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国]
亚当·斯密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原作名: The Wealth of Nations
译者: 唐日松
出版年: 2005-1
页数: 726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16开
丛书: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
ISBN: 9787508036083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原作名: The Wealth of Nations
译者: 唐日松
出版年: 2005-1
页数: 726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16开
丛书: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
ISBN: 9787508036083
内容简介 · · · · · ·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的创作者
· · · · · ·
-
亚当·斯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1790年,亚当·斯密在克科底去逝。他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目录 · · · · · ·
导论及全书设计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问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起因
第三章 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
· · · · · · (更多)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问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起因
第三章 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
· · · · · · (更多)
导论及全书设计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问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起因
第三章 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由于用途本身的性质所产生的不平等
第二节 由于欧洲的政策所造成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第二节 论间或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产品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产品的各自价值的比例的变动
第二篇 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引 言
第一章 论资产的分类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支出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或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产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旧状态下农业的抑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章 城市商业如何对乡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 言
第一章 论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进口国内能生产的商品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特殊限制
第一节 论即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论即便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殊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论欧洲从发现美洲以及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道中得到的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或论把土地产物看做是各国收入及财富惟一或主要来源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
第一节 论国防开支
第二节 论司法开支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
第四节 论维护君主尊严的费用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节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资金或收入源泉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三章 论公债
附 录
英汉人名、地名、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问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起因
第三章 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由于用途本身的性质所产生的不平等
第二节 由于欧洲的政策所造成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第二节 论间或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产品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产品的各自价值的比例的变动
第二篇 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引 言
第一章 论资产的分类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支出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或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产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旧状态下农业的抑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章 城市商业如何对乡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 言
第一章 论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进口国内能生产的商品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特殊限制
第一节 论即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论即便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殊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论欧洲从发现美洲以及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道中得到的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或论把土地产物看做是各国收入及财富惟一或主要来源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
第一节 论国防开支
第二节 论司法开支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
第四节 论维护君主尊严的费用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节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资金或收入源泉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三章 论公债
附 录
英汉人名、地名、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及制造业原材料,城市则向农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制成品,以偿还农村的这一供应。 比起农村居民试着自己生产制成品,若他们从城市购买,可以付出较少的劳动而能得到更多制成品。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即超过维持耕种者生存的东西---提供市场,正式在这个市场中,乡村居民用剩余产品来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城市居民的人数越多,收入越大,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就越是有利于大多数人。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存优先于便利和奢华,所以,促进前者的产业,亦必优先于促进后者的产业。提供生活资料的农村的耕种和改良,必然先于只提供便利品和奢侈品的城市的发展。只有农村有了剩余产品,换言之,超过维持耕种着生存的部分,城市才能获得其生活资料,所以,城市只能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加而发展。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本去耕种他的所有土地,完完全全制造它的全部天然产物,那么,由外国资本来输出天然产物甚至有着相当大的好处,以便这个社会的全部资本可以投入最有用的目的中去。 因此,根据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其大部分资本首先应当投入农业,然后投入制造业,最后才投入对外贸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
一般人认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业,乃是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实际上并不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然不多,而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览无遗。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 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任何实物,而在于观察一切事物,所只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极不类似的物力。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篇 第一章 论分工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政治经济学概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人口原理》《赋税论》
等
。
喜欢读"国富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国富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富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8 条 )





论坛 · · · · · ·
求求大家告诉我,怎么样才能看懂国富论? | 来自木可哈 | 3 回应 | 2024-11-13 23:00:01 |
《国富论》和《资本论》的比较 | 来自弗里德里希 | 6 回应 | 2024-05-14 21:37:28 |
为什么斯密认为在各种资本用途中,农业投资最有利... | 来自天堂水 | 2 回应 | 2023-09-24 21:20:06 |
分工有时并不美好 | 来自清夏 | 1 回应 | 2023-09-24 21:18:12 |
是否被雇佣在有效劳动上的人数比例能不能理解为生... | 来自豆友KtgavRqdM0 | 2023-07-20 23:22:4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6 )
-
Bantam Classics (2003)9.2分 201人读过
-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8.7分 1327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5)9.2分 844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72)9.2分 94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 (YorkCheung)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经典】中文系必读书目(北大清华) (陳初之)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国富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206 有用 大-燕-威-王 2018-09-06 23:59:31
逼自己每个月读完一本兴趣外的书,为的是不让思维囿于知识舒适区。最大感受是:国富论居然不难懂!其中很多例证,都是大家在生活中可以见到,但不见得去思考的事。作者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扎根社会生活去思考问题,与其说他是经济学家,倒不如说是一位社会观察者。
11 有用 来,听我唱一曲 2011-08-08 23:26:03
读经济必读国富论。现代经济学的根基。
339 有用 白起 2010-09-07 21:08:00
除非必要,勿增实体,亚当斯认为劳动决定价值,马克思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然而现在出现卖头发的交易,一个毫不劳动的人也会长头发,故两人所增的实体,都是不正确的.纳什认为价值就是人们讨价还价的均衡点,无需定义另外的实体,一切都引含在人对各个商品的(需求,自已资源的拥有)上,同意这个观点.
13 有用 流星飞绊 2009-09-07 07:37:17
可谓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 可能其中的观点并不能全部适用于现今的社会 但是可以说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大多来源于这本书 其中关于自由主义的贸易倡导和重农主义的阐述更是影响了整个历史进程
43 有用 唐错刀 2006-12-20 08:52:52
人生五部必读的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