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取材广泛,论及众多中外古今的有关著述和论点,对于各种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不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识性、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该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这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以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本书所提供的见解,肯定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而对于从事一般文化一书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李允鉌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五十年代李允鉌自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毕业,他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同时还对建筑理论,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统·建筑/11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17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23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29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35
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39
第二章 总释
中国的文字和建筑/47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52
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57
“门堂之制”及其他/63
台观的发展和意向/69
第三章 分类概述
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77
住宅和房屋功能的演变/82
宫殿和宫城/90
礼制建筑/100
佛寺·浮屠及其他/106
商业建筑的集中和分散/115
古代为科技及工业服务的建筑物/121
第四章 平面
建筑平面的构成/129
单座建筑的平面/134
建筑群平面/140
典型的平面制式/146
布局的组织和程序的安排/151
第五章 立面
建筑立面的构图/161
立面构图的组织和展开/167
台基/173
屋身/179
屋顶/185
第六章 结构与构造
结构·构造的设计/195
结构原则的演变/202
材料的选择和标准的制定/209
构件的形制/216
屋面的构造和屋面的曲线/221
第七章 主要构件的形制
柱和柱础/229
斗拱/236
雀替·驼峰和隔架/243
栏杆/251
槛}匡和隔扇/258
第八章 色彩·装饰及“内檐装修”
色彩的由来/267
装饰和彩画/275
天花和藻井/283
门窗/289
隔断/295
第九章 园林建筑
设计思想和意念/305
历史的基础/310
构图的原则/317
园的构成元素/322
“园群”的组织/329
第十章 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非房屋建筑/339
城墙和城楼/344
桥及“桥屋”/351
“塔庙”及“塔坟”/358
陵堂与墓室/366
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
古代的城市和规划/377
都城的盛衰和兴亡/383
城市形状的产生和变迁/390
城市的内容和组织/396
道路网和城市的布局/402
第十二章 设计·施工·研究和著述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411
古代的建筑设计工作/416
古代的建筑施工工作/423
古代有关建筑的研究和著述/428
近代有关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著述/434
发展的终结和传统的继承/44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建筑的施工时间比起西方建筑快得多。虽然西方石结构的巨大单体建筑在工作量上比中国单体建筑大得多,但是,即使工作量相同,中国建筑施工起来也较为方便容易,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筑的规模是由量的积累而来,分布的广,工作面大,可以同时进行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工作。同时由于结构上采用标准化和定型化,可以通过严密的施工组织发挥最大的效率。过去,研究建筑的学者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有提出过施工快速是中国在建筑上的另一个很大的特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各种标记点 -
