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幢房子。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法斯宾德论电影》中收集的文章即是通往这幢房子,进而登堂入室的甬道。本书收入了法斯宾德两本极富个人色彩的文集:以访谈为主的《幻想的无政府主义》,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
这些文章作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二年间,经编者四处搜寻编辑成书,其中有些甚至是首次公诸于世的手稿。有人称法斯宾德的电影是一本极个人化的日记,这些访谈则又加上了注解。他总是会拨冗接受“审讯”,深知如何俯身瓦解对谈战略,扭转情势;有时又摇身一变成了访问者。一种快速而直接反应其感受的工作美学鲜明可见。而在随笔和札记中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一位非常精准反映其工作的自由开放,构成了这些文章的魅力,除了谈论电影,还谈爱,工作,欲望,依赖,压迫以及未能实现的梦想。
当影院的灯光暗...
“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幢房子。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法斯宾德论电影》中收集的文章即是通往这幢房子,进而登堂入室的甬道。本书收入了法斯宾德两本极富个人色彩的文集:以访谈为主的《幻想的无政府主义》,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
这些文章作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二年间,经编者四处搜寻编辑成书,其中有些甚至是首次公诸于世的手稿。有人称法斯宾德的电影是一本极个人化的日记,这些访谈则又加上了注解。他总是会拨冗接受“审讯”,深知如何俯身瓦解对谈战略,扭转情势;有时又摇身一变成了访问者。一种快速而直接反应其感受的工作美学鲜明可见。而在随笔和札记中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一位非常精准反映其工作的自由开放,构成了这些文章的魅力,除了谈论电影,还谈爱,工作,欲望,依赖,压迫以及未能实现的梦想。
当影院的灯光暗下来时,梦开始了……而这位自称浪漫的无政府主义者却不断向观众挑衅,以电影解放了人们的心智。
作者简介 · · · · · ·
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1945-1982)被誉为“德国新电影”怪杰,他的创作空间横跨了电影、电视及舞台剧三个领域,其电影创作力尤其惊人。自1965年起至1982年去世为止,法斯宾德共完成43部作品,其创作力凌驾于同辈人之上,且佳作不断,屡屡在国内外影展获奖。其作品虽然颠覆了电影语言的基本序列,但通过通俗剧的形式,对观众深具魅惑力,也引起评论者的深切关注。而另一方面,法斯宾德也是一个孤独的大男孩:他喜怒无常、无耐性、报复心重、生活混乱,经常无理取闹:“惟有存在于艺术家腐坏神经系统中的愤怒与冷酷无情的狂喜,才是艺术创作真正的灵感泉源。艺术家必须成为非人与超人;他必须与我们全人类保持一种陌生而疏离的关系。”
目录 · · · · · ·
编者序
我就是如此学会导演
与科利娜・布洛赫谈“反剧场”的历史以及早年电影计划
我的愤怒
与约阿希姆・冯・曼俄斯豪森谈《爱比死更冷酷》
不压抑问题,而是使之明朗化
与克利斯蒂安・布拉德・汤姆森谈《撒旦的烤肉》、《中国轮盘》以及触礁的计划《借与贷》
当你为广大观众做事时须改变的不只是形式
与克利斯蒂安・布拉德・汤姆森谈《当心神圣的妓女》及《八小时不成为一日》
当电影不再是电影时
与汉斯・君特・普弗劳姆谈《恐惧吞噬灵魂》
观者可运用想象力来填补画面
与克拉弗特・韦策尔谈《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
有关“压迫”一席谈
援引玛姬特・卡丝滕森与法斯宾德的对谈为例
他的敏感、反感和恐惧都转化为电影
与克利斯蒂安・布拉德・汤姆森谈二十部影片之后的中期结算
疯狂与恐怖
与吉安・路易基・隆迪谈《绝望》与《第三代》
唯有教他们不计亏损,我们才有电影拍
与沃尔弗拉姆・徐特谈《第三代》、电影政策以及反消极之道
《德国之秋》
法斯宾德专访他的母亲丽莎洛特・艾德
我们这群天堂鸟的天空愈来愈狭窄
与雷纳德・克雷特谈政治发展与《德国之秋》
有关颁给《德国之秋》联邦电影奖金一事
我随着剧中人改变自己
与海拉・施伦贝格尔谈工作、爱情、情感剥削以及对乌托邦的向往
弗兰茨・毕伯科普夫为何招惹众怒?
