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从人生(人类生活)来讲人生,又从人心谈论人生,是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好教材。此书揭示了人心实际是资借于社会交往而发展起来,同时,人的社会亦即建筑于人心之上,并且随着社会形态构造的历史发展而人心也自会有它的发展史。作者援引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就人与自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引申论述整个人类从故至今的演化史。继而,作者就宗教与人生、道德——人生的实践的命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目录 · · · · · ·
自序二
日文译本序言
第一章 绪论(上)
第二章 绪论(下)
第三章 略说人心
第四章 主动性
第五章 灵活性
第六章 计划性
第一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上)
第二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下)
第三节 理智与本能(上)
第四节 理智与本能(下)
第五节 人类生命之特殊
第六节 略说自觉及意识(上)
第七节 略说自觉有意识(下)
第八节 知识与计划
第七章 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第一节 意识与本能比较孰居重要
第二节 理性与理智之关系
第八章 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上)
第十一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中)
第十二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下)
第十三章 东西学术分途
第十四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
第十五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下)
第十六章 宗教与人生
第一节 世界文明三大系
第二节 有关宗教问题的疏释
第三节 世间、出世间
第十七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上)
第十八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下)
第十九章 略谈文学艺术之属
第二十章 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第一节 宗教失势问题
第二节 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十一章 谈人类心理发展史
书成自记
编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人心与人生"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心与人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人心与人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24篇
-
人土土 (恒恬诚勇,物来顺应)
梁漱溟 人生与人心 所谓生命自发地有所创新者,例如一切文学艺术的上好作品--不拘是诗人的、画家的 、或是其他的--总在其精采,总在其出尘脱俗;此非创新乎?这创新却不出于有意求 新。有意求新,又是内里生命主动性不足之征了。主动性非他,即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 泼有力耳。力气充沛便能于素日见闻广为吸收消化,因而取精用宏,到临时不拘什么都 成了他的工具,他的材料,供其驱遣运用,一个创作就出手了。力气单薄贫弱者,素日 ...2014-07-09 21:06 2人喜欢