….第三就是提供了早期具有高台建筑特征的一种“宫观”的例证,指出了是“台”与整个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夯土的台是作为“建筑体量”或“构造部分”而存在,并不是纯然是一个用来放置建筑的“台座”。这一来,平台配置和空间组织就转换成了另一种方式,属于“整体集中式”的建筑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各种标记点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华夏意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华夏意匠"的人也喜欢 · · · · · ·
华夏意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华夏意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 更多书评 22篇
-
xiner (左手杯子,右手鼠标)
总则:高效的施工速度 p24 中国建筑的施工时间比起西方建筑快得多。虽然西方石结构的巨大单体建筑在工作量上比中国单体建筑大得多,但是,即使工作量相同,中国建筑施工起来也较为方便容易,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筑的规模是由量的积累而来,分布的广,工作面大,可以同时进行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工作。同时由于结构上采用标准化和定型化,可以通过严密的施工组织发挥最大的效率。过去,研究建筑的学者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有提出过...2012-05-08 09:19:33 22人喜欢
总则:高效的施工速度 p24
中国建筑的施工时间比起西方建筑快得多。虽然西方石结构的巨大单体建筑在工作量上比中国单体建筑大得多,但是,即使工作量相同,中国建筑施工起来也较为方便容易,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筑的规模是由量的积累而来,分布的广,工作面大,可以同时进行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工作。同时由于结构上采用标准化和定型化,可以通过严密的施工组织发挥最大的效率。过去,研究建筑的学者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有提出过施工快速是中国在建筑上的另一个很大的特色。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高台与“宫观” p94
….第三就是提供了早期具有高台建筑特征的一种“宫观”的例证,指出了是“台”与整个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夯土的台是作为“建筑体量”或“构造部分”而存在,并不是纯然是一个用来放置建筑的“台座”。这一来,平台配置和空间组织就转换成了另一种方式,属于“整体集中式”的建筑了。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周法”与“秦制” p95
历代宫殿建筑计划总结起来于是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中轴线排列建筑物的“周制”,一种就是两宫分立的“秦制”或“汉制”。 “周法”和“秦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皇宫布局形式,历代的皇宫设计都是在这两种制式的基础上发展的产物。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96
大概,从秦汉开始,发展成一种“东西二堂,南北二宫”一对对的平面布局方式,取代了周代的强调中轴线的“三朝制”。 “前后三朝”和“东西二宫”的分别主要在于以“实”或者“虚”作为中轴线,它们目的都是表达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龙尾道” p97
…"含元殿"就是大明宫的“门”,一如清宫的午门,由于地形的关系,大胆地改变为“殿”。殿前是一条长长的阶梯——“龙尾道”,表现出一种历代宫城没有出现过的特殊气势,在建筑造型上所产生的效果是“午门”所不及的。 引自 各种标记点 “礼”与“宗教” p100
在历史文明的早期,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等国家都塑造出好些主宰天地万物的神,建筑了不少十分巨大的神庙。中国人也也拜祭天地和祖先,但这是一种对人的由来和生存所依赖的因素的一种崇敬与感恩,所以是属于一种“礼”的性质,而不是一种“宗教”的内容。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左祖右社 p103
祭祀祖先和宣传教育二事在同一地方进行是一种来自远古的传统,大概目的在于强调一种“承先启后”的精神。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104
