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全书除了绪论、小结,分为十九章,凡64万字。第一章,回溯明末清初西学传播情况,及其对晚清的影响。第二章,述鸦片战争以前,西学在南洋及广州等地传播情况及特点。第三、四章,述鸦片战争以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西学传播的内容、影响。第五至八章,述新式学校包括教会学校与西学传播的关系,重点解剖了同文馆、广方言馆和格致书院。第九、十章,述报刊与西学传播的关系,解剖了《万国公报》和《格致汇编》两个典型。第十一至十三章,述出版机构与西学传播关系,重点分析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广学会的情况。第十四至十六章,论述传教士中传播西学的三个代表人物,即傅兰雅、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贡献。第五至十六章,研究的时间都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主。第十七至十八章,述二十世纪初年,即庚子以后、辛亥以前西学传播情况,对通过日本转口输入西学的内容与影响着墨较多。第十九章,综论西学传人以后的...
全书除了绪论、小结,分为十九章,凡64万字。第一章,回溯明末清初西学传播情况,及其对晚清的影响。第二章,述鸦片战争以前,西学在南洋及广州等地传播情况及特点。第三、四章,述鸦片战争以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西学传播的内容、影响。第五至八章,述新式学校包括教会学校与西学传播的关系,重点解剖了同文馆、广方言馆和格致书院。第九、十章,述报刊与西学传播的关系,解剖了《万国公报》和《格致汇编》两个典型。第十一至十三章,述出版机构与西学传播关系,重点分析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广学会的情况。第十四至十六章,论述传教士中传播西学的三个代表人物,即傅兰雅、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贡献。第五至十六章,研究的时间都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主。第十七至十八章,述二十世纪初年,即庚子以后、辛亥以前西学传播情况,对通过日本转口输入西学的内容与影响着墨较多。第十九章,综论西学传人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反应。全书章节编排,兼顾到历史逻辑与西学传播内在机制两个方面。书中附有35份统计表格,包括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传播西学录要、受西学影响伪明清学者录要、不同时期西学书刊目录和数量分析、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广学会等机构出版西书目录、不同时期翻译出版西书的机构目录等。
作者在西学资料的搜集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除了查阅收藏晚清西书丰富的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国内重要图书馆,作者还利用出国作访问研究的机会,查阅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利用了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藏的傅兰雅的私人档案,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所藏的关于来华传教士的图书和档案资料,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理雅各从东方带回英国的各种图书,上海亚洲文会发起人伟烈亚力在中国搜集并带回英国的大批中译西书,使得此书的资料基础非常扎实,也使得建立在这样资料基础上的理论分析,全面而中肯。
本书对西学东渐史上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重要人物、事件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介绍了此书的研究对象与学术界研究概况,对这课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学术清理,指出了此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阐明了本书的研究重点。书中认为,对于晚清西学东渐史这一课题,学术界对此课题已有不少研究,有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说来,个案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少,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一段、从庚子事变到辛亥革命一段,研究更少。作者对晚清西学东渐史的阶段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为四段,即1811-1842,1843-1860,1860-1900,1900- 1911。对每一阶段西学传播的机构、人物、西学书刊的数量、西学内容、传播特点,都有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对于西学在晚清中国传播的走势,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清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书中指出,从1811年马礼逊在中国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首尾100年,中国共翻译、出版西学书籍2291种。四个阶段中,以年均翻译西学书籍(不包括纯粹宗教书籍)计算,第一阶段,年均1种;第二阶段,年均6种;第三阶段,年均14种;第四阶段,年均145种。前三个阶段,年均译书种数成几何级数增长,第四阶段,年均译书数量猛增为第三阶段的10倍以上。由此可见,晚清中国输人西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急速增长趋势,20世纪初达于极盛。以传播西学主体而言,第一阶段,基本上是西人的事;第二阶段,西人为主,少量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其事;第三阶段,西译中述,中西传播机构共存并进;第四阶段,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主体。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学传播过程中,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附从地位升为主导地位。