梁漱溟 人生与人心所谓生命自发地有所创新者,例如一切文学艺术的上好作品--不拘是诗人的、画家的 、或是其他的--总在其精采,总在其出尘脱俗;此非创新乎?这创新却不出于有意求 新。有意求新,又是内里生命主动性不足之征了。主动性非他,即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 泼有力耳。力气充沛便能于素日见闻广为吸收消化,因而取精用宏,到临时不拘什么都 成了他的工具,他的材料,供其驱遣运用,一个创作就出手了。力气单薄贫弱者,素日 既少吸收消化,纵有工具、有材料而不能活用,反为工具所累、所压,只落得满纸陈词 滥套,因袭堆砌了。这就是下劣作品。至于所谓人们自觉的主动精神,亦即人们的意志 (连行动在内)者,恒必涵括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三点,则是从此本源发展扩大的 。除其中灵活性、计划性容后分别申说外,这里再就其中主动性之一点试为指明。自觉是人心的特点(后详)。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识清明中的刚强志 气。譬如有人对于外界环境的困难险阻未尝不看得分明,且在奋斗中再三再四受到挫折 ,而卒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以制胜于最后五分钟的那种坚毅精神,即其好例。再则对 于强敌,如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却能针对敌人不稍轻忽的那种豪迈精 神,即其又一好例。何谓灵活性?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问题,是谓灵活性;在一时一时形势变幻中而能随时予以适当应付,总不落于被动,是谓灵活性;出奇制胜是灵活性;闪避开突如其来的袭击,亦是灵活性。总之,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此从生物界过去的进化不已,充分可见。灵活虽是不可能前定的,然却可以避免前定的不灵活而为灵活预备好条件;从过去生物进化所见于其形体构造和机能间者,正是这样——正是从机构蠢笨不灵活步步向着求灵活而开展前进。试先来看原始单细胞动物protozoa,它是既不灵又不活的代表。一个生物是一个活动中心,恒在剌激反应之间活动不已。说不灵,是指其感受剌激的迟钝,没有耳目感官以觉知稍远距的环境,而必待有外力剌激迫近于它;且只能在剌激的强弱上有分别,其他则不辨。说不活,是指其当剌激迫来只能出以简拙的反应,如遇弱剌激则向前,遇强剌激则退避,遇可食物则摄取,如斯而已。盖以其形体构造简单之极,在其生活上初无分理机关,感受剌激者同时即是施出反应者,浑沦一处,则从受剌激到施反应之间便无回旋余地无延宕时间,而被迫成为一种机械性的直接反应。所谓前定的不灵活,即指此也。又如一个动物机体,必须一面照应环境随时来的问题而有所施为,另一面为维持自身生活又恒时有其例行事务而不停。借喻军事:前者有如前方作战,后者有如后方勤务。前方作战信必有赖后方勤务做得好,但若于此兼营而不分工,精神不得集中在指挥作战士,势必有失灵活。反之,若分工而不统一于最高统帅,势必多受牵碍,乃更为不利。内外分工是必要的,分工而不失统一尤为必要。故尔,动物机体构造于此迈进于分工者,其同时即为神经系统的发达。一个动物是一个活动中心,其知觉是为活动而预备的,亦即通过感官神经而此一中心乃与环境发生其可能有的活动关系。凡为其知觉感受所不及者,自无反应活动之可言也。若其发生关系的面愈广,发生关系的点愈多,斯即其世界愈以广大,内容愈以繁富,而为活动力愈以升高增大之征。于此,应当指出:人类所生活的世界,其广大繁富是莫得而限量的。此以人类不徒依恃乎其天生的耳目等感官,而于后天更发明创造种种所以增扩其耳目之用的资具,如望远镜、显微镜、有线电或无线电的接收设备以收视收听者,方未有已也。(此依重后天创造而不依恃其生来的器官和本能,是人心最大特征,亦即人心的计划性,后文随详。)人类知觉之所及既无限,斯其活动力的强大亦无限。大脑皮质愈来愈发达,抑制的作用显然愈来愈增加,而本能(自发)作用则愈心减弱(1)( “自发”二字系著者所加,用以助显原文之意。)。因此,在行为中有计划的活动愈来愈多地代替了本能的反应。人心的灵活性必以此所谓主动性内抑制者为前提。躁动非灵活,情急最误事。必也,不动则已,动必准确达到预期效果,斯真表见了灵活性。——所谓神经系统的发达实指向于此。大声地说一句:灵活是有待争取的!——人心不是现成可以坐享的。然而灵活又不可求也,求则失之。灵活是生命之一种流露或表现于外者,根本在生命本身。不求其本,而齐其末,宁可得乎?若是,其将如何?姑言其浅近易晓者:如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不为强敌所慑,而在战术上不稍轻敌,无疑地必且动作灵活,而胆小无勇者不能也。胸有成竹,对前途满怀信心者必能措置裕如,灵活前进,而失去信心者不能也。舍已为人,热情所注,灵机大开,而猥琐自私者往往顾此失彼,进退罔措矣。即此等事例而善推之,当必有悟。兹当先问:所云计划者何谓乎?计划是人们在其行事之前,却不即行动,而就其所要解 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观念上设为运用措置一番或多番,以较量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案或蓝图之谓也。