与克劳斯・艾德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所引发的反应
我拍电影是出于个人心灵的撼动
与汉斯・君特・普弗劳姆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和《莉莉・玛莲》
不管我做什么,总会引起骚动
与谈多・弗林特及米夏尔・尤克斯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和《莉莉・玛莲》
我是一个浪漫的无政府主义者
与法兰克・黎普罗谈《维洛妮卡・弗斯的渴望》和《奎雷尔――与魔鬼的协定》
假如我不工作,便会浑身不对劲
与沃尔弗拉姆・徐特谈法兰克福经验和德国电影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那么,在舍去煽情效果的同时是否也会损失一些东西?观看《铁皮鼓》电影版时我也问自已这个问题。当年这本书出版时,格拉斯(该书作者)曾被斥为“卡舒布烂猪猡”(译注:卡舒布人系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以及其他不堪入耳的话。后来电影举行首映时,所谓的绅士名流个个西装革履出席,并且参加了向作者致敬的餐会;或许有一个问题该提出来:拍电影版之时,是否有一颗炸弹未被卸除引信?” 原则上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从《铁皮鼓》原著问市到影片首映之间,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已有一些变化,姑且不论施隆多夫的电影版是否有所保留,我们不可因为影片没有一如小说当年所拥有的那种惊世骇俗效果而对它不满。它必须运用足以对当今构成耸动的手法,来达到与小说当年一样的效果一然而如此来它就不再是小说了。所以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我倒是更希望观众以较少的攻击性来看电影,包容更多的可能性,有意识地观看他眼前所进行之事、对他自身或许别具意义之事;这比起他由惊吓而顿生反感更是我所乐见的,因为这份惊吓日后有可能从潜意识里升起并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不一定。然而看电视连续剧却是这样的情形:当观众受到惊吓时,他们就干脆不看,于是也就一无所获。我更盼望他们去观赏它,知道它在叙述什么一一并且去问它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起先前曾经谈到的:你长久以来就十分刻意在电影和电视之间划清界线,并且在使命上有所区分。” 不错。我总说,责任是要划分清 楚的。对于电影,我远更支持耸动效 果的运用,因为我同意克拉考尔①所 说:当影院的灯光暗下来时,一场梦 仿佛正要开始;换句话说,电影是越 过潜意识之上在起作用。我所撰写的 电影版遂也大异其趣了。 “倘若只是将长度改短,则这两者的差异又何在?” 此电影版不仅在风格上远非史诗形态,而且在描绘弗兰茨毕伯科普夫这个人物上也不够着力;它比电视版远更着墨于人物的挫败和错乱。人们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我拍电影是出于个人心灵的撼动 -
Q:这种单纯性在另一方面却产生难以置信的挑衅效果:例如,当阿里坐在艾米的公寓里,你看到的是宽敞而孤寂、空洞的住所,以及一个矮小、孤独的女人。当他谈到他们六个人挤一个房间时——你会不禁脱口问,阿里为什么不搬来艾米这里? A:是的,我们原本也想试图就此单纯到底,好让人们一再说: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我不认为人是不能改变的。本片的结构正也是如此,你看了会说:嗯,有点不一样了,这比较好些。而当你进一步思索时,不断有更好的东西会出现。我对于庞大的意识形态布局并不在行,这也并非我的职责。其他人在这方面比较专精,也比较够资格。我的兴趣只在于这些小小的可能性,因为我对它有概念,也觉得够刺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当电影不再是电影时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法斯宾德论电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法斯宾德论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法斯宾德论电影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法斯宾德论电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只是读书笔记。不断更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朋友一开始劝我这本书不值得现在来读,因为还有讲的更好更系统更接近我们现在观影水平的书籍,我只是期盼稍稍翻几页,但是发现能够读到一些对我来说很有用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不能写读书笔记,在这里开一个帖子更新读书的笔记,是更有效益的。 P51、我将来为影院所拍的...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破 (Chinga mi vida)
