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十八世紀是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
在西方的美學發展上,十八世紀是個無法讓人忽視的世紀,是一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人們開始從柏拉圖之「絕對之美」以來所形成的先驗理念傳統,回到人自身的感覺與美感經驗的感性探索。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於1757年出版的《崇高與美之源起》即強調了人的「感覺」在審美判斷中的重要性。柏克的美學觀擺脫柏拉圖的傳統,從概念世界回到人自身,亦即將美感的發生從客觀的屬性帶回人的感覺來討論。對他而言,在相當大的比例中,美是經由感覺(the senses)的介入,在人類心靈上機械地運作的某種特質。此種美感具備一種「社會特質」(a social quality),因為當我們面對異性乃至動物時,常引起某種愉悅的感覺,並渴望與之親近,以發展出某種關係,柏克把這種情感稱為愛。然此愛是由美所產生,所以不同於情慾。...
十八世紀是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
在西方的美學發展上,十八世紀是個無法讓人忽視的世紀,是一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人們開始從柏拉圖之「絕對之美」以來所形成的先驗理念傳統,回到人自身的感覺與美感經驗的感性探索。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於1757年出版的《崇高與美之源起》即強調了人的「感覺」在審美判斷中的重要性。柏克的美學觀擺脫柏拉圖的傳統,從概念世界回到人自身,亦即將美感的發生從客觀的屬性帶回人的感覺來討論。對他而言,在相當大的比例中,美是經由感覺(the senses)的介入,在人類心靈上機械地運作的某種特質。此種美感具備一種「社會特質」(a social quality),因為當我們面對異性乃至動物時,常引起某種愉悅的感覺,並渴望與之親近,以發展出某種關係,柏克把這種情感稱為愛。然此愛是由美所產生,所以不同於情慾。
本書目的即在探索分析那些引發我們美感的各種對象與媒介的特質,然其重點在於美感本身。基本上,他是在為人的美感找尋合理的解釋。同時,他在「論品味」時提到:「我所說的品味(taste),指的不過是一種能力,或指那些會被感動的心靈能力(faculties of the mind),或是指形成一種對那些富有想像力的作品和優美藝術的判斷能力。」這也道出了柏克所關注的重點,還是在於人的心靈能力。
本書即在此基點上來討論崇高與美的問題,它對德國美學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也為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有關崇高的論析預鋪了分析之路,此外亦影響近代思想家如李歐塔等人甚深。此書為探討美學、哲學、藝術必讀的經典學術著作。
本書特色
1. 確立崇高與美之區別與對等的經典書寫,影響了西方近代美學集大成者康德的美學思想。
2. 為現代美學發展鋪下很重要的基礎,明確地把美感從對象的抽象本質帶回人的感覺經驗。
3. 本書從心理與生理學角度來探究美感經驗,深刻耙梳了「崇高」與「美」的性質,影響浪漫主義美學的興起,對後世美學與藝術創作具有劃時代的地位。
崇高與美之源起的创作者
· · · · · ·
-
埃德蒙·伯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英國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Dublin)一個虔誠的英國聖公會家庭。曾就讀於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嫻熟古希臘與拉丁文獻。畢業兩年後,於1750年赴倫敦Middle Temple學習法律。他一生既嚮往哲學與美學,也喜愛政治與倫理學,而且在這些領域中都卓有貢獻。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艾德蒙.柏克是位重要的思想家,英美保守主義的思想大師,在哲學思想上主要繼承英國經驗主義,因此他的這本美學論文主要從心理與生理學角度來探究美感經驗,深刻耙梳了「崇高」與「美」的性質,影響浪漫主義美學的興起,對後世美學與藝術創作具有劃時代的地位。
譯者簡介
林盛彬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1992),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及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2009)。曾任靜宜...