是故识取事物而预有其一一之观念、概念罗列胸中,乃为计划所由设订之前提。人类最大本领--此本领为一切其他本领之所从出--即在其能以外在事物(自身亦其 一)摄入心中,通过思维,构成观念和概念,从而离开其事物犹得据有其相当的代表, 而随时联想运用之。此代表事物之观念概念,即所谓知识也。语言、文字则又其代表,俾得更方便于其联想运用者也。上文“识取事物”云者,即此化客观事物为主观知识,乃至纳于语言文字系统之谓也。知识之构成始于各种感觉、知觉直接经验,固求不失事物之真;然却本于生命立场出发,一切要识得其与我(生命--主体)之关系意义如何,各事物彼此间之关系意义如何( 包涵其相关规律)。凡此关系意义未明者,即其观念、概念未明,未成其为知识;而其 关系意义既明者,亦即接纳到我固有知识系统中来了。此既非一事一物之经验,更非一次一时之经验;经验累积愈多愈久,而构成之知识(观念、概念)乃愈精确深入,愈以联成系统。它是辗转不断发展前进的。知识系统之发展,非徒赖于生活经验之累积也;更以人之秉赋知识欲,进而为搜集、检查、实验,力促其发展。其一门深入,循序探讨前进者,即成科学。客观事物原非一一分离孤立者,比经搜集、检查、实验,透过现象窥悟本质,乃益见其密切相联,变化相通。科学与科学之间互相启导而其理益明。在时时化具体为抽象,不断概括又概括之下,一伟大的知识网络遂以组成;宇宙之大,万有之繁,一若不出吾了了之一心。吾以为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何谓能静?浅言之,此即相对于动而说。设非人心之能 静也,两军对峙,立即投入战斗,尚何有作战计划之可言乎?暂时保持冷静,不立即行 动而犹豫思考如何应付,将一切以计划出之;此即人类理智之活动,有异乎本能动作之一触即发,如在动物生活中所习见者。此所云暂时,即谓其延宕之时,非必指片时一刻;凡蕴蓄待发之时即一日二日,一年二年皆暂时也。在此时中,非无活动,不过其活动往往不形于外,主要在心思而不在肢体。此即上文所云人们于其行动之前,不即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观念上设为运用措置一番或多番,以较量其机宜如何者是也。盖彼方注目瓶底急切其所欲得,努力过殷,不复能从容理会人所以达到目的之方法也。此见栗齐之心未能稍静。不能静,则猛于施力,无由取得知识,而绌于计划矣。一个动物是一个活动中心,其知觉是为活动而预备的,亦即通过感官、神经而此一中心乃与其环境发生其可能有的活动关系。在本能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不分不隔。此即是说:此一活动中心一旦与其某些特定有关环境相接触,便立时地、直接地、紧切地发生其恒定不易之关系而活动起来。其知、情、意(行)一贯而下,颇似一通电流,机械即行旋转者然。在其特定关系(此云有关兼括后天形成之条件反射关系)的活动对象之外,漫不经心,既鲜有所行,亦鲜有所知。人为动物之一,同样是一个活动中心,且无疑是一个活动力更大更大,大到不可比拟的活动中心。其知为行的预备,基本上是不变的。第以其优于理智,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隔。间隔渺远者,离知于行,为知而知,自成一种活动而单独行之。凡所谓科学知识以至一切学问悉出于此。仿佛初不为行的预备,而实际上仍不外储备起来,以为后此行动计划之用;而其无可比拟的伟大活动力亦即出于此焉。动物本能中之所感知,情味浓烈,立即引发行动,动向决定,似完成其活动即所以完成其知识;吾人理智中之所感知,一般说来情味不无而比较平淡,动向似有而未云决定, 故不必即有行动,而要在联属于过去经验,纳入自己知识系统中,得一明确之观念、概 念而后其知识乃云完成;本能所得可说为实体之知识,理智所得则为空式之知识;本能之知对于生命活动可说为直接的、断定的,理智之知对于生命活动可说为间接的设定的(2)(设定云者设其如是定将如何如何也。);本能的对象以其特定故有限,理智之 用则普泛及于一切而无限。动物的本能 生活,于其特定相关之事物情味浓烈,而于此外则漠不关心。世界自广大、自富丽,全与它无预也。理智反之,渐从特定关系中松弛以至最后脱开。唯其不拘定在有限关系上,而后其可能有之关系乃无边际之可言。或关注于此,或关注于彼。对于任何事物均可发生兴趣,正为其对于任何事物亦可没有一定兴趣,甚至一些兴趣不生。兴趣不生者,谓此心之能静也。正为其能静,是其所以能动。静也动也,各能臻乎其极,生命发展至人类而境界大辟。世界之广大富丽实随人类生命之发展而来者,此不可不知。人类果何从而得突破两大问题之局限乎?此即以理智之反本能,而两大问题固寄托于种 种本能之上也。本能活动无不伴有其相应之感情冲动以俱来。例如斗争与愤怒相俱,逃避与惊恐相俱,慈柔之情从属于父母的本能,而两性的本能则与其固有一种感情冲动不可分。如是可以类推。然而一切感情冲动皆足为理智之碍。理智恒必在感情冲动屏除之下--换言之,即必心气宁静--乃得尽其用。于是一分之理智发展,即屏去一分之感情冲动而入于一分之宁静;同时对于两大问题亦即解脱得一分之自由。继续发展下去,由量变达于质变,人类生命卒乃根本发生变化,从而突破了两大问题之局限。回应 2014-07-09 21:06 -