“那么,在舍去煽情效果的同时是否也会损失一些东西?观看《铁皮鼓》电影版时我也问自已这个问题。当年这本书出版时,格拉斯(该书作者)曾被斥为“卡舒布烂猪猡”(译注:卡舒布人系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以及其他不堪入耳的话。后来电影举行首映时,所谓的绅士名流个个西装革履出席,并且参加了向作者致敬的餐会;或许有一个问题该提出来:拍电影版之时,是否有一颗炸弹未被卸除引信?” 原则上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从《铁皮鼓...2020-02-09 20:37:58 4人喜欢
“那么,在舍去煽情效果的同时是否也会损失一些东西?观看《铁皮鼓》电影版时我也问自已这个问题。当年这本书出版时,格拉斯(该书作者)曾被斥为“卡舒布烂猪猡”(译注:卡舒布人系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以及其他不堪入耳的话。后来电影举行首映时,所谓的绅士名流个个西装革履出席,并且参加了向作者致敬的餐会;或许有一个问题该提出来:拍电影版之时,是否有一颗炸弹未被卸除引信?” 原则上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从《铁皮鼓》原著问市到影片首映之间,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已有一些变化,姑且不论施隆多夫的电影版是否有所保留,我们不可因为影片没有一如小说当年所拥有的那种惊世骇俗效果而对它不满。它必须运用足以对当今构成耸动的手法,来达到与小说当年一样的效果一然而如此来它就不再是小说了。所以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我倒是更希望观众以较少的攻击性来看电影,包容更多的可能性,有意识地观看他眼前所进行之事、对他自身或许别具意义之事;这比起他由惊吓而顿生反感更是我所乐见的,因为这份惊吓日后有可能从潜意识里升起并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不一定。然而看电视连续剧却是这样的情形:当观众受到惊吓时,他们就干脆不看,于是也就一无所获。我更盼望他们去观赏它,知道它在叙述什么一一并且去问它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起先前曾经谈到的:你长久以来就十分刻意在电影和电视之间划清界线,并且在使命上有所区分。” 不错。我总说,责任是要划分清 楚的。对于电影,我远更支持耸动效 果的运用,因为我同意克拉考尔①所 说:当影院的灯光暗下来时,一场梦 仿佛正要开始;换句话说,电影是越 过潜意识之上在起作用。我所撰写的 电影版遂也大异其趣了。 “倘若只是将长度改短,则这两者的差异又何在?” 此电影版不仅在风格上远非史诗形态,而且在描绘弗兰茨毕伯科普夫这个人物上也不够着力;它比电视版远更着墨于人物的挫败和错乱。人们可以更多地经由此处来了解,而不会被吓到,可以在观看之时直接有所领会。对于你所设定的观众群作一番考量,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我和十四年前一样秉持这种观念。人们说,多舒服呀,电视观众只要在家里坐着,就有东西会跑进屋子来……电视人口之众多是不可思议的,比起电影院里的观众要多太多了,面对他们,我有另一种使命。 “我认为这是很正确的,而且很要得,因为许多电影工作者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作这项考量。他们说他们为电视做事,而很多事在他们眼中都无所谓,因为有人出钱,说得确切一些是有人资助。然而当他们为电影做事时,他们却说,我们必须顾虑到观众,毕竟人家可能会走进电影院,可能会买电影票,要付钱的。” 是的,但我的情形却并非如此。你可以从我拍过的许多影片中看出这点。尤其是为影院所拍摄的影片,它们事实上完全是我独资拍摄的,没有任何公家资金赞助,诸如《一年十三个月》或《第三代》。这些影片是更不妥协的;倘若是为电视拍摄,就不会这么搞。我告诉自己,进电影院的人会知道什么东西在等着他。因而我可以指望他用较多的心思。你了解吗?我也可以期待他因为这一番用心而得到较多乐趣。过去会有一种说法:观众存心在晚间轻松一下,享受娱乐,但是自从有了电视之后,这项说法就根本不再适用于影院了。你在电视上看到如此五花八门的娱乐,以至于想要娱乐的人每天晚上必定可以有所斩获。于是他们就不需要上影院了。上影院看电影其实是为了体验新的经验——而且是颇有意识在体验新的经验。这意味我有了一批我可以索求,并且向极限挑战的观众。不过我也知道很多人持另一种看法 引自 我拍电影是出于个人心灵的撼动 想起去影城看哈内克<趣味游戏>,散场时友人对我说:“要是在家,我早就点大叉了。”