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英國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Dublin)一個虔誠的英國聖公會家庭。曾就讀於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嫻熟古希臘與拉丁文獻。畢業兩年後,於1750年赴倫敦Middle Temple學習法律。他一生既嚮往哲學與美學,也喜愛政治與倫理學,而且在這些領域中都卓有貢獻。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艾德蒙.柏克是位重要的思想家,英美保守主義的思想大師,在哲學思想上主要繼承英國經驗主義,因此他的這本美學論文主要從心理與生理學角度來探究美感經驗,深刻耙梳了「崇高」與「美」的性質,影響浪漫主義美學的興起,對後世美學與藝術創作具有劃時代的地位。
譯者簡介
林盛彬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1992),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及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2009)。曾任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兼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四大學遠東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5-2007)及《笠詩刊》主編。現任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及《淡江外語論叢》主編。著有《Jose Juan Tablada與拉丁美洲俳句詩潮》、《孔子「美」論思想研究》及其他。
目录 · · · · · ·
主編的話
系列推薦
推薦序──美與崇高:承先啟後的發展
推薦序──柏克經驗論美學與十八世紀
譯者序──柏克的美學思想
導論 論品味
Part 1
第一節、 新奇
第二節、 痛苦和喜悅
第三節、 痛苦的解除與真正快樂之間的差異
第四節、 彼此對立的欣喜與快樂
第五節、 歡欣與悲傷
第六節、 論自保的各種情感
第七節、 論崇高
第八節、 論社會的各種情感
第九節、 在自保與性別社會間之情感差異的目的因
第十節、 論美
第十一節、 社交與孤獨
第十二節、 同情、模仿和企圖心
第十三節、 同情
第十四節、 在他人不幸時的同情效應
第十五節、 論悲劇的各種效應
第十六節、 模仿
第十七節、 企圖心
第十八節、 要點重述
第十九節、 結論
Part 2
第一節、 論崇高引起的情感
第二節、 恐怖
第三節、 隱晦
第四節、 論各種情感中明顯與隱晦的差異
第五節、 力量
第六節、 空乏
第七節、 遼闊
第八節、 無限
第九節、 連續與一致性
第十節、 建築物的巨大
第十一節、 在愉快對象之上的無限
第十二節、 困難
第十三節、 壯麗
第十四節、 光線
第十五節、 建築物的光線
第十六節、 可被視為產生崇高的顏色
第十七節、 聲音與巨響
第十八節、 突然
第十九節、 間歇中斷
第二十節、 動物的叫聲
第二十一節、 嗅覺與味覺,苦味與臭味
第二十二節、 感覺、痛苦
Part 3
第一節、 論美
第二節、 比例不是植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三節、 比例不是動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四節、 比例不是人類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五節、 進一步考察比例
第六節、 恰當不是美的原因
第七節、 恰當的真實效應
第八節、 要點重述
第九節、 完美不是美的原因
第十節、 在多大程度上美的觀念可被應用於心靈品德
第十一節、 在多大程度上美的觀念可應用於德行
第十二節、 美的真正原因
第十三節、 美的對象是小的
第十四節、 光滑
第十五節、 漸層變化
第十六節、 纖細
第十七節、 顏色之美
第十八節、 要點重述
第十九節、 相貌
第二十節、 眼睛
第二十一節、 醜
第二十二節、 優雅
第二十三節、 雅致與浮華
第二十四節、 觸感之美
第二十五節、 聲音之美
第二十六節、 味覺與嗅覺
第二十七節、 崇高與美的比較
Part 4
第一節、 論崇高與美的動力因
第二節、 聯想
第三節、 痛苦與害怕的原因
第四節、 續(前節)
第五節、 崇高如何產生
第六節、 痛苦如何成為欣喜的原因
第七節、 運動對於較精細器官的必要性
第八節、 為什麼無危險性的事物會產生類似恐怖的情感
第九節、 何以巨大的視覺對象是崇高的
第十節、 何以統一性是巨大數量的必要條件
第十一節、 人為的無限
第十二節、 振動必須是類似的
第十三節、 視覺對象中的連續效果之說明
第十四節、 關於洛克對黑暗之意見的思考
第十五節、 黑暗在其本質上是可怕的
第十六節、 黑暗為什麼可怕
第十七節、 黑色的效果
第十八節、 黑色效果的緩和
第十九節、 愛的肉體因素
第二十節、 為何光滑是美的
第二十一節、 甜及其本質
第二十二節、 甜令人放鬆
第二十三節、 變化,為何是美的
第二十四節、 關於小
第二十五節、 論顏色
Part 5
第一節、 論詞語
第二節、 詩的通常效果,非由喚起事物之觀念所產生
第三節、 在觀念生發前的共相詞語
第四節、 詞語的效果
第五節、 不喚起圖像卻能有效果的詞語範例
第六節、 詩歌嚴格上來說並非模仿藝術
第七節、 詞語如何影響情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好奇是一种非常强烈却又极易满足的需求。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它们不可能出现在那些因为日常所用而蜕变乏味,没有任何感染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中。痛苦和愉悦是两种单纯的感觉,无法定义。它们本质上是客观的,其存在不需要彼此依赖。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智处于某种既非痛苦也非愉悦的状态,我称之为平静。愉悦的减轻或者停止并不产生类似于痛苦的作用;而痛苦的去处或者减轻,在其效果上也和实际的愉悦并不相像。愉悦和痛苦本质上是独立的。 真正的愉悦不依赖于任何关系而存在。 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愉悦,称为欣喜。 愉悦的停止以三种方式影响人。假设在适当时间的持续之后,它自然停止了,那么其效果就是导致平淡;如果它被突然粗暴打断,那么这就产生某种难以释怀的情感,叫做失望。而若是愉悦的对象完全的消失了,并且没有机会再次欣赏它,那么此时心中的激情可以称之为忧伤,要是这三者都不是,就是类似于实际的痛苦了。在忧伤之中,愉悦仍是至上原则。至于那些从痛苦的减弱而得来的信息,则因为其单调,强烈以及严酷的本性,暴露出了它的出身。 绝大多数能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感觉,都可以归结为两种原则:自保和社会交往。设计自保的激情,主要是痛苦和危险,疾病和死亡,让人们心里满怀恐怖感,也是所有激情中最有力的。也是崇高的来源,换言之,崇高来源于心灵所能感知到的最强烈情感。