68“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解决之”(YU爱因斯坦超过一个层面来解决问题) 71“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 79“个人的生存竞争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YU我生活在残酷的动物丛林之中) 83“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主张人的本能冲动必得其顺畅流行发展方好,而极反对加以抑制摧残。抑制将让人生缺乏活气,而摧残易致人仇视环境,转而恣行暴戾”(YU...
2017-07-17 09:59
68“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解决之”(YU爱因斯坦超过一个层面来解决问题)
71“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
79“个人的生存竞争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YU我生活在残酷的动物丛林之中)
83“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主张人的本能冲动必得其顺畅流行发展方好,而极反对加以抑制摧残。抑制将让人生缺乏活气,而摧残易致人仇视环境,转而恣行暴戾”(YU现在当下社会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
8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即人为之义,非其自然(YU书中可能想说伦理学的功利主义,最终往下推理的话,可能会陷入这种境地)
109“内心生活者一已所独知而他人则不及知,但可设身处地从旁加以揣想推度。语云,哑子吃黄连,苦在心里说不出,道不邮。岂惟哑子吃苦如是哉?人们或苟无相类同的经验,彼此谁得而相喻?"
114"身外而心内,心深而身浅“
118”人的力量最能改变环境,创造新事物,愈有力量愈不怕困难;反之畏难退缩即见出其力量衰微。凡图眼前一时省力的做事法,或为少麻烦竟尔免除其事者,或惟务袭取模仿他人者,或惟贪图享用现成财物者,大都要吧如是观之。观看一个人如是,观看一社会,一民族更加如是。力量衰微率由于其社会上婚姻一对和教育不对而来“
119”原夫经验总结就是所谓学问,恒寄托于语言文字所撰成之名词概念上,又著录于书册以资传播。盖以身通心,心通身的成果更去发展人们的创造活动,推进着社会文化的。却有人误以多读书为学问,此即心思偏乎身而多枉动之一种事例,有悖乎身通心,心通身的原理原则,其结果就不可能以解决他所遇到的什么问题,实有所创造。似此假学问世上多得很,自误误人,亟须戒避“(YU也因此这段话,导师常告诉我们不要读书,因为他们很聪明,我读了千本书仍不解其意,导师看两眼就明白。然后同我说不用读书了。这是何道理。殊不知人有千殊,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读书千卷,方可解其意,但若不读书,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其中真谛。许多学者写书,皆是以自己的能力或是自己的才华来衡量世人或者我们这些庸众,于是叫我们不读书,是何意?有些事有些问题是在于同谁去说,同谁去讲的。之前维舟也提到过此问题,知识分子分自嘲自贬,读书不能成其为学问之类的,但多是用于知识分子自省和批评意识,与不读书人的反智是不同的。还是要谨记的。。关于女人的论述,不知道是抬高还是贬损,不太喜欢这种因为眼界所处环境而引起的女性的问题,归咎于女人的生理上面。就像当年直博时,博导就不同意我女生直博,说是女生不适合理工科之类的,这让我相当反感。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性别。我不喜欢宿命论的东西,好像我无论做什么事,都改变不了导师的想法那样。后来我不在乎是否改变导师的想法,也不在乎是不是证明给导师看,一切困难来了,就迎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那么多愤恨又不能解决问题,是吧。有时事,只不过是一大堆别人的观点而已,可能并不适合你,你有你自己存在的理由,不是吗)(YU我想这里应该厘清两个概念,就是关于内在的纯粹学术,和经验学科的问题。例如,经验数学,只从经验里接纳数学命题,不可一概而论,像博后导师说的不用读书了之类的,什么情况下读,什么情况下脱离书本,是我们作学生的,在导师的训斥下,需要自己理会,自己去认知的。不可全盘否定或肯定。有些话我不敢在说,或是朋友圈我不敢再发,原因正是在于此。因为我们可能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同一个语词,只是我们有时指代的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比如反智这个词。有时候说话还是要谨慎些,也许知识背景不同,理解上有偏差,甚至误解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得不小心为是)