大概可以被翻译成仪式感吧,也可能是敬畏之心。电影好像就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体验,不是无限量供应,不是内容地点自选,不可快进倒退 - 甚至intermission也很有沉淀的意思。此时好像不想要掌控欲。
另一方面,就像上文说的,那种来自电影院的“胁迫”,或者说是来自“看电影”这个行为,仿佛是达成契约(和谁?卢米埃尔?),需得勇敢,不可临阵脱逃。撕开舒适区,亲见一些自己无缘亲历的体验。当然,如今中场离席稀松平常。我有迟到,但应该是从不曾早退…
(睡着是另一码事…
我们永远需要影院啊,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不曾珍惜。
回应 2020-02-09 20:37:58 -
forrestgump (Why so serious)
一段对话: 您认为心灵不健康的人是我们社会的负担吗? 回:我们社会上没有心灵健康的人。 您认为自杀在原则上是无可厚非的? 回:是的。 在哪种情况下,您会作一番大的牺牲? 回:在爱意使然下。 您以谁为榜样,为什么? 回:亨利希.冯.克莱斯特(德国诗人,剧作家)因为他成功地找到了一个想和他一起死的人。 您的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真事而拍摄? 回:没有任何真人真事,真实的东西是人为的。 您如何看待您的事业及私人的未来?...2013-05-12 10:38:54 3人喜欢
-
再杀一个人 (经血在奔腾)
Q:这种单纯性在另一方面却产生难以置信的挑衅效果:例如,当阿里坐在艾米的公寓里,你看到的是宽敞而孤寂、空洞的住所,以及一个矮小、孤独的女人。当他谈到他们六个人挤一个房间时——你会不禁脱口问,阿里为什么不搬来艾米这里? A:是的,我们原本也想试图就此单纯到底,好让人们一再说: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我不认为人是不能改变的。本片的结构正也是如此,你看了会说:嗯,有点不一样了,这比较好些。而当你进一步思索时...2020-06-26 01:27:25 1人喜欢
Q:这种单纯性在另一方面却产生难以置信的挑衅效果:例如,当阿里坐在艾米的公寓里,你看到的是宽敞而孤寂、空洞的住所,以及一个矮小、孤独的女人。当他谈到他们六个人挤一个房间时——你会不禁脱口问,阿里为什么不搬来艾米这里? A:是的,我们原本也想试图就此单纯到底,好让人们一再说: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我不认为人是不能改变的。本片的结构正也是如此,你看了会说:嗯,有点不一样了,这比较好些。而当你进一步思索时,不断有更好的东西会出现。我对于庞大的意识形态布局并不在行,这也并非我的职责。其他人在这方面比较专精,也比较够资格。我的兴趣只在于这些小小的可能性,因为我对它有概念,也觉得够刺激。 引自 当电影不再是电影时 回应 2020-06-26 01:27:25 -
再杀一个人 (经血在奔腾)
Q:《恐惧吞噬灵魂》的戏剧结构也令我想起瑟克:这对情侣在影片的前半段里,和来自外界以及对他们的关系反而产生稳定作用的问题交战着。一旦这来自外界的压力解除,这时您的主人翁(以及影片)却和他们理所当然在内心里、彼此之间必定会有的冲突交战起来了。 A:但这不是瑟克的影响,这就是人生。少数族类、局外人等等,确是如此情形,只要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他们就不会正视到他们真正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精力是贯注在同...2020-06-26 01:43:25
-
forrestgump (Why so serious)
一段对话: 您认为心灵不健康的人是我们社会的负担吗? 回:我们社会上没有心灵健康的人。 您认为自杀在原则上是无可厚非的? 回:是的。 在哪种情况下,您会作一番大的牺牲? 回:在爱意使然下。 您以谁为榜样,为什么? 回:亨利希.冯.克莱斯特(德国诗人,剧作家)因为他成功地找到了一个想和他一起死的人。 您的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真事而拍摄? 回:没有任何真人真事,真实的东西是人为的。 您如何看待您的事业及私人的未来?...2013-05-12 10:38:54 3人喜欢
