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告别的年代》,串起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二〇一一年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
二〇一一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二〇一〇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
王德威、止庵、蒋韵、杨照、郑树森、黄锦树、董启章、骆以军……联合推荐
王德威: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郑树森: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黄锦树: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董启章:《告别的年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对抗匮乏,拒绝遗忘的书。
骆以军:我觉得这本小说,...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告别的年代》,串起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二〇一一年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
二〇一一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二〇一〇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
王德威、止庵、蒋韵、杨照、郑树森、黄锦树、董启章、骆以军……联合推荐
王德威: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郑树森: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黄锦树: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董启章:《告别的年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对抗匮乏,拒绝遗忘的书。
骆以军: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告别的年代的创作者
· · · · · ·
-
黎紫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黎紫书
本名林宝玲,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此后连续多届获奖,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如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等。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野菩萨》,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无巧不成书》《简写》,散文集《因时光无序》,个人文集《独角戏》,以及编著花踪文学奖回顾评论集《花海无涯》。《告别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本书是黎紫书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她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本书以一部既无开端亦无终结的历史大书为引子,分三层叙事,将同名同姓但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的三个女人“杜丽安”串联起来,前一层的人物故事被后一层的角色阅读...
黎紫书
本名林宝玲,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此后连续多届获奖,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如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等。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野菩萨》,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无巧不成书》《简写》,散文集《因时光无序》,个人文集《独角戏》,以及编著花踪文学奖回顾评论集《花海无涯》。《告别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本书是黎紫书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她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本书以一部既无开端亦无终结的历史大书为引子,分三层叙事,将同名同姓但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的三个女人“杜丽安”串联起来,前一层的人物故事被后一层的角色阅读,也被读者一一阅读。在“小说中的小说”结构之下,一层一层开拓出故事的纵深度,充满寻觅、躲藏与发现,展现出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2010年,本书入选《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2011年,本书获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ishuli002
和讯博客 http://zishuli.blog.hexun.com
黎紫书获奖档案
1995年
第三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
马来西亚全国微型小說比赛首奖
1996年
马来西亚杨忠礼文化月短篇小說首奖
第十八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1997年
第四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散文首奖、小说推荐奖
马来西亚云里风年度优秀作家一等奖
1998年
冰心世界文学奖(短篇小說)佳作奖
1999年
第五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小说推荐奖
2000年
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
第二十二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2001年
第六届花踪文学奖世界华文小说首奖、小说推荐奖、散文佳作奖
2003年
第七届花踪文学奖小说推荐奖
2005年
第二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第二十八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2010年
《告别的年代》入选《亚洲周刊》年度中文十大小说
《简写》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1年
《告别的年代》获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 11
第二章 27
第三章 45
第四章 61
第五章 81
第六章 101
第七章 125
第八章 153
第九章 183
第十章 219
第十一章 259
第十二章 291
后记 想象中的想象之书 311
附录 为什么要写长篇小说? 董启章 317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告别的年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告别的年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告别的年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7 条 )
在南洋,故事是最好的告别
凝听人世的声浪与与兀自流动着的命运之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以为梦本身是蚁穴那样的国度,里面沟壑纵横,蜂窝状的小房间鳞次栉比,你永远搞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出口在何处。但你总算真正醒过来了,纵然你明白那未必正确,但真正的出口总会有一大片耀眼的亮光。” 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这样评价马来西亚70后作家黎紫书:不论是书... (展开)阅读这本小说,仿佛是在迷宫中行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告别的年代》是马华作家黎紫书的第一个长篇,首次发表于2010年。十年之后,黎紫书交出了她的第二个长篇《流俗地》。 将这两本书对照起来看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两本书描写的时代、素材乃至于主题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形式却截然不同,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在创作方向... (展开)> 更多书评 5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The Feminist Press at CUNY (202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2)8.2分 865人读过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8.1分 10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 ̄▽ ̄)~ (Spheniscidae)
- 读后念念不忘的那些书 (影随茵动)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港台引进★ (皮特4)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告别的年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TINTIN🍧 2012-07-10 11:28:08
内敛的情欲和溃散的坚持,融合的非常好,但是看一遍就够
1 有用 SeaHoney 2012-12-16 21:35:02
技巧上过于强势。开头结尾处的构思明显渊源于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尤利西斯》的影响亦可窥见。在牙痛中读完。
28 有用 小倦 2012-08-20 11:25:10
形式的刻意感,常常让我对内容减分。双重甚至多重叙述结构,尤其是孪生的意向,双重多重人格的设计,都并不新鲜特别。我倒是喜欢杜丽安主体故事,一个卖票女子到汇海大酒楼老板娘的奋斗历程。就算是马来西亚的华人阿信好了。
1 有用 影随茵动 2012-03-03 22:43:57
作者、读者、评论者三位一体,大有书中书的味道。据说这本小说是黎紫书的首部长篇小说,作者很注重于结构的铺陈,三代人以平行的视角展开,并使当事人隐匿于后,所以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会稍有恍惚,不过渐入佳境后,一切自迎刃而解。也许是心思太过于对结构的讲究了,马来华人痕迹的重量还是少了一些。其实读《告别的年代》让我想起了《声音乐团》,当然,比起个人的小性小情,告别的扩展性还是明显的。
1 有用 波江座鲸鱼 2014-03-23 23:46:28
不如她的短篇
0 有用 雪碧 2024-11-20 18:06:23 云南
杜丽安的故事读得很流畅,第2篇后面也串了起来。意外的是,让我鼻酸的居然是女作家和艾蜜莉的故事。
0 有用 火树 2024-11-19 21:05:37 山西
开头读起来像《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好在作者本身的风格很快便发散出来。小说内容是俗的,形式却是虚的,多少有割裂之感,甚至撼动了“实”的根基。杜丽安做主角的部分最好,风风火火,酣畅淋漓,“你”做主角的部分欠佳,韶子与第四人的部分如同虫蛀的空洞,画蛇添足。本书似乎体现了作者对于写作方式的探索,日后的《流俗地》才是返璞归真之作。女作家执着于写过于男性凝视的视角,使人心惊。
0 有用 一般路过大花狸 2024-10-30 17:56:11 上海
像做了一场梦
0 有用 好想养一盆薄荷 2024-10-20 13:11:05 广东
和《流俗地》比起来,这一篇的文笔更加的稚嫩,文风更加的飘忽不定,但我还是很喜欢
0 有用 米歇尔 2024-10-19 20:04:01 广东
黎紫书老师早期作品还是有点青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