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
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悲情柴科夫斯基的创作者
· · · · · ·
-
克劳斯·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克劳斯.曼(1906-1949)
克劳斯曼虽然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同性恋取向,但是在他那里,同性恋往往与孤独和异化为伍,他的小说刻画出一个忧郁无助的世界,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作为托马斯·曼的长子,克劳斯·曼很早就开始步入写作。二十年代,他成为迷失在都市生活中的新一代德国作家的代表。三十年代,他又成为抵制法西斯的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与父亲的关系很糟,一部分是因为父亲更卓越的才能,一部分是因为儿子对自己同性恋倾向更自由的表达。不过对于同性恋所持的观点,克劳斯·曼并不比托马斯·曼更少一些悲观。在他的自传《转折点》(1942)中,克劳斯·曼写道:“作一个局外人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羞辱。”
克劳斯·曼与他的姐姐艾丽卡·曼关系非常亲密。他甚至称他们是孪生姐弟。艾丽卡·曼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和反纳粹人士。她有两次有名无实的婚姻,一次是跟演...
克劳斯.曼(1906-1949)
克劳斯曼虽然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同性恋取向,但是在他那里,同性恋往往与孤独和异化为伍,他的小说刻画出一个忧郁无助的世界,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作为托马斯·曼的长子,克劳斯·曼很早就开始步入写作。二十年代,他成为迷失在都市生活中的新一代德国作家的代表。三十年代,他又成为抵制法西斯的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与父亲的关系很糟,一部分是因为父亲更卓越的才能,一部分是因为儿子对自己同性恋倾向更自由的表达。不过对于同性恋所持的观点,克劳斯·曼并不比托马斯·曼更少一些悲观。在他的自传《转折点》(1942)中,克劳斯·曼写道:“作一个局外人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羞辱。”
克劳斯·曼与他的姐姐艾丽卡·曼关系非常亲密。他甚至称他们是孪生姐弟。艾丽卡·曼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和反纳粹人士。她有两次有名无实的婚姻,一次是跟演员兼导演古斯塔夫·格鲁根斯;另一次是跟英国诗人W.H.奥登。奥登也是同性恋者,他们的结合只是为了让艾丽卡曼拿到英国护照,以逃离德国。克劳斯·曼最著名的小说《梅菲斯特》(1936)就是以格鲁根斯为原型,描写了一个以扮演魔鬼梅菲斯特而著名的演员靠投机和出卖自己的灵魂,在纳粹权力系统中升官发达的故事。
在克劳斯·曼的小说中,同性爱常常是无果而终,无论是把爱情转移到异性对象身上(《安雅和伊丝特》,1925),或是屈服于同性关系的徒劳无果(《亚历山大》,1930),或是继续忍受一种孤独的存在(《生命前》,1925),末了总是凄惨无望。
在他最乐观的小说《圣舞》(1926)中,克劳斯·曼倡导一种由男性间柏拉图式情谊,辛勤工作以及未实现的同性爱所构成的乌托邦景观。在克劳斯·曼所处的时代,同性恋往往带著颓废的色彩。在《火山》(1939)中,一个正在萌发的爱情被其中一个年轻男主角的吸毒给毁坏了。《狂风夜,阴雨晨》(又名为《彼得和保罗》,1947)是他最公开表现同性恋的小说,在他死时仍未完成。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克劳斯·曼笔下的同性恋人物总是无法摆脱作为另类而存在的枷锁。这些人物往往带著马格努斯·赫希费尔德“第三性”理论的烙印:男同性恋者通常是女性化的艺术家,而女同性恋者则是男性化的。他们在中产阶级社会触及不到的地方纵情狂欢,但也正因此,他们走向分崩瓦解。克劳斯·曼笔下的异性恋者同样也是一群边缘人,他们也坠入各种各样悲惨的深渊,只不过不是因为性取向的问题。
不过,克劳斯·曼小说中的这种悲观无助与他的非小说作品(如《安德列·纪德和现代思想的危机》,1943)以及他加入美国军队(作为记者和翻译)投身反法西斯斗争的行为恰成对比。他关于恐同攻击的散文《同性恋和法西斯》(1934)被左派用来声讨纳粹,已经成为同性恋权益运动史中的一篇重要论文。
从1933年就开始流亡生涯的克劳斯曼转向历史中,尤其是同性恋者的历史中寻找小说创作的灵感:《亚历山大》,《悲怆交响曲》(1935), 《铁窗》(1937)。这些来自同性恋名人榜中的人物──亚历山大大帝,柴科夫斯基,和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代表著那些因为爱而与他们身处的社会相背离的人们。
克劳斯·曼悲观主义的作品似乎早已预示了他本人的结局。1949年5月22日,在法国嘎纳,克劳斯·曼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疲惫的生命。
