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原作名: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译者: 肖志军
出版年: 2002-11-01
页数: 376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清华传播译丛
ISBN: 978730205295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原作名: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译者: 肖志军
出版年: 2002-11-01
页数: 376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清华传播译丛
ISBN: 978730205295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着重研究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作者继承了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了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部分 作为变化原理的媒介
1 媒介和行为:被疏忽的关联
2 媒介、场景和行为
3 媒介变化时角色为什么会改变
第二部分 从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
4 公共场景的融合
5 公开和私下行为的模糊
6 社会地点与物质地点的分离
第三部分 新的社会风景
7 新的群体身份
8 “成为”的新方法
9 质疑权威
10 影响圈
第四部分 社会变化的三个维度
11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群体身份变化的个案研究
12 成年和童年的模糊――角色转换的个案研究
13 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变化的个案研究
第五部分 结论
14 我们去过哪儿,我们将去何方
附录:名词术语讨论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 作为变化原理的媒介
1 媒介和行为:被疏忽的关联
2 媒介、场景和行为
3 媒介变化时角色为什么会改变
第二部分 从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
4 公共场景的融合
5 公开和私下行为的模糊
6 社会地点与物质地点的分离
第三部分 新的社会风景
7 新的群体身份
8 “成为”的新方法
9 质疑权威
10 影响圈
第四部分 社会变化的三个维度
11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群体身份变化的个案研究
12 成年和童年的模糊――角色转换的个案研究
13 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变化的个案研究
第五部分 结论
14 我们去过哪儿,我们将去何方
附录:名词术语讨论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清华传播译丛(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每日新闻、永恒故事:新闻报道中的神话角色》《文明的殖民》《网络社会》《去西方化媒介研究》
等
。
喜欢读"消失的地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消失的地域"的人也喜欢 · · · · · ·
消失的地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技术力量的深度:读《消失的地域》——魏武挥
曾有一帮学院派的好事者列了一百本新闻传播学中的百本经典著作,梅罗维茨这本《消失的地域》榜上有名,也是媒介环境学一脉中唯一上榜单的学术作品。是的,大名鼎鼎的麦克卢汉、波斯曼都没有上榜,倒是对于大众而言名不见经传的梅罗维茨,成了经典的作者。 媒介环境学的风格属...
(展开)
> 更多书评 24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86)8.8分 5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媒体 (ittalks)
- 传播学100本推荐 (Helena)
- 大众传播观念养成之旅 (贾不许)
- 社会学研究书单-2 (低明)
- 新媒体精选书籍 (ittalk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消失的地域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橘子没有煮鱼 2016-09-05 11:32:00
超级棒!打通了媒介和行为关系的任督二脉
1 有用 一切归零 2013-01-20 21:21:05
麦克卢汉传统和戈夫曼传统的交融,非常棒。
56 有用 Derridager 2018-01-06 14:51:51
主流传播学总是关注“时间何以战胜空间”,将空间视作阻碍传播的最大障碍,时空在传播学中完全对立。同时,主流传播学还习惯用功能主义范式去考察媒介,关涉媒介本体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大多关注媒介内容。而戈夫曼将戏剧理论引入社会学研究,其理论中实体场景却经常被人拿来和大众媒介的虚拟空间混而一谈,视野过窄,戏剧理论于场景主义之用并未完全发挥。此后,承担连接起媒介与场景的任务,被梅罗维茨担下。他在前者面对面... 主流传播学总是关注“时间何以战胜空间”,将空间视作阻碍传播的最大障碍,时空在传播学中完全对立。同时,主流传播学还习惯用功能主义范式去考察媒介,关涉媒介本体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大多关注媒介内容。而戈夫曼将戏剧理论引入社会学研究,其理论中实体场景却经常被人拿来和大众媒介的虚拟空间混而一谈,视野过窄,戏剧理论于场景主义之用并未完全发挥。此后,承担连接起媒介与场景的任务,被梅罗维茨担下。他在前者面对面的、需要人肉体在场的全感官的场景,发展至肉体缺席,无法面对面互动,经过媒介中介的、低语境的、需要依靠想象达成的虚拟场景。这惊险的一跃,依靠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例证成功完成。媒介使得地域消失,在今日的语境下看,单论微信,就早已使得地域区隔消失,时空亦不再对立,而是和解让人获得置身虚拟场景的共在感。 (展开)
0 有用 Laevatein 2011-07-22 12:56:01
我爱梅罗维茨远胜莱文森!
7 有用 小茶 2011-08-01 19:43:06
写得特别好,感觉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就是梅罗维茨关于童年叙述的那部分的延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