
班牙。他著述颇多,万以长篇小说为长,享有“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美誉,获得多项欧美
文学大奖。其主要作品如《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上尉与劳军女郎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利图马在安第斯山》等、均已译成多图文字,深受广大读者
喜爱。�
1976-1979,任国际笔会主席。70年代末在西方享有盛誉,还参加过本国总统大选。1990年,获意大利西西里文学奖,还在以色列、美国波士顿大学获荣誉博士。1993年,获西班
牙环球文学奖。1994年,被授予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1995年,获西班牙塞万提塞奖。1995
年10月,西班牙举行略萨国际文学研讨会。同年12月24日,任第二届西班牙西语世界电影节
主席。近几年入围诺贝尔文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类似我这样的情绪常常会白白浪费许多青年的抱负,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算不上什么大事,文学在社会生活的边缘苟延残喘,仿佛地下活动似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从那时起,我总喜欢把作家的地位与何塞·马利亚肠胃里有了绦虫以后的处境相比。文学抱负不是消遣,不是体育,不是茶余饭后玩乐的高雅游戏。它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一一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同我那位在巴黎的朋友一样,文学变成了一项长期的活动,成为某种占据了生存的东西。它除了超出用于写作的时间之外,还渗透到其他所有事情之中,因为文学抱负是以作家的生命为营养的,正如侵入人体的长长的绦虫一样。福楼拜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谁把这个美好而耗费精力的才能掌握到手,他就不是为生活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 这个把作家的抱负比作绦虫的想法并没有什么新意。通过阅读托马斯・沃尔夫(福克纳的老师,两部巨著《时间与河流》和《天使望故乡》的作者)的作品,我刚刚发现这个想法,他把自己的才能描写成在心中安家落户的端虫:“于是,那梦想水远地破灭了,那童年时期感人、模糊、甜蜜和忘却的梦想蠕虫在这之前就钻进我的心中,它蜷曲在那里,用我的大、精神和记忆做食粮。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心中的火焰抓住,已经被自己点燃的火吞食,已经被多年来耗费我生命的愤怒与无法满足的欲望铁爪撕得粉碎。一句话,我知道,脑海里或者心中或是记忆中,一个发光的细胞将永远闪耀,日日夜夜地闪耀,闪耀在我生命的每时每刻,无论是清醒还是在梦中;我知道那蠕虫会得到营养,永远光芒四射;我知道无论什么消遣,什么吃喝玩乐,都不能熄灭这个发光的细胞;我知道即使死亡用它那无限的黑暗夺去了我的生命,我也不能摆脱这条蠕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 绦虫寓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套盒"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套盒"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套盒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提到的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时间与河流》 《天使望故乡》 《一个美国小说家的故事》托马斯·沃尔夫 福楼拜书信集 《蚁群》 《坟墓里的旗帜》 《沙多里斯》 《圣安东的诱惑》 《包法利夫人》 《吸毒者》威廉·巴勒斯 《尼古拉先生》雷蒂夫·德·拉布勒托纳 《白鲸》 《变形记》 《城堡》 《诉讼》卡... (展开)
写作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一本提升小说阅读品位的“秘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尽管连好书都读不尽看不完,但择书,我仍然愿意玩“邂逅”和“偶遇”。那种意外的惊喜,总是来得格外打动人心。近来传言略萨要被封禁,好奇之下看了此书。幸得此书,我才真切地意识到自己读小说的无品,简直无品到汗颜。——其实就在看此书的同时,也在展看他的另一本《继母颂... (展开)
一本关于“如何成为小说家”的指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略萨写给一位青年小说家的12封信,系统的讲解了成为一名小说家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着每封信的主题,略萨都有举例说明,给出可行性建议,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学。这本书可以说给那些想要写作又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不知如何开始的人指出了一条明路,告诉我们该如何... (展开)> 更多书评 47篇
论坛 · · · · · ·
有人觉得这书的翻译很垃圾么 | 来自小竹山 | 2012-02-20 23:54:36 | |
此书要火了,我提前来挖个坑 | 来自James | 35 回应 | 2010-10-11 20:45:17 |
我很少占座的~~今天看完新闻,难得想到douban了~~ | 来自【麦地】 | 2010-10-07 21:16:49 | |
占座来的 | 来自Frank | 2010-10-07 21:04:26 | |
是讨论快餐盒环保与否的,和郑智化一点都没关系,... | 来自Pepsin | 2010-10-07 21:01: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8.5分 1869人读过
-
Picador (2003)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8.6分 114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8.9分 86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略萨 (十年木匠)
- 开卷八分钟(2010年) (bigboybt)
- 小说的艺术 (合理肉食)
- 作家文学课 (金戈)
- 中国翻译出版的拉美文学作品(2000-) (地球的小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套盒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mie L 2010-10-23 20:51:01
一下子明晰多了
10 有用 安提戈涅 2011-03-31 22:32:24
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十来封他对一个青年作家的文学探讨——小说家来谈文学创作,是别有风味的,他不像专门的文论理论家理论那样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地步,他是在自己的创作生命与体验上进行总结,是真正的结晶。拉美这块土地非常神奇,产生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作家与评论家,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纯美的诗性,更具有钱钟书、伯林式的渊博知识,令我身为叹服,因而他们的文学与理论创作都值得一看。在我视野所及的范围内,《中国套盒》的意义... 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十来封他对一个青年作家的文学探讨——小说家来谈文学创作,是别有风味的,他不像专门的文论理论家理论那样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地步,他是在自己的创作生命与体验上进行总结,是真正的结晶。拉美这块土地非常神奇,产生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作家与评论家,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纯美的诗性,更具有钱钟书、伯林式的渊博知识,令我身为叹服,因而他们的文学与理论创作都值得一看。在我视野所及的范围内,《中国套盒》的意义与美感胜过了很多同类的作家谈创作——哪怕他们是伍尔夫抑或昆德拉。 (展开)
4 有用 野次馬 2011-02-01 13:51:39
略萨的比喻让我着迷。这本书的内容与《中国叙事学》有很大的重叠,时间、空间、视角、现实,援引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文学作品做例子不过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罢了。不过读来颇有趣味。书中提到的好多作品(尤其是拉美的)似乎至今都没有出中译本,可以的话倒是想感受一下那些被略萨描述得相当神奇的结构。不过说到底,整本书的法门还在最后一章吧,讲来讲去不过张三丰传授太极剑法的段子噗……
0 有用 巫巫 2010-10-08 18:13:12
如何写出优秀的小说 都是在不断磕磕碰碰,跌倒了,站起来的过程中学会的。
3 有用 小偷|隐忍沉定 2011-03-09 06:48:58
文学知识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