本书对于早期传教士在南洋传播西学的研究,对五口通商初期西学传播的研究,对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傅兰雅、李提摩太、林乐知、格致书院、《格致汇编》、广方言馆等人物、机构、杂志的研究,或填补了重大空白,或对此前研究有重要推进。作者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晚清西学传播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包括传播主体、受传对象(受众)、传播媒介、译书方式等因素对西学传播效果的影响,对晚清西学东渐的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这五大主题逐一进行了讨论;对于传教士与西学传播这一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中认为,传教士与西学传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远比人们传统的印象要复杂得多,从历史的长时段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科学结论以其严密的逻辑。历试不爽的实验,为社会普遍接受以后,宗教也会调整教义,适应科学。对于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差会、不同的时期传教士与西学传播的关系,更要具体分析。
本书的绪论部分,曾被译为英文,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翻译学研究》杂志(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6.1)上发表;关于五口通商时期的内容,曾被译为英文,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发表。
本书获得院科研成果(1993-1994年)特等奖;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5年)著作二等奖;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创作者
· · · · · ·
-
熊月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熊月之,江苏省淮阴人,1949年12月生,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先生,1981年秋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研究员,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社会科学》与《史林》杂志主编,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1998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著有《章太炎》(1982年)、《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986年)、《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994年)、《上海通史·总论》卷(1999年)、《万川集》(2004年)、《冯桂芬评传》(2004年);主编《上海通史》(1999年)、《晚清新学书目提要》(2007年);论文有《论郭嵩焘》、《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晚清上海私园公用与公共活动空间拓展》等百余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总体上说,对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是相 当薄弱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料的挖掘、整理还有很大缺门。学者们研究这段历史,主要依据的目录书是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徐维则的《东西学书录》及其增订版、顾燮光的《译书经眼录》,以及由此按图索骥所获得的各种西书。这三种目录书有两大缺陷,其一是对同治以前所出版的西书基本未收(只收录了墨海书馆等机构出版的少数 几种)。这样,鸦片战争前后几十年中传教士在马六甲、新加坡、 巴达维亚、广州、宁波等地所出版的各种西书,便不大为人所知。 其二是这些目录书收录西书的截止时间为1904年,此后的译书便被 人们忽略。这样,斩头去尾,译书总数少了将近一半,自然难以得 见西学传播之全貌。此外,对于各种译书机构的历史、重要西书的 翻译过程、重要译员的译书背景,有待挖掘、整理的资料更多。比 如,对于晚清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除了笔者 几年前写了一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便无人作过深入研究。 第二,西书内容有待进一步理清。许多西书,人们只闻其名, 不知其实,其译自何书,内容如何,与原书有何区别,均不甚了 了。例如,在19世纪末举国争诵、洛阳纸贵的《泰西新史揽要》和 《中东战纪本末》,其内容究竟如何,影响为什么那么广泛?并没有人仔细研究。传教士著作中,曾被送给清朝政府各个高级官员、 影响极为广泛的《格物探原》和《自西徂东》,内容究竟如何?迄今无人研究。再如,被晚清学者称为介绍西方政治的最佳著作、许多思想家认真研读过的《佐治刍言》,其内容究竟如何?也没有人深入研究过。 第三,对社会影响的研究相当薄弱。学者论及西学传播的社会 影响,往往就是指在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中的影响,对于其在一般民众中的影响注意不够。例如,论及20世纪初西学的影响,论者每每以严译名著为例,其实,走进千家万户、莘莘学子朝夕诵读的各种新式教科书,其社会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概况……………………………………… -
西学传播涉及传播主体(中外译员、学校教习、报刊编辑)、 传播机构(译书机构、新式学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过 程、受传对象、受众反应,这些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概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知識、思想與社會:一部不錯的專題史料集

西學東漸史之入門書籍

给西学东渐——关于文明

给西学东渐——关于文明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笔记
> 更多书评 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8.5分 23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历史研究生参考书 (蚂蚁仓主)
- 茅海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讨论书目 (子明)
- 道術科分 (炎仌)
- 思兔奇想谈第一期——贾宝玉作潜水艇 (兔子等着瞧)
- 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 (未克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林之尧 2018-06-19 09:13:22
读的时候觉得枯燥,但是只要认真读下来,收获还是蛮大的,书里讲《格致汇编》中的“互相问答”特别有趣。
0 有用 Covfefe 2022-09-02 06:22:25 山东
详实的研究。
0 有用 shichalo 2017-09-07 14:17:23
面上的材料十分完备,必读工具
0 有用 虾米 2014-05-12 17:08:42
资料书
0 有用 已注销 2016-11-27 20:28:28
细节上很好阿,有目标的列举细节,扎实,另外也不是中华没有科学,科学认识也不谓之不对,只是,中间物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