148”人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自是真理“(YU痛在别离,无常也) 163"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回应 2017-07-17 09:59 -
白日忽西幽 (In God I Believe)
该为此学者狃于学术风气之偏,自居于科学而不甘为哲学;却不晓得心理学在一切学术中间原自有其特殊位置也。心理学天然该当时介居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它是最重要无比的一种学问,凡百学术统在其后。 —— 如果这是主流看法,窝大概也不会叛逃出心理学了。2016-10-11 09:41
-
娜娜张 (高高与兴兴)
自我言之,理智、理性各有其所认识之理。理智静以观物,其所得者可云“物理”,是夹杂一毫情感(主观好恶)不得的,理性反之,要以无私的情感为中心,即以不自欺其好恶而为判断焉;其所得者可云“情理”。 然一切情理虽必于情感上见之,似动而非静矣,却不是冲动,是一种不失于清明自觉的感情。2014-12-17 11:01
-
梅(东)西 (思想 道/ 旅行者/ 杂家-作乐画剧)
唯人心最难懂也。了解别人的内心不易,了解自己的内心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人不知道人生路该怎么走,其实是不知道自己的内心需求。只有你真正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什么,也就是心的要求,你的人生道路也就好走了。这是我读完,也不算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想法。 人类与其他生物之大不同在其内,而作用、显现其大不同却在外。这以身为界、用心划之的所谓内外,对特殊的人类生命而言,当是合一的,没有内便不可作用于外,没有外便谈不上内...2013-08-03 12:41
唯人心最难懂也。了解别人的内心不易,了解自己的内心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人不知道人生路该怎么走,其实是不知道自己的内心需求。只有你真正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什么,也就是心的要求,你的人生道路也就好走了。这是我读完,也不算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想法。人类与其他生物之大不同在其内,而作用、显现其大不同却在外。这以身为界、用心划之的所谓内外,对特殊的人类生命而言,当是合一的,没有内便不可作用于外,没有外便谈不上内。唯人类得以有所分辨而通融,此盖是人类独有的灵性关于人生性质有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问题是人对物的问题,当前障碍在自然,要解决问题须向前看,改造客观环境;第二方面问题是人对人的问题,当前障碍在“他心”,需要有“反求诸己”、“尽其在我”的思想,调和我于他,超越彼此,得满足与内者;第三方面问题是人对自己的问题,当前障碍在自己生命本身,该问题异于前二者,它是以取消问题为问题之解决,以根本上不生要求为最上之满足。回应 2013-08-03 12:41 -
68“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解决之”(YU爱因斯坦超过一个层面来解决问题) 71“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 79“个人的生存竞争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YU我生活在残酷的动物丛林之中) 83“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主张人的本能冲动必得其顺畅流行发展方好,而极反对加以抑制摧残。抑制将让人生缺乏活气,而摧残易致人仇视环境,转而恣行暴戾”(YU...