不但皇帝及官方将祭祀祖先和宣传教育联系起来,民间的祠堂往往也担负着同样的任务。中国乡村的祠堂很多时候都是被同时利用作为学校的,在性质上起着相当于“明堂”的作用。 引自 各种标记点 石窟 p110
最早开凿石窟寺的是十六国时的先秦,苻坚建元二年(336年)开始经营著名的甘肃敦煌石窟。好些石窟寺都是经历了差不多十个世纪的不断增筑而组成,一窟之中包括数室,构成了达千洞的庞大的石窟“寺群”,故有“千佛洞”之称。除了敦煌之外,著名的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巩县的巩县石窟、河北磁县的南向堂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淹池县鸿庆寺石窟、山东青州城南云门山及驼山石窟等等。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架 p135
….在横向方面,在习惯上多数以“架”来表示,架指的是檩木(rafter),因为在标准的的“檩架”设计上,檩木的位置和间距都有定限,很少任意增减,可以用来表达进深的尺度。檩木之间的水平间距在宋代称为“步”或“步架”…..因为,平面的形状大小,就可以简单地用“间”和“架”的数量完全表示出来了。这是一种十分准确地能以文字来表示图样的方法,说明中国人在建筑平面设计上很早就运用了“坐标”的概念。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当心间和变化柱距 p136
作为主体的单座建筑一般都采用奇数的“间”和变化柱距,扩大“当心间”来强调中轴线和对称的效果。 ….到了较后一些士气,正中部分愈来愈受到重视。为了增强这个部分的重要性,称为“当心间”的正中的间就比一般的间增大了柱距,现存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的“当心间”已经运用这种手法了。到了清代,这个问题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当心间称为“明间”,明间两侧的间称为“次间”,次间以外左右的间称为“稍间”,到了两端的末间则称为“尽间”。各间的柱距均不相同,明间最大,次间次之,稍间又次之,到了尽间就缩小至相当于金柱至檐柱的距离。柱距的变化成为一系列有趣的节奏,主要的目的就是衬托和突出正中部分,这种方式是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所没有的。今日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门前的柱廊、柱距的变化依然继续采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假如我们细心观看就可以察觉出来。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平面格局 p138
清宫太和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是现存最大的古代单座木结构建筑,唐大明宫含元殿殿身十一间,包括副阶在内共十三间,进深四间,包括副阶共六间。 单座建筑的平面除了“柱位”之外只有外墙,内部很少作固定的分隔,外墙位于左右及背面,正面全部是门窗的“隔扇”。外墙虽然很厚,但是多半都是不承重的填充墙(curtain wall),到了明代之后,才出现承重的砖墙。承重墙房屋在平面上自然出现了另外的一种形制,但是很多时候都还是沿着“间”、“架”的基本意念而来,用承重的砖墙代替了外墙上的柱位,屋内部分依然保持由间架而来的屋面构造方式而构成的平面。 引自 各种标记点 穿堂而过 p143
在中国古典建筑群中,房屋并不是交通路线的分隔,主要交通路线常常是穿越“门”、“堂”而过的。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园林 p153
以自然物体的景色为主的时候,建筑物就尽量地减少,人工物品绝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园林的配置比例有所谓“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154
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境界”所出现的方式和次序是要有缜密的安排的,它们的组织正如一切艺术品的组织一样——起承转合,由平淡而至高潮等等都在考虑之列。创作的成败很多时候决定于“境界”出现的序列。中国建筑艺术是一种“四维”以至“五维”的形象,时间和运动都是决定的因素,静止的“三维”体形并不是建筑计划所要求的最终目的。 这种“运动”的“连续”的艺术表现方式很早就在中国绘画中以“图卷”的形式出现,说明了这种观念的存在是有极为长远的文化历史根源。 引自 各种标记点 立面 p163
中国建筑不但在平面上作同一组织形式的多种重复,在立面构图上同样是作不断的重复,这样不但使二者间取得极为和谐的关系,同时又取得强烈的节奏感。 引自 各种标记点 一体台基 p164
…清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它们的台基就连成一体,午门也是在高大的台基——城墙上建立起五座堂殿。台基相连而建筑物不相连是十分惯用的组织构图的手法。 引自 各种标记点 中国建筑与树
沙尔安(siren)在他的《早期中国艺术史》中说,“木头的柱子升起在支承它们的台基上,这些台基通常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好像高大的树木生长在土墩及石山上。出檐很远的曲线的屋顶使人想起摇曳的柳枝,如果有任何的实墙,它们差不多都在宽阔的屋檐、前廊、门窗隔扇以及栏杆所产生的阴影变幻中而消失。”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165 对于空间的规限,中国建筑常用的是带有层次的“三维”的面,尽量使空间得到伸延而减弱关闭的感觉。 p166