长期以来,克劳斯·曼以及他的许多作品被隐藏在他父亲巨大声誉的阴影之下。但近年来,评论家们,尤其是德国的同性恋评论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包括克劳斯·曼生前日记的整理出版和有关他的一部传记,一个更清晰的轮廓呈现了出来,他不应该仅仅因为是大文豪托马斯·曼有天赋而又悲剧性的同性恋儿子而被后人记住,他更应该因为是他自己,克劳斯·曼,一个德国同性恋作家,评论家和活动家,而被历史铭记。
(摘自《同志名人曼氏父子── 托马斯·曼与克劳斯曼简介》文:艾立)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金融丑闻笼罩下的美国
第二章 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
第三章 独特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美国联邦宪法简介--三权分立或四权分立种种
第五章 美国联邦宪法简介--你我又是谁
· · · · · · (更多)
第一章 金融丑闻笼罩下的美国
第二章 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
第三章 独特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美国联邦宪法简介--三权分立或四权分立种种
第五章 美国联邦宪法简介--你我又是谁
第六章 弗厄泼赖种种
第七章 美国众生相
附录一 《五月花契约》
附录二 《马里兰容忍条例》
附录三 《独立宣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人告訴我,《名歌手》舉行宏大的首演的那一天,老姦句滑的脩道院長在西克塔斯教堂聽了那首彌撒曲,然後在一架貝希斯坦鋼琴上為教皇庇護九世演奏,於是教皇讓人送給他一盒雪茄作為獎賞。這一切不都很有趣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1页 -
当与尼基什告别的时候,彼得·伊里奇感觉,和他握手的这个人是一个朋友,不是那种萍水相逢的朋友,在好感和爱慕的变化中不期而遇,又突然走掉的朋友;而是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他作品的朋友,也就是说,有着建设性根基的朋友,为意外事件所左右,成了彼得·伊里奇性格的固定组成部分。 因为当时有那么多的苦恼,需要他转化到音乐中去,啊,这个转化并没有彻底成功,在神圣而棘手的进程中,掺杂了不纯净,他做了妥协,他追求了效果,作为惩罚,保留了苦恼的残余,那就是没有解脱和没有转化的生活——至今还能感到舌头上的那种苦涩,就像是一棵苦菜。 并不是我的回忆打动了他,而只是回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只是我创造出来的公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悲情柴科夫斯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悲情柴科夫斯基"的人也喜欢 · · · · · ·
悲情柴科夫斯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接触到人的灵魂深处”的自觉的灵——柴科夫斯基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商务印书馆 (2003)7.8分 118人读过
-
rororo (199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3)6.4分 48人读过
-
Rowohlt Tb. (199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出版的外国同志文学作品 (kafka)
- 在中国图书网上淘到的宝贝 (feeling)
- 设计过的书籍 (随风)
- 双峰译丛 (佐为)
- 【2】 (肚)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悲情柴科夫斯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久田 2019-03-08 13:45:05
被klausmann的话语风格深深吸引,作者和传记主人在某些方面大概很相似,所以更能去感同身受。没有你的日子就是犯罪,为什么完美的东西总是伴随着悲哀?读过即知。
0 有用 k.d. 2010-12-12 20:41:47
写成小说样子的传记,我感兴趣的已经不是老柴本人,而是他身边如格里格、勃拉姆斯等同时代的人和他之间的看法。本书比较boring,如果不是对老柴同志特别热爱的话,估计催眠很合适。
0 有用 Moz 2022-10-09 13:39:23 江苏
弥漫着柴六
0 有用 Kengeiek 2018-07-21 16:17:01
柴科夫斯基的爱与死,天才与怀疑,内省与世界。非常棒,爱其音乐者都应该一读,读过之后感到是原汁原味的老柴本人了。后记干货不少,作者也是经历“昨日的世界”后选择自戕的传奇人物,最喜一句:作者生前如此了解老柴,只因二人在死亡中意气相近。
1 有用 悟空 2011-07-08 09:49:39
如果你情感丰富的人,推荐你读;如果你内向寡言,推荐你读;如果你是善良的人,推荐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