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 1991-2-1
页数: 496
定价: 14.80元
装帧: 平装(无盘)
丛书: 学生英语文库第二辑
ISBN: 9787560007601
内容简介 · · · · · ·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乡村青年裘德・福雷的一生悲剧。裘德聪颖好学,得到学校老师费洛特孙的鼓励,立志进基督寺学院修习神学。他受美貌而粗俗的酒吧侍女阿拉贝拉的诱惑而同她结了婚,但不久阿拉贝拉就抛弃裘德另觅新欢。裘德移居基督寺,半工半读,希望将来上大学。他与表妹苏・布莱德赫相遇。苏聪敏善感,脱俗不羁,两人一见倾心。但苏出于一时的自虐心理,突然决定嫁给久已对她有意的费洛特孙。尽管裘德极力抑制对苏的感情,仍迷恋不舍。虽然费洛特孙对苏尊重体贴,但苏终因生理上的拒斥而离开了他,投向裘德。两人与各自的配偶离婚后,本可正式结合,但苏一面担心结婚会葬送爱情,一面又迷信福雷家族的婚姻总是不幸,她宁愿和裘德自由同居,并生育了子女。他们的行为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乡村青年裘德・福雷的一生悲剧。裘德聪颖好学,得到学校老师费洛特孙的鼓励,立志进基督寺学院修习神学。他受美貌而粗俗的酒吧侍女阿拉贝拉的诱惑而同她结了婚,但不久阿拉贝拉就抛弃裘德另觅新欢。裘德移居基督寺,半工半读,希望将来上大学。他与表妹苏・布莱德赫相遇。苏聪敏善感,脱俗不羁,两人一见倾心。但苏出于一时的自虐心理,突然决定嫁给久已对她有意的费洛特孙。尽管裘德极力抑制对苏的感情,仍迷恋不舍。虽然费洛特孙对苏尊重体贴,但苏终因生理上的拒斥而离开了他,投向裘德。两人与各自的配偶离婚后,本可正式结合,但苏一面担心结婚会葬送爱情,一面又迷信福雷家族的婚姻总是不幸,她宁愿和裘德自由同居,并生育了子女。他们的行为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弄得一家无处栖身。绝望中,他的长子(阿拉贝拉)同弱妹幼弟一起吊死。苏遭此惨变,极度侮恨自卑,终于向命运和教会屈服,回到前夫的身边。裘德受此沉重打击,终日纵酒。已被人抛弃的阿拉贝拉乘机诱骗表示愿和他成婚。但裘德对苏始终未能忘情,郁郁成疾,年未三十就含恨而终。哈代自称这部小说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博斗”。客观上它揭露了在当时制度下,穷人子弟虽有才华,却上进无门;普通妇女向往自由,却处处受挫。它对教会的欺罔专横,世俗的虚伪冷酷,也作了尖刻的嘲讽抨击。此书出版后,遭到保守势力的同声诋毁,哈代从此不再写小说。
无名的裘德的创作者
· · · · · ·
-
托马斯·哈代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诗人。他生于英国南部多西特郡的一个小村庄,紧邻该郡的大荒原。城外牛鸣羊咩,鸟语花香。但这一时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已经确立,农村残存的宗法制迅速崩溃。一直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南部地区也不能幸免。这些都反映在哈代的作品里。哈代的父亲是一个承揽建筑业的小工头儿。因此,哈代年轻时曾学习建筑,并搞过房屋设计和教堂修缮。
哈代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他于1862年开始写诗,其中有些诗如《中间音调》可列人他的最佳诗作。后因写诗无法维持生活,转而搞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是《计出无奈》(1871),第二部小说是以南部地区为背景的乡土小说《绿林荫下》(1873)。接着是《一双湛蓝的眼睛》(1872―1873)和《远离尘嚣》(1874)。后者虽然也写农村生活,但与以前的作品相比,他开始面向现实,...