李诫《营造法式》中的“九脊牙脚小账”。这并不是一副建筑物的立面图。而是按照房屋形式制作的“佛帐”——用以供佛的龛。同时“佛帐”的形式又同样在建筑物立面上出现,在五台山塔院寺万佛阁及龙泉寺大雄宝殿上,柱间就出现了“帐”的装饰。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院子 p167
屋面的立面作为院子的背景更重于作为建筑物本身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一房屋的四个立面之间可以失却关系,院子的四壁就非具有统一的格调不可了。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171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房屋的立面都是作为“内院”的背景,并不构成大街上的景色。立面在性质上似乎只是一种“对内”的表现,与“室内设计”的目的十分接近。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须弥座 p175
“须弥座”本来只是用于佛像的像座,后来才普遍地应用与台基上。“须弥”两字来自佛经,亦称为“修迷楼”,是山的名称,据说就是喜马拉雅山的古代注音。佛经以喜马拉雅山为圣山,因而佛座就称为“须弥座”。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佳作中就有“俯会众心,竞起须弥之座”之句,可见“须弥座”已经在唐代普遍作为基座的形式了。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檐廊 p180
檐廊使屋身立面由多个层面来组成,由此而带来一种“流通的空间”的感觉,使室内、室外之间产生了柔顺的过渡。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大木作,小木作 p181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中,一切结构构架的工程都称为“大木作”,支柱、额枋、斗拱以及整个檐口构造都同属于“大木作”范围之内的工作。 一切非结构性质的木作就称为“小木作”,叫做“装修”。位于室内部分的“内檐装修”,位于立面上的称为“外檐装修”,门窗隔扇等都是装修的工作。既然属于装修,它们就同时含有一种室内设计的构图的性质。隔扇的图案看来是一种十分丰富的装饰,但是通透的花格子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室内的采光。在玻璃还没有在建筑上应用之前,只有这种方法可同时解决内外分隔和采光的问题。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幕墙” p182
框架式结构的中国古典建筑,对于门窗的装设从未有过任何局限。在设计上,处理这个问题最大的特色就是柱与柱间完全由门窗所组成的隔断来填充。位于檐柱间的称为“檐里安装”,位于金柱(既内柱)间的称为“金里安装”。这些“安装”就是门窗所组成的一个“整面”。在意义上,它和今天的玻璃盒子式的幕式墙是没有分别的。 引自 各种标记点 窗格图案 p182
用平行的垂直线条组成的窗格称为“直棂窗”,用平行的水平线条组成的窗格则称为“平棂窗”。用来组成门窗隔扇“格心”图案的木条就叫做“棂”、垂直线条组成的窗格图案在古代称作“栊”。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柱升起 p183
柱升起,就是说在中心间的柱最短,向两侧逐渐加高,用这个办法造成一个反曲的檐口线,使立面的线条产生有趣的变化。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霤”式结构 p206
“霤”式结构是最古的一种屋顶结构方法,它带来的“四霤”式坡顶,此后这种形式和方法就带来一种神圣的意义,成为表现尊贵的象征。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整体结构理念 p208
中国建筑结构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就是“六幕相持”,尽量构成一个“三维”的框格立方体,不论如何组合,必须坚持整座建筑物的结构在各个方向上联结成一个整体。也许,对称的观念并不是完全出于一种形式上要求,很多时候还是出自于一种结构上更为完善的考虑。对于力学上来说,对称的形态常常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结构形状,在一座单座建筑物上,视觉上的平衡自然是一个问题,力学上的平衡在好些情况下有时会显得比前者更为重要。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防护的观念与“五材并举” p211