-
再杀一个人 (经血在奔腾)
Q:《恐惧吞噬灵魂》的戏剧结构也令我想起瑟克:这对情侣在影片的前半段里,和来自外界以及对他们的关系反而产生稳定作用的问题交战着。一旦这来自外界的压力解除,这时您的主人翁(以及影片)却和他们理所当然在内心里、彼此之间必定会有的冲突交战起来了。 A:但这不是瑟克的影响,这就是人生。少数族类、局外人等等,确是如此情形,只要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他们就不会正视到他们真正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精力是贯注在同...2020-06-26 01:43:25
-
再杀一个人 (经血在奔腾)
Q:《恐惧吞噬灵魂》的戏剧结构也令我想起瑟克:这对情侣在影片的前半段里,和来自外界以及对他们的关系反而产生稳定作用的问题交战着。一旦这来自外界的压力解除,这时您的主人翁(以及影片)却和他们理所当然在内心里、彼此之间必定会有的冲突交战起来了。 A:但这不是瑟克的影响,这就是人生。少数族类、局外人等等,确是如此情形,只要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他们就不会正视到他们真正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精力是贯注在同...2020-06-26 01:43:25
-
再杀一个人 (经血在奔腾)
Q:这种单纯性在另一方面却产生难以置信的挑衅效果:例如,当阿里坐在艾米的公寓里,你看到的是宽敞而孤寂、空洞的住所,以及一个矮小、孤独的女人。当他谈到他们六个人挤一个房间时——你会不禁脱口问,阿里为什么不搬来艾米这里? A:是的,我们原本也想试图就此单纯到底,好让人们一再说: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我不认为人是不能改变的。本片的结构正也是如此,你看了会说:嗯,有点不一样了,这比较好些。而当你进一步思索时...2020-06-26 01:27:25 1人喜欢
Q:这种单纯性在另一方面却产生难以置信的挑衅效果:例如,当阿里坐在艾米的公寓里,你看到的是宽敞而孤寂、空洞的住所,以及一个矮小、孤独的女人。当他谈到他们六个人挤一个房间时——你会不禁脱口问,阿里为什么不搬来艾米这里? A:是的,我们原本也想试图就此单纯到底,好让人们一再说: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我不认为人是不能改变的。本片的结构正也是如此,你看了会说:嗯,有点不一样了,这比较好些。而当你进一步思索时,不断有更好的东西会出现。我对于庞大的意识形态布局并不在行,这也并非我的职责。其他人在这方面比较专精,也比较够资格。我的兴趣只在于这些小小的可能性,因为我对它有概念,也觉得够刺激。 引自 当电影不再是电影时 回应 2020-06-26 01:27:25 -
破 (Chinga mi vida)
“那么,在舍去煽情效果的同时是否也会损失一些东西?观看《铁皮鼓》电影版时我也问自已这个问题。当年这本书出版时,格拉斯(该书作者)曾被斥为“卡舒布烂猪猡”(译注:卡舒布人系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以及其他不堪入耳的话。后来电影举行首映时,所谓的绅士名流个个西装革履出席,并且参加了向作者致敬的餐会;或许有一个问题该提出来:拍电影版之时,是否有一颗炸弹未被卸除引信?” 原则上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从《铁皮鼓...2020-02-09 20:37:58 4人喜欢
“那么,在舍去煽情效果的同时是否也会损失一些东西?观看《铁皮鼓》电影版时我也问自已这个问题。当年这本书出版时,格拉斯(该书作者)曾被斥为“卡舒布烂猪猡”(译注:卡舒布人系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以及其他不堪入耳的话。后来电影举行首映时,所谓的绅士名流个个西装革履出席,并且参加了向作者致敬的餐会;或许有一个问题该提出来:拍电影版之时,是否有一颗炸弹未被卸除引信?” 原则上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从《铁皮鼓》原著问市到影片首映之间,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已有一些变化,姑且不论施隆多夫的电影版是否有所保留,我们不可因为影片没有一如小说当年所拥有的那种惊世骇俗效果而对它不满。它必须运用足以对当今构成耸动的手法,来达到与小说当年一样的效果一然而如此来它就不再是小说了。