2017-07-17 09:59
68“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解决之”(YU爱因斯坦超过一个层面来解决问题)
71“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
79“个人的生存竞争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YU我生活在残酷的动物丛林之中)
83“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主张人的本能冲动必得其顺畅流行发展方好,而极反对加以抑制摧残。抑制将让人生缺乏活气,而摧残易致人仇视环境,转而恣行暴戾”(YU现在当下社会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
8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即人为之义,非其自然(YU书中可能想说伦理学的功利主义,最终往下推理的话,可能会陷入这种境地)
109“内心生活者一已所独知而他人则不及知,但可设身处地从旁加以揣想推度。语云,哑子吃黄连,苦在心里说不出,道不邮。岂惟哑子吃苦如是哉?人们或苟无相类同的经验,彼此谁得而相喻?"
114"身外而心内,心深而身浅“
118”人的力量最能改变环境,创造新事物,愈有力量愈不怕困难;反之畏难退缩即见出其力量衰微。凡图眼前一时省力的做事法,或为少麻烦竟尔免除其事者,或惟务袭取模仿他人者,或惟贪图享用现成财物者,大都要吧如是观之。观看一个人如是,观看一社会,一民族更加如是。力量衰微率由于其社会上婚姻一对和教育不对而来“
119”原夫经验总结就是所谓学问,恒寄托于语言文字所撰成之名词概念上,又著录于书册以资传播。盖以身通心,心通身的成果更去发展人们的创造活动,推进着社会文化的。却有人误以多读书为学问,此即心思偏乎身而多枉动之一种事例,有悖乎身通心,心通身的原理原则,其结果就不可能以解决他所遇到的什么问题,实有所创造。似此假学问世上多得很,自误误人,亟须戒避“(YU也因此这段话,导师常告诉我们不要读书,因为他们很聪明,我读了千本书仍不解其意,导师看两眼就明白。然后同我说不用读书了。这是何道理。殊不知人有千殊,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读书千卷,方可解其意,但若不读书,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其中真谛。许多学者写书,皆是以自己的能力或是自己的才华来衡量世人或者我们这些庸众,于是叫我们不读书,是何意?有些事有些问题是在于同谁去说,同谁去讲的。之前维舟也提到过此问题,知识分子分自嘲自贬,读书不能成其为学问之类的,但多是用于知识分子自省和批评意识,与不读书人的反智是不同的。还是要谨记的。。关于女人的论述,不知道是抬高还是贬损,不太喜欢这种因为眼界所处环境而引起的女性的问题,归咎于女人的生理上面。就像当年直博时,博导就不同意我女生直博,说是女生不适合理工科之类的,这让我相当反感。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性别。我不喜欢宿命论的东西,好像我无论做什么事,都改变不了导师的想法那样。后来我不在乎是否改变导师的想法,也不在乎是不是证明给导师看,一切困难来了,就迎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那么多愤恨又不能解决问题,是吧。有时事,只不过是一大堆别人的观点而已,可能并不适合你,你有你自己存在的理由,不是吗)(YU我想这里应该厘清两个概念,就是关于内在的纯粹学术,和经验学科的问题。例如,经验数学,只从经验里接纳数学命题,不可一概而论,像博后导师说的不用读书了之类的,什么情况下读,什么情况下脱离书本,是我们作学生的,在导师的训斥下,需要自己理会,自己去认知的。不可全盘否定或肯定。有些话我不敢在说,或是朋友圈我不敢再发,原因正是在于此。因为我们可能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同一个语词,只是我们有时指代的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比如反智这个词。有时候说话还是要谨慎些,也许知识背景不同,理解上有偏差,甚至误解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得不小心为是)
148”人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自是真理“(YU痛在别离,无常也) 163"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回应 2017-07-17 09:59 -
娜娜张 (高高与兴兴)
自我言之,理智、理性各有其所认识之理。理智静以观物,其所得者可云“物理”,是夹杂一毫情感(主观好恶)不得的,理性反之,要以无私的情感为中心,即以不自欺其好恶而为判断焉;其所得者可云“情理”。 然一切情理虽必于情感上见之,似动而非静矣,却不是冲动,是一种不失于清明自觉的感情。2014-12-17 11:01
-
68“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解决之”(YU爱因斯坦超过一个层面来解决问题) 71“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 79“个人的生存竞争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YU我生活在残酷的动物丛林之中) 83“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主张人的本能冲动必得其顺畅流行发展方好,而极反对加以抑制摧残。抑制将让人生缺乏活气,而摧残易致人仇视环境,转而恣行暴戾”(YU...