在中国建筑的构造问题上,首先表现的是一种防护的精神。瓦在中国的人工建筑材料中出现的很早,因为"茅茨"并不是理想的屋面材料,不能很好的防水也不能防火。屋面之所以发展得很大和很重要,主要是希望简称一个“保护伞”,以求得在屋顶之下的人和物得到一种避免火水侵扰的保障。砖最早的时候也是作为一种保护层而产生的,用于地面、台基的护壁,或者用于易磨损的墙壁底层部分。 中国建筑的构造设计是沿着这样的以“防护”为目的的道理而发展的。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护作用,“五材并举”因而相继地出现。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有天生五材之句,本来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言的古代认为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五材就有包括一切材料的意思。 典型的中国建筑是一种混合结构,尽量使用各类材料,使之能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除了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外,由火而生的砖、瓦、金属等人工材料也逐渐介入,在建筑构造上担任重要的角色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露明造 p216
为什么中国建筑长期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呢?其实,主因是在于木结构的本身,因为在构造上,木材是不宜于置于完全密封的状态下的。假如,我们将木料埋入泥土或者砖石之中,或者用其他的构造将它们遮盖和包藏起来。结果其中的木材就十分容易腐烂。任何一种木构件朽坏,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房屋的稳固和安全。因此,为了使木构件能够有更长的寿命,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它们处于经常通风的境地中,结果,任何一部分的构件就必须毫无遮掩地直接暴露出来。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梭柱 p217
为了使这构件看起来更为柔顺一些,梭柱的形式就产生了,就是柱身逐渐往上收小,柱头则成为覆盆形。《营造法式》上的规定就是:“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如拱券杀渐收至上径比栌枓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这种处理的目的就是希望柱身的纵断面由直线而变成一条柔顺的曲线,而这种改变又完全与力学上的功能完全无损,而且可以使节点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些。 “杀梭”看来主要是基于美学的要求,而木材本身原来是逐渐向上收小的,说此举是配合原材料的形状也未尝不可。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曲线屋顶的猜想 p222
从构造上而言,德国人华纳 斯比西尔(Werner Speiser)的意见似乎符合事实一些,他说:“中国人肯定企图以他们精心设计的屋顶作为陈列品,展示它们沉重的梁及柔顺弯曲的线条,对极为古怪的曲面也许最好的解释是来自本来采用弹性的竹杆作为椽条。千变万化的屋顶设计也可以成为一定地区的特殊风格。”用竹杆作为椽条却不是正规的构造方法。实际上是用“竹笆”置于木楞和木椽上,在竹笆上抹泥然后铺瓦。按《营造法式》的规定,“造殿堂等屋宇所用竹笆之制,每间广一尺,用经一道,每经一道,用竹四片,纬亦如之。殿阁等至散舍,如六椽以上,所用竹并径三寸二分至径二寸三分,若四椽以下者径一寸二分至径四分。其竹不以大小,并劈作四破用之”。 由此看来,虽然屋面的构造不是用竹竿来做椽条,但是依然要考虑竹笆在受力之后所产生的情况,如果竹笆产生局部变形的话,在直线式的斜屋面上就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反过来在曲线的屋面中,竹笆所组成的面就会十分平顺,而且抹泥后所形成的是一个“壳体”,在刚度上自然好得多。因此,曲线的屋面和构造的材料——竹之间显然是不会毫无关系的,基于实践的经验,在设计上便会有意识的使形式和材料的性能密切配合。 引自 各种标记点 举折 p224
在宋代,关于屋顶坡度和屋面坡面的处理叫做“举折”,举是“举屋”,折是“折屋”。到了清代,折屋就称为“举架”。 早期的建筑屋顶坡度较小,以后就逐渐增大。如唐代南禅寺大殿梁架中举高约为前后橑檐搏中距的1/6,佛光寺东大殿则为1/4.77,宋、辽、金、元各代建筑多为1/4~1/3,清代规定约为1/3。实际有些建筑是超过这一规定的,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就高达到1/2.5。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柱子的比例 p229
柱子的直径和和高度之间的比例因为树干本身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天然的范例”,因此不需要花很多的努力便可以找到合理的比律。 中国建筑很早就对柱式做出合乎力学要求的“细长比”的规定,1:10左右的柱径与柱高之比,并不像西方古代那样长期使用过分粗壮的柱式。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柱侧脚 p231
为了纠正视觉的偏差,边故意将柱弄得稍为偏侧,这个办法在哪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建筑上已经采用了。中国建筑关于柱廊部分的处理不约而同也有这一个方法。这种微向内倾斜在宋代称为“柱侧脚”,规定正面柱侧脚为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金柱,檐柱 p232