所以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我倒是更希望观众以较少的攻击性来看电影,包容更多的可能性,有意识地观看他眼前所进行之事、对他自身或许别具意义之事;这比起他由惊吓而顿生反感更是我所乐见的,因为这份惊吓日后有可能从潜意识里升起并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不一定。然而看电视连续剧却是这样的情形:当观众受到惊吓时,他们就干脆不看,于是也就一无所获。我更盼望他们去观赏它,知道它在叙述什么一一并且去问它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起先前曾经谈到的:你长久以来就十分刻意在电影和电视之间划清界线,并且在使命上有所区分。” 不错。我总说,责任是要划分清 楚的。对于电影,我远更支持耸动效 果的运用,因为我同意克拉考尔①所 说:当影院的灯光暗下来时,一场梦 仿佛正要开始;换句话说,电影是越 过潜意识之上在起作用。我所撰写的 电影版遂也大异其趣了。 “倘若只是将长度改短,则这两者的差异又何在?” 此电影版不仅在风格上远非史诗形态,而且在描绘弗兰茨毕伯科普夫这个人物上也不够着力;它比电视版远更着墨于人物的挫败和错乱。人们可以更多地经由此处来了解,而不会被吓到,可以在观看之时直接有所领会。对于你所设定的观众群作一番考量,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我和十四年前一样秉持这种观念。人们说,多舒服呀,电视观众只要在家里坐着,就有东西会跑进屋子来……电视人口之众多是不可思议的,比起电影院里的观众要多太多了,面对他们,我有另一种使命。 “我认为这是很正确的,而且很要得,因为许多电影工作者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作这项考量。他们说他们为电视做事,而很多事在他们眼中都无所谓,因为有人出钱,说得确切一些是有人资助。然而当他们为电影做事时,他们却说,我们必须顾虑到观众,毕竟人家可能会走进电影院,可能会买电影票,要付钱的。” 是的,但我的情形却并非如此。你可以从我拍过的许多影片中看出这点。尤其是为影院所拍摄的影片,它们事实上完全是我独资拍摄的,没有任何公家资金赞助,诸如《一年十三个月》或《第三代》。这些影片是更不妥协的;倘若是为电视拍摄,就不会这么搞。我告诉自己,进电影院的人会知道什么东西在等着他。因而我可以指望他用较多的心思。你了解吗?我也可以期待他因为这一番用心而得到较多乐趣。过去会有一种说法:观众存心在晚间轻松一下,享受娱乐,但是自从有了电视之后,这项说法就根本不再适用于影院了。你在电视上看到如此五花八门的娱乐,以至于想要娱乐的人每天晚上必定可以有所斩获。于是他们就不需要上影院了。上影院看电影其实是为了体验新的经验——而且是颇有意识在体验新的经验。这意味我有了一批我可以索求,并且向极限挑战的观众。不过我也知道很多人持另一种看法 引自 我拍电影是出于个人心灵的撼动 想起去影城看哈内克<趣味游戏>,散场时友人对我说:“要是在家,我早就点大叉了。”
大概可以被翻译成仪式感吧,也可能是敬畏之心。电影好像就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体验,不是无限量供应,不是内容地点自选,不可快进倒退 - 甚至intermission也很有沉淀的意思。此时好像不想要掌控欲。
另一方面,就像上文说的,那种来自电影院的“胁迫”,或者说是来自“看电影”这个行为,仿佛是达成契约(和谁?卢米埃尔?),需得勇敢,不可临阵脱逃。撕开舒适区,亲见一些自己无缘亲历的体验。当然,如今中场离席稀松平常。我有迟到,但应该是从不曾早退…
(睡着是另一码事…
我们永远需要影院啊,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不曾珍惜。
回应 2020-02-09 20:37:58 -
破 (Chinga mi vida)
我的电影艺术和美国电影艺术的差别,乃在于美国片无所顾忌。而我自然很乐意达到一种恣意挥酒、毋须有所顾虑的电影艺术。 况且,我的电影只有半数和美国的类型电影有渊源。一般来说,我把我的作品分成两种:一是全以一种界定精细的中产阶级环境为背景的中产阶级电影。一是以典型的电影环境为背景的影院电影。前者所描写的是非常明确的中产阶级机制,后者则受到不同电影类型的启发。 “然而你的类型电影原本也是以非常中产阶级式...2020-02-06 14:26:25