2017-07-17 09:59
68“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解决之”(YU爱因斯坦超过一个层面来解决问题)
71“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
79“个人的生存竞争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YU我生活在残酷的动物丛林之中)
83“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主张人的本能冲动必得其顺畅流行发展方好,而极反对加以抑制摧残。抑制将让人生缺乏活气,而摧残易致人仇视环境,转而恣行暴戾”(YU现在当下社会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
8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即人为之义,非其自然(YU书中可能想说伦理学的功利主义,最终往下推理的话,可能会陷入这种境地)
109“内心生活者一已所独知而他人则不及知,但可设身处地从旁加以揣想推度。语云,哑子吃黄连,苦在心里说不出,道不邮。岂惟哑子吃苦如是哉?人们或苟无相类同的经验,彼此谁得而相喻?"
114"身外而心内,心深而身浅“
118”人的力量最能改变环境,创造新事物,愈有力量愈不怕困难;反之畏难退缩即见出其力量衰微。凡图眼前一时省力的做事法,或为少麻烦竟尔免除其事者,或惟务袭取模仿他人者,或惟贪图享用现成财物者,大都要吧如是观之。观看一个人如是,观看一社会,一民族更加如是。力量衰微率由于其社会上婚姻一对和教育不对而来“
119”原夫经验总结就是所谓学问,恒寄托于语言文字所撰成之名词概念上,又著录于书册以资传播。盖以身通心,心通身的成果更去发展人们的创造活动,推进着社会文化的。却有人误以多读书为学问,此即心思偏乎身而多枉动之一种事例,有悖乎身通心,心通身的原理原则,其结果就不可能以解决他所遇到的什么问题,实有所创造。似此假学问世上多得很,自误误人,亟须戒避“(YU也因此这段话,导师常告诉我们不要读书,因为他们很聪明,我读了千本书仍不解其意,导师看两眼就明白。然后同我说不用读书了。这是何道理。殊不知人有千殊,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读书千卷,方可解其意,但若不读书,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其中真谛。许多学者写书,皆是以自己的能力或是自己的才华来衡量世人或者我们这些庸众,于是叫我们不读书,是何意?有些事有些问题是在于同谁去说,同谁去讲的。之前维舟也提到过此问题,知识分子分自嘲自贬,读书不能成其为学问之类的,但多是用于知识分子自省和批评意识,与不读书人的反智是不同的。还是要谨记的。。关于女人的论述,不知道是抬高还是贬损,不太喜欢这种因为眼界所处环境而引起的女性的问题,归咎于女人的生理上面。就像当年直博时,博导就不同意我女生直博,说是女生不适合理工科之类的,这让我相当反感。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性别。我不喜欢宿命论的东西,好像我无论做什么事,都改变不了导师的想法那样。后来我不在乎是否改变导师的想法,也不在乎是不是证明给导师看,一切困难来了,就迎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那么多愤恨又不能解决问题,是吧。有时事,只不过是一大堆别人的观点而已,可能并不适合你,你有你自己存在的理由,不是吗)(YU我想这里应该厘清两个概念,就是关于内在的纯粹学术,和经验学科的问题。例如,经验数学,只从经验里接纳数学命题,不可一概而论,像博后导师说的不用读书了之类的,什么情况下读,什么情况下脱离书本,是我们作学生的,在导师的训斥下,需要自己理会,自己去认知的。不可全盘否定或肯定。有些话我不敢在说,或是朋友圈我不敢再发,原因正是在于此。因为我们可能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同一个语词,只是我们有时指代的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比如反智这个词。有时候说话还是要谨慎些,也许知识背景不同,理解上有偏差,甚至误解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得不小心为是)