位于房屋内部的柱称为“内柱”或“金柱”。构成檐廊的外柱就称为“檐柱”,正立面上的面貌多半由檐柱组成。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吻兽 p276
在屋顶上搬山了水生动植物的图案是基于“防火”观念而来,将屋面寓意为湖海,有了“水”就能克“火”。 …仙人在前,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等等在后。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彩画与金饰 p279
…彩画并不是因“金饰”的消失而产生的,只不过在不再用“金釭”的时候,用彩画在其原来的位置做出近似的图案,以保存看惯了的构图和风格。北宋初期所建的敦煌莫高窟廊柱、壁带、门框等处的彩画就明显地采用金釭原来的装饰意匠。其后,成熟了之后的彩画制式。在梁头部分的所谓“箍头”或“藻头”,历来都保持金釭齿饰而带来的形状的意味。至于彩画上贴金,可以说是对古代金属装饰的一种模仿,不论是否有意如此,可能受到一种传统的装饰观念的影响,总觉得节点部分应该要有一种金属的颜色和光泽。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彻上明造 p283
为了避免屋顶构架的木材易于朽坏,最好的办法就是令他们能够处身在一个干爽的、经常通风的环境中。因此,中国古典建筑很多时候都不在室内部分另作天花,让屋顶的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将各个构件做出适当的装饰处理,这种做法一般就称为“彻上明造”。尤其是南方,因为天气潮湿和炎热,不论什么建筑物,以彻上明造更为适宜。 但是彻上明造也有它的缺点,望板、椽檩、梁栿等地方易于积聚灰尘,不易清扫,灰尘经常落下。在北方,室内空间过大,对于保温和采暖都是不利的,因此,梁架之下也常有“顶棚”的装置。 引自 各种标记点 门之“铆钉” p290
早大型的大门中,“肘版”和“横幅”最牢固的连接方法就是用“铆钉”栓紧。因此,有“钉头”布满的门最初是由构造而来的形状,后来,钉头排列成规则的装饰图案,并定下一些制式,代表着尊贵的意义。于是,这种形式的大门就专用于皇宫、寺庙等重大建筑物当中了。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园林与“生产” p310
古代的园很多时候都具有“享乐”和“生产”的二重性。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311
…一直到了清代,乾隆还打算继承汉武帝这个传统,将颐和园的西海改称“昆明湖”,在此训练“水兵”。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江南园林 p314
“江南园林”是造园之风兴起的一个立足点,明御史王敬止退休后所经营的拙政园;元菩提正宗寺演变而来的狮子林’五代金谷园故址改建而成的颐园或者说环秀山庄;宋网师园旧地兴建起来的瞿园;吴越时便开始建园,宋时便成名迹的沧浪亭等都成了为人所称颂的“人工风景”。 明代末期,北京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私园,如李伟的清华园、米万钟的勺园,还有诸如梁园、槽园、李渔的半亩园等都是名重一时的。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一些有关的理论著述,如计成的《园冶》、李渔的《一家言》等。虽然,作品的内容过于偏重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遗致,可喜的就是总算为“工匠”之事开了言。 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和弘历(乾隆)算的是清代大型园林建设的最大推动者,著名的“圆明三园”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都是始于康熙的计划,完成于乾隆之手的。圆明三园周围七十里,避暑山庄面积三倍于颐和园。 乾隆还在前代的基础上,完成了重建“三山”、“三海”的计划。三山者,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也。香山称为“静宜园”,玉泉山名为“静明园”,万寿山则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三海者,既北京市中心的北海以及中海、南海。合称为“三海”。圆明园被外国人称为“万园之园”(garden of gardens) 引自 各种标记点 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p319
古人进行垒土而筑台的时候,动用平地上的土方的话就可能同时弄出一个人工的池沼。相反,开掘人工湖的时候,所挖出来的泥土必然会“堆积成山”,所以在人工景观的工程计划下,为了求得土方的平衡和运输距离的缩短,就出现了“有水必有山”、“有山必有水”的设计。北京的景山、颐和园的万寿山,从工程的观点来看,它们不过是疏挖三海和昆明湖时土方平衡的产物,微妙的地方在于这些山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构成它们的形状而已。园林建筑中的“山水画”并不是纯然出于强求,实在是十分顺乎自然而来之物。 园林建筑规划曾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这个比例大概同时基于功能上以及景物上的平衡而来。没有三分水,大概供给不了二分竹(指所有的花草树木)灌溉的需要,建筑密度不大于百分之十六,这也是一个很合理的密度。 引自 各种标记点 “灯窗” p326
