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钟鼓楼的创作者
· · · · · ·
-
刘心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 者 简 介
刘心武,1942年6月生于四川成都,
汉族。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 当过
教师、编辑,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
编。1959年开始文学创作,1977年发表
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巨大反响,被
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嗣后发
表的《如意》、《我爱每一片绿叶》、
《黑墙》,纪实文学《5.19长镜头》、
《公共汽车咏叹调》等,亦引起社会广
泛关注,并多次获奖。长篇小说《钟鼓
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文
字畅达,思想敏锐,笔锋犀利,高扬着
人文精神;擅长抓住社会焦点问题,也
能较深沉地反映社会变化及世相百态,
深刻剖析别人,剖析自己,并对创作形
式有多种尝试。
目录 · · · · · ·
目 录
并非开头(从一百年前 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 不过读读也无妨。
第一章 卯(晨5时―7时)
1.钟鼓楼下 有一家人要办喜事 最操心的是谁?
2.地安门大街上 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 他为
· · · · · · (更多)
并非开头(从一百年前 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 不过读读也无妨。
第一章 卯(晨5时―7时)
1.钟鼓楼下 有一家人要办喜事 最操心的是谁?
2.地安门大街上 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 他为
· · · · · · (更多)
目 录
并非开头(从一百年前 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 不过读读也无妨。
第一章 卯(晨5时―7时)
1.钟鼓楼下 有一家人要办喜事 最操心的是谁?
2.地安门大街上 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 他为
什么不要茶壶?
3一位正在苦恼的京剧女演员 人家却请她去迎亲。
4一位局长住在北房 他家没有自用厕所
5一个女大学生的单相思 那小伙子确实可爱
第二章 辰(上午7时―9时)
6一位令人厌烦的热心人。
7.婆媳之间的矛盾 难道真是永恒的吗?帮厨的倒
勾起了一桩心事
8.不但当了喇嘛可以结婚 结了婚的人也可以去当
喇嘛。
9.京剧女演员只好从迎亲行列中退出
10一位修鞋师傅 他希望有个什么样的儿媳妇?
第三章 巳(上午9时―11时)
11.新郎并不一定感到幸福
12一位农村姑娘带着厚礼走来。
13.婚宴上来了一位不寻常的食客 你知道当年北京
的“丐帮”吗?
14.新娘子终于被迎到了新房中。有的售货员为什么
故意冷落顾客?
第四章 午(中午11时―1时)
15.北京人这样结婚。
16一位不爱搭理人的技术情报站站长。
17.局长接待了不速之客 并接到一封告发信。
18农村姑娘和城里姑娘为什么谈不拢?
第五章 未(下午1时一3时)
19.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
20一位女士的罗曼司 她为什么向一位邮迷要走了
一枚“小型张”?
21.不需要排演《铸钟记》而需要立即干点别的
22一位编辑遇上了一个文学青年
23一个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 凶多吉少。
24.婚宴上也会有惊险场面 信不信由你
25.行政处处长对别人的告发哑然失笑。
第六章 申(下午3时―5时)
26.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
27.“哪里哪里”江青也是本书中的一个角色
28.新郎的哥哥终于露面 关于“装车”和“卸车’院
内的“水管风波”。
29.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人”气得发抖。
30.以往一帆风顺的人也终于遇上了顶头风。
不是结尾 申酉之交(下午5时整)
0.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条
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
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 弯曲?……时间
流逝着 而钟鼓楼将永存。
· · · · · · (收起)
并非开头(从一百年前 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 不过读读也无妨。
第一章 卯(晨5时―7时)
1.钟鼓楼下 有一家人要办喜事 最操心的是谁?
2.地安门大街上 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 他为
什么不要茶壶?
3一位正在苦恼的京剧女演员 人家却请她去迎亲。
4一位局长住在北房 他家没有自用厕所
5一个女大学生的单相思 那小伙子确实可爱
第二章 辰(上午7时―9时)
6一位令人厌烦的热心人。
7.婆媳之间的矛盾 难道真是永恒的吗?帮厨的倒
勾起了一桩心事
8.不但当了喇嘛可以结婚 结了婚的人也可以去当
喇嘛。
9.京剧女演员只好从迎亲行列中退出
10一位修鞋师傅 他希望有个什么样的儿媳妇?
第三章 巳(上午9时―11时)
11.新郎并不一定感到幸福
12一位农村姑娘带着厚礼走来。
13.婚宴上来了一位不寻常的食客 你知道当年北京
的“丐帮”吗?
14.新娘子终于被迎到了新房中。有的售货员为什么
故意冷落顾客?
第四章 午(中午11时―1时)
15.北京人这样结婚。
16一位不爱搭理人的技术情报站站长。
17.局长接待了不速之客 并接到一封告发信。
18农村姑娘和城里姑娘为什么谈不拢?
第五章 未(下午1时一3时)
19.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
20一位女士的罗曼司 她为什么向一位邮迷要走了
一枚“小型张”?