几乎没有痛苦——不管如何剧烈——能够比得上死亡。如果危险或者痛苦太过迫近我们,那它就不能给我们任何愉悦,而只是恐惧,但是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一些变化,它们或许就会令人愉悦。 另一个原则是社会交往。其一是性关系,旨在维持生命的繁衍。其二更多地是一般社会交往,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者发生在人与非生命世界之间。直接从属于生殖繁衍目的的愉悦是非常激烈,狂热和粗暴的,被公认为感官的最高愉悦。暂时的孤独本身也是令人愉悦的。 我认为,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在所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中,(这本书)是伯克在论崇高(出自申斯通的《书信集》。他的中心论点——所有感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或高或低,或已知或未知。然而,这位感觉主义者忽视了在众多事物中,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区别。伯克把最主要的激情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自我保存的”,一类是所谓“社会的”,这种分类相当关键。与前者相连的情感表现为痛苦与危险,它们是所有激情中最强有力的。——欣喜。另一类与社会相关,建基于性爱,对人类之爱以及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之爱。——美。因此,能够激发产生“欣喜”的,就是崇高,能够激发产生“爱”的,就是美。 由于他区分愉悦与欣喜,并且宣称在目睹他人的苦难时我们会产生欣喜,评论家们被激怒了。 他选择崇高而非美作为热情的基础,以及他对生活与艺术之反应的特别兴趣,都毫无疑问并非基于他的分析理性(而是出于偏爱)。 在产生我们的激情的原因中,理性远远比不上普遍信奉(commonly believed) 他认为,从目睹他人之苦难情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中产生的欣喜是本能的,先行于任何形式的逻辑推理,模仿的快乐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理性能力的介入。崇高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粗暴的审美体验。 朗基努斯(Longinus) 《论崇高》 (Peri Hupsous) JohnD Dennis, Grounds of Criticism in poetry. 第一个研究崇高的事物及其之于观者的影响。他强调恐惧,没有别的激情能够赋予诗作以为大的精神了;而当他把恐惧与力量练习起来的时候,他预示了伯克观点的诞生。 恐惧之崇高 the sublime of terror 贝利《论崇高》 令人欣喜的恐怖 delightful horror 一种庄严的肃穆 a solemn Sedateness 惊惧 astonishment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从朗基努斯开始,尺寸上的巨大这一维度就被视为崇高之来源 ar...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崇高與美之源起"的人也喜欢 · · · · · ·
崇高與美之源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伯克美学中的民主与激进成分

【转】朱欣:激情与秩序——柏克论崇高与政治秩序的构建

对伯克的美学观念的理解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大象出版社 (2010)8.5分 336人读过
-
Oxford Paperbacks (2008)8.7分 49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3)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Oxford Paperbacks (1998)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邊度有書新書推介 01/2013 (边度)
- 典藏藝術家庭 (the Wor(l)d)
- 书单|啊,美! (呀太阳)
- 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年) (Daimonion)
- 哲学 (Cyan二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崇高與美之源起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ars amatoria 2017-01-19 00:11:40
人家28歲寫的書系列。「論品味」一篇不錯。
0 有用 蓍簪 2023-07-11 11:44:42 北京
「二读」这次阅读主要想深入思考伯克崇高感和美感在社会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崇高感不光关乎自然风光或者建筑文学等无生命物体,同时也涉及酷刑或政治运动等人类社会的某些宏大的能够牵动人心绪的运动。书里还暗示了只有强者才能对弱者展示怜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才能给强者一种美感。因此,伯克的美学显然有一种等级上的划分,这和他的政治理论是相当一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伯克对崇高感的一种“恐惧-愉悦”式的辩证讨... 「二读」这次阅读主要想深入思考伯克崇高感和美感在社会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崇高感不光关乎自然风光或者建筑文学等无生命物体,同时也涉及酷刑或政治运动等人类社会的某些宏大的能够牵动人心绪的运动。书里还暗示了只有强者才能对弱者展示怜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才能给强者一种美感。因此,伯克的美学显然有一种等级上的划分,这和他的政治理论是相当一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伯克对崇高感的一种“恐惧-愉悦”式的辩证讨论,不知道是不是启发了后世关于受虐狂的研究。不过,他关于这一对范畴的研究已经被很多读者知晓了其在维持统治秩序方面的优势。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还处理了事物能够带来崇高感或美感的生理学方面的原因。崇高感跟某种积极生活有关,美感跟某种消极生活有关,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蕴藏着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主奴辩证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