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诗人。他生于英国南部多西特郡的一个小村庄,紧邻该郡的大荒原。城外牛鸣羊咩,鸟语花香。但这一时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已经确立,农村残存的宗法制迅速崩溃。一直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南部地区也不能幸免。这些都反映在哈代的作品里。哈代的父亲是一个承揽建筑业的小工头儿。因此,哈代年轻时曾学习建筑,并搞过房屋设计和教堂修缮。
哈代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他于1862年开始写诗,其中有些诗如《中间音调》可列人他的最佳诗作。后因写诗无法维持生活,转而搞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是《计出无奈》(1871),第二部小说是以南部地区为背景的乡土小说《绿林荫下》(1873)。接着是《一双湛蓝的眼睛》(1872―1873)和《远离尘嚣》(1874)。后者虽然也写农村生活,但与以前的作品相比,他开始面向现实,故事中出现了农民破产和村姑惨死的情节。由于这部书的成功,使他决心放弃建筑而专事小说创作。
1878―1895年是哈代在小说创作上获得光辉成就的时期。他先后发表了《还乡》、《号兵长》、《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苦丝》和《无名的裘德》。
《苔丝》一书描写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姑娘先是遭到恶少的侮辱,继而被人遗弃,最后被处绞刑的悲惨一生。因为该书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子的真实写照”,而受到当时卫道者们的攻击。《无名的裘德》可以认为是前书的姐妹篇,揭露了社会道德、法律、婚姻的陈规陋习对人的自由意志和愿望的扼杀。因此受到资产阶级卫道士的更猛烈的攻击。有个主教甚至把该书焚烧后又把纸灰寄给哈代。因此之故,哈代愤而放弃小说创作重新致力于写诗。他一生共出诗集8集,凡918首。
哈代晚年受到英国人最高的推崇。他于1928年1月11日去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按照遗嘱,其心脏葬于故乡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于任何一个青年来说,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朋友们——这个难题我曾不得不去解决,在眼下人人追求上进的时代,成千上万的人正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是不加鉴别、不予考虑是否恰当,碰到什么就做什么呢?还是考虑自己做什么恰当或什么是自己的志趣,从而对所走的路作出相应调整?我是极力采取后者的办法,结果我失败了。但是,我并不承认我的失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假如我成功就会证明它是正确的,尽管现今人们都这样来评价这些尝试——我是说他们评价人的尝试不根据其本质上的好坏,而根据它们偶然的结果。假如我现在的结果是像那些穿着红、黑衣服正走下车来的博士们中的一位,大家都会说:‘看那个青年多么聪明,按照自己天生的志趣去追求!’,但如果他们看到我的结果并不比从前好,就都会说:‘看那个小子多么愚蠢,自己竟然异想天开想往上爬!’ “可是我失败并非因为我意志不坚定,而是因为我贫穷。本来要两三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我却极力想在一代人中去完成。我的冲动我的感情——也许它们应该叫做我的恶习,太强烈了,一个没有优越条件的人必然要受其阻碍。我的血应该像鱼的一样冷,心应该像猪的一样贪,这样才会真正有好机会成为国家的一位知名人士。你们也许要嘲笑我——我倒很愿意你们那样做——因为我无疑是一个适合受人嘲笑的对象。但是我想,假如你们知道我近几年是怎样过来的,你们就会同情我。假如他们知道,”他朝学院那边点一下头,知名人士正一个个到达那儿,“也很可能要同情我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6页 -
咱們這個時代所有的孩子,整個來説都是這個時代咱們所有大人的孩子,都要咱們來共同照看。父母溺愛自個兒的孩子,還厭棄別的孩子,這就跟階級感情、愛國心和靈魂自救説,還有別的德性,骨子里都是排斥異己,惟我獨尊的下賤思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无名的裘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无名的裘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6 条 )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怎么会活成这样的悲剧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3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8.8分 1259人读过
-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8.7分 234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8.2分 2365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8.5分 100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无名的裘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同温层轰炸机 2013-06-29 08:43:23
当初此书深深打动了偶。对苦难的抗争,对美好的向往,对命运的绝望。
0 有用 苏格拉面 2013-07-04 14:09:59
看得電子版感覺很空又很重,不進腦子,或許該買紙質版各種馬桶前蹂躪,才能更加深入瞭解。值得看。
0 有用 en route 2007-08-02 21:33:39
a tragedy
0 有用 在别处 2022-11-21 12:15:00 墨西哥
这本书之前大概读过两遍,一向觉得是个励志的故事,这次重读才发觉此种认知太过狭隘浅薄了。一条本真的生命跌落在成规的尘世是多么凄惨,小说结尾的那种压抑让人无法喘息! 重读这本书,仍然无法做冷静的批判性阅读,因为无法不被它感动。很难说这本书的技巧完美无缺,与哈代之前的几部小说相比,它的故事和结构甚至显得粗糙,但它的力量实在是沛然勃发、不可遏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