21.不需要排演《铸钟记》而需要立即干点别的
22一位编辑遇上了一个文学青年
23一个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 凶多吉少。
24.婚宴上也会有惊险场面 信不信由你
25.行政处处长对别人的告发哑然失笑。
第六章 申(下午3时―5时)
26.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
27.“哪里哪里”江青也是本书中的一个角色
28.新郎的哥哥终于露面 关于“装车”和“卸车’院
内的“水管风波”。
29.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人”气得发抖。
30.以往一帆风顺的人也终于遇上了顶头风。
不是结尾 申酉之交(下午5时整)
0.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条
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
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 弯曲?……时间
流逝着 而钟鼓楼将永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岁月悠悠。时间毫不间歇地流逝着。人们落生在这个世界上,最早意识到的是包围着自己的空间。这空间有着长度、宽度和高度,其中充满了各异的形态、色彩与音响……而后人们便意识到还有着一种与空间并存的东西,那便是摸不着、握不牢、拦不住的时间。在所存在的空间里度过着不断流逝的时间,这便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于是乎喜、怒、哀、乐,于是乎生、死、歌、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 -
但她从詹丽颖那里得知了关于澹台智珠的各方面情况。她不能理解澹台智珠怎么能同一个工人生活了这样久。也许,是因为澹台智珠总演那种宣扬封建道德的戏,中毒太深了吧?…… 据说慕樱甩掉她丈夫的理由,是“没有共同语言”和对方的“庸俗浅薄”。这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谁都可以用这两条理由来掩盖自己喜新厌旧、趋炎附势的卑鄙心理。 …… 不过当她们在那电梯前短暂地相遇之后,她们各自对对方的“腹诽”,也就仅仅是一两分钟,她们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有着各自的心绪与期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冬天里的春天(上下)》《东方(上中下)》《芙蓉镇》《第二个太阳》《将军吟》
等
。
喜欢读"钟鼓楼"的人也喜欢 · · · · · ·
钟鼓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3 条 )



北京十二小时(严重剧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翻开书,亲切的京味儿扑面而来。虽然隔着十万八千里,对北京印象全来自“新闻联播”,但当作者拉家常般将故事娓娓道来,我不由得全身心沉浸在那温馨而安全的老北京熟人氛围中,仿佛也成了四合院中的一员,见证着一大帮人的喜怒哀乐。正如作者一开始就提醒过读者们:“这本书的... (展开)
时间悠悠流逝,钟鼓楼见证岁月
这本书大概是去年四月,在学校图书馆三楼的阅览室里看的,那时我还大四,喜欢图书馆厚实的实木桌椅,明亮的窗户,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一转眼将近一年时间了,真快啊。 很多人可能对作者的印象都是有关《班主任》或是有关他评论红楼梦。我当时也是在图书馆的书架...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0分 6792人读过
-
Amazon Crossing (202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8.7分 1224人读过
-
东方出版社 (2006)8.2分 118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钟鼓楼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koala 2014-05-31 10:04:52
出乎意料的好看,八十年代的刘心武还是一个有艺术追求的文学青年,而不是一个贩卖红学理论的文艺商人。在这座城市中生活快十年了,却从不甚知晓它的历史,甚至仅仅是三十年前,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欢乐或者烦恼。大彩电,院儿,雷达表,小流氓,小汽车等等词汇透着音乐的熟悉,又早就随着岁月湮灭,在写到在院里如何打水,如何回水防冻时,作者说,如果不记录,后来的人们会知道今天的人是怎么实际生活的吗?大概这仅是就此... 出乎意料的好看,八十年代的刘心武还是一个有艺术追求的文学青年,而不是一个贩卖红学理论的文艺商人。在这座城市中生活快十年了,却从不甚知晓它的历史,甚至仅仅是三十年前,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欢乐或者烦恼。大彩电,院儿,雷达表,小流氓,小汽车等等词汇透着音乐的熟悉,又早就随着岁月湮灭,在写到在院里如何打水,如何回水防冻时,作者说,如果不记录,后来的人们会知道今天的人是怎么实际生活的吗?大概这仅是就此啰嗦做个解释的一句赘言,而如今读起来竟真是新鲜的冷知识了。以后的人们大概也不会知道今天的我们是如何生活的罢。八零年代是我出生的年代,看它在书中的重现,才发觉那时人们有浩劫后的天真和希望,坚信一切终于走上正轨,尊重知识分子,人和人之间讲究礼数和人情,不禁想念起曾经居住过的69号楼,和邻居侯奶奶的糖饼 (展开)
1 有用 江仙*响姐 2008-04-27 23:15:36
刘心武还是写小说更靠谱些。。。一条胡同,12小时内的故事,写尽建国30几年北京市井沧桑,对人物心理和历史的剖析都很到位。精妙。值得北京土著或移民一读。
0 有用 科学的京兆眉妩 2014-05-22 11:17:55
读见葛萍这个人物时你们猜我想到了谁?【#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1 有用 胖达叔 2017-06-22 17:16:22
我去过几回北京,但没到过长城、故宫。托一位朋友的福,去了什刹海、钟鼓楼、在烟袋斜街还买了泡芙,也见了贝勒府改的学校。可惜的是当年没读这小说,也没领会朋友带我这一趟文学之旅的意思,如今读来想起当年。小说结尾突然一下的升华,还带着八十年代的味道,虽有些败笔,但是绝对时代烙印。
0 有用 大可 2012-03-26 21:43:02
原来小说是这样的安排,有意思,钟鼓楼附近一个四合院一日的生活,展现了芸芸众生相,有人情味。上课的时候还偷偷拿张纸画那个四合院的格局来着><
0 有用 老棉 2022-02-25 22:07:57
对于一个时代的精致描写。把典型的人物背景、性格、民俗串插安排在这样一场婚礼上,犹如交响乐的指挥,真是厉害!
0 有用 大熊Rico 2022-01-11 21:59:35
我小时候是不是没看懂
0 有用 吴吳 2021-12-27 13:39:43
这种小市民气息浓厚的作品在一个还对世界充满绮丽的梦想的年纪给看了,而在已经埋葬梦想过成小市民生活的年纪,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忘却了
0 有用 ABEANIN2020 2021-05-16 18:44:03
刘心武的作品里最爱读这一本。
0 有用 Quintus。 2021-04-23 07:34:34
所谓历史,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句话也太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