我的电影艺术和美国电影艺术的差别,乃在于美国片无所顾忌。而我自然很乐意达到一种恣意挥酒、毋须有所顾虑的电影艺术。 况且,我的电影只有半数和美国的类型电影有渊源。一般来说,我把我的作品分成两种:一是全以一种界定精细的中产阶级环境为背景的中产阶级电影。一是以典型的电影环境为背景的影院电影。前者所描写的是非常明确的中产阶级机制,后者则受到不同电影类型的启发。 “然而你的类型电影原本也是以非常中产阶级式的环境为背景。” 是的,帮派环境可算是一种中产阶级环境,只是形象相左而已。我的流氓们都是中产阶级制式的牺牲品,并非反叛者。他们依据原则做人处事,一如资本主义和中产阶级社会的作风。只不过流氓的作风要受刑罚罢了。然而在我的电影里,剧中人是流氓、抑或丑陋的资本家,原则上是没两样的。流氓和中产阶级市民怀有相同的中产阶级愿望。美国电影里的流氓在某些情况下是名副其实的局外人,而我的小流氓和窃贼们基本上是融入社会的,或许这也是我的电影有别于美国电影的地方。 引自 当你为广大观众做事时须改变的不只是形式 “你的故事片全都非常悲观,所以我认为,这些影片是在呈现无法解放自己,在这社会里无法过自由生活的人。相反的,电视电影《八小时不成为一日》就乐观得多。” 我的电影和舞台剧都是为知识分子所作。面对知识分子,你可以冷静地悲观,因为知识分子有运用理解力的方法。反之,面对电视电影这样广大的观众,假如你所呈现的世界是如此黯然无光的话,那会是几近于罪行的反动,因为你必须格外给予他们勇气告诉他们:纵使如此,你们还是有希望的。你们有一股力量,必须用出来,因为你的压迫者要仰赖你们。没有劳工的雇主还会是雇主吗?这种态度即是我头一遭拍有积极意味的东西且充满希望的东西之动机所在。 引自 当你为广大观众做事时须改变的不只是形式 回应 2020-02-06 14:26:25
论坛 · · · · · ·
戈达尔对法斯宾德的启示 | 来自智术师 | 2022-02-06 20:44:21 | |
法斯宾德:只要死亡被视为禁忌,生命也就乏善可陈了 | 来自智术师 | 2022-02-06 20:06:35 | |
嗯 | 来自七山 | 2008-05-08 21:37:51 | |
德国 的心脏 | 来自mayhere | 2007-12-20 12:36:3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盛夏的电影馆 (空手)
- 出口成章——对话录与谈话录 (維舟)
- 影事杂陈 (疯行)
- 电影书 (xxx)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法斯宾德论电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何无鱼 2007-10-25 20:14:42
没看出什么来!
0 有用 亢龙无悔 2008-01-14 16:34:14
恩,很有收获
0 有用 薇 2009-03-08 14:04:09
电影世界,每个人的理解都有差池。
0 有用 Quentin 2007-07-05 20:34:14
住院三天没干别的,从早看到晚搞定的
3 有用 刘文二 2008-11-25 22:30:24
我还是不建议你去喜欢法斯宾德
0 有用 智术师 2022-02-06 19:37:31
一部法斯宾德的谈话录,全书内容十分精彩。
0 有用 O.Kerman 2021-11-27 17:39:01
法斯宾德电影的特点在于,将内容上的强烈情感效果和风格上的疏离效果并置,比起复杂的意识形态,他更擅长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助独特的运镜手法打破人物关系的僵滞状态;比起复杂的现实,他更喜欢讲述简单的故事,让观众用自己的经验去填补。就题材而言,他将自己的敏感、反感和恐惧转化为电影,既有个人情感的回忆,和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同情,也有对西德民主政治的批判。比起早期的奥伯豪森作者电影,他更认同技巧臻于完美,又... 法斯宾德电影的特点在于,将内容上的强烈情感效果和风格上的疏离效果并置,比起复杂的意识形态,他更擅长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助独特的运镜手法打破人物关系的僵滞状态;比起复杂的现实,他更喜欢讲述简单的故事,让观众用自己的经验去填补。就题材而言,他将自己的敏感、反感和恐惧转化为电影,既有个人情感的回忆,和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同情,也有对西德民主政治的批判。比起早期的奥伯豪森作者电影,他更认同技巧臻于完美,又能传递现实性和实践意义的电影,比如刻意区分电影和电视艺术,并认为电影应越过潜意识之上,影响特定观众来改变现实。比起充满噱头的精神分析式的传记,他的访谈和札记更能修缮他作为电影人的公众形象。 (展开)
0 有用 秀 2021-06-16 19:40:55
其实并没有多一分理解法斯宾德,还是看电影靠谱些。
0 有用 一朵未来的玫瑰 2021-03-06 11:24:12
为什么这么自信地觉得很了解女人
0 有用 閃電鸛鸛子 2021-01-10 18:15:23
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