148”人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自是真理“(YU痛在别离,无常也) 163"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回应 2017-07-17 09:59 -
白日忽西幽 (In God I Believe)
该为此学者狃于学术风气之偏,自居于科学而不甘为哲学;却不晓得心理学在一切学术中间原自有其特殊位置也。心理学天然该当时介居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它是最重要无比的一种学问,凡百学术统在其后。 —— 如果这是主流看法,窝大概也不会叛逃出心理学了。2016-10-11 09:41
-
娜娜张 (高高与兴兴)
自我言之,理智、理性各有其所认识之理。理智静以观物,其所得者可云“物理”,是夹杂一毫情感(主观好恶)不得的,理性反之,要以无私的情感为中心,即以不自欺其好恶而为判断焉;其所得者可云“情理”。 然一切情理虽必于情感上见之,似动而非静矣,却不是冲动,是一种不失于清明自觉的感情。2014-12-17 11:01
论坛 · · · · · ·
11月1日,北京单向空间,梁培恕谈“我的父亲梁漱溟” | 来自文景 | 2014-10-29 |
其他版本在豆瓣书店有售 · · · · · ·
其他版本的电子版有售 · · · · · ·
其他版本的纸质版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B_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2011-4-1 / 213人读过 / 有售
- 学林出版社版 1984 / 59人读过
- 臺灣商務印書館版 2013-12 / 2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世纪人文】系列之“世纪文库·中国部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彼岸)
- 五经大义;诸子要旨;历代通鉴;中国思想文化通论 (Lightsage)
- 学人文丛-梁漱溟 (白露@思勉)
-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中国部分 (爱玛·包法利)
- 我的民国学术Ⅰ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人心与人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深山夜读 2007-08-23
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爱,只要是真诚的,就值得尊重。
0 有用 zhuth 2012-09-05
| B26 /L48
1 有用 蝉 2013-11-03
:C912.4/3933
0 有用 子非鱼 2011-06-14
梁先生的文,一直绕来绕去0.0
0 有用 叶卡 2009-07-06
此书我力荐,不看只能说太可惜。
0 有用 diver 2018-03-27
杂而不专
0 有用 栖居Heidegger 2017-11-07
很多人觉得如同嚼蜡,但梁漱溟先生在此书的思考发人深思,他对中国问题的讨论很中国,很多观点值得仔细讨论。
0 有用 王峰21JINGJI 2017-11-07
看的梁漱溟的第一本书,手抄了一遍,花了小半年时间。梁漱溟一生引领时代思潮,这本书也不例外,他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武装了他的西方心理学知识,可惜完书于1970年,引用资料,阐述观点应该极受影响。
0 有用 草心馄饨 2017-06-25
没有经过西方学术洗礼的行文方式。一面落伍,一面常新。很难再找到这样的“敢”写了,“敢”是要“心”的。还没有资格再进一步评论。
0 有用 速溶咖啡Sunray 2017-06-17
有点绕,但是确实有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