一系列不同形状的窗洞,除了可视作“景框”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就是称为“灯窗”。晚上,室内点上了灯火之后,不同形状的窗洞在园中看起来就似觉是一系列形状不同的“花灯”,假如“灯窗”面临着水面,灯色倒映在水中,所造成的情调是十分动人的。颐和园临湖的围廊上就设计了一长列的这样的各式各样的什锦灯窗,增添了不少良夜的美景。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明十三陵 p369
在林木中穿越的长长的通道(神道),以有节奏的距离的拱门、石像和石兽等石刻表现出来,它们面对着通道而排列。顶点(climax)就是位于山脉中心的一座有脊稜(groin-vaulted)屋顶的门楼,在山脚下有十三座大殿,后面就是十三座皇帝的坟墓。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已死去的君王。 引自 各种标记点 中西方城市的不同 p378
在字义上的不同便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方式。差不多所有有关城市规划的著作都认为城市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例如河流和道路等交通的交汇点,基于地区中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点逐渐地扩大而形成。当然,在历史上,中国也存在着这样的自发而形成的城市;但是,相反地,古代中国更多的城市是和封建的城堡合成一体。用作地区行政的中心。这类城市的兴起并不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首先便有计划地将城市的外壳——城墙兴筑起来,内部的一切才继之而发展。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的建立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多于自发地自然地形成。 关于中国型和欧洲型的古代城市,李约瑟曾经有过这样的分析:“因为中国的城市不需要成长,事实上它们的收缩常常因为它们的发展;遗留下来的城市的外壳要重新加以整理,或者因为已经转换了一个朝代。它们的居民仅仅是每个个人的总计,他们每个人和家乡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在那里先人的田园庐墓依然存在。而欧洲的城市是从内部发展起来的,中心在于它的广场、市场、教堂、街市、市政厅和基尔特,外部的城堡才有中国城市的意义,它们的中心点却是鼓楼、衙门——军政的办公处。”当然,欧洲也有以军事、政治为中心堡垒型的城市;中国同样出现因商业等经济因素而自发形成的都会,不过二者显然有着不同的城市观念和建城思想。 由政治或者军事需要而建立的城市并不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它们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建设而产生。 在中国饿城市设计思想中,建城就等于计划建设一座庞大的建筑物。 引自 各种标记点 城市的布局和广场 p402
西方古典的城市构图却与之相反,城市的构成喜欢用一个个空间(广场)串联起来,而建筑群的内部则较少有意识地去组织“负体形”。中国的城市很少很广场,因为这种封闭的空间已经普遍存在于建筑群的内部,广场空间似乎再没有设置的必要。此外,建筑的布局原则基本上是内向的,故此也无法构成多姿多彩的外部封闭空间的景色。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404
封建城市的中心区并不成为交通的聚会点,因此就不产生放射式道路布置方式的要求。 中国城市一般都以“宫城”、“皇城”或者“府衙”为中心,这些地方不但不是城市生活中交通汇集的中心,加之它们有宫墙或者城墙、围墙,反而成为了一个交通上的阻塞点,因此,即使它们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高潮也没有必要使交通向这个地区辐合。 引自 各种标记点 p405
广场与围墙是对立的东西,要围墙自然就不要广场了。“天安门广场”在古代是一个用围墙环绕起来的飞公共性质的封闭空间,大概,在古代甚少没有围墙的开放空间。因为任何空间似乎都必有所属,既然有所属就必须用墙围绕起来,即使是市政官员大概也不惯于管理毫无范围和规限的东西。 引自 各种标记点 “朱雀大街” p406
在棋盘式的道路网基础上,中国古代的城市还有一种脊柱式的构图意念,就是说以一条中心大道和全城的主轴结合起来。在中心的轴线上,不但重大的建筑群依次而布置,它本身同时表现为一条直通城市中心、贯通全城要道的脊椎。在魏晋洛阳城、隋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等这些典型的中国都城中,这种意匠表现得更为突出。自汉以来,这条中心大街一般都沿称为“朱雀大街”。“朱雀”者,南也,意即城市正门所相对的大街。这条大街就是城市中最宽阔美丽的大道。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宽达150米,由此就可想见当时的气势了。 明清时代同样地继承了这种强调宫前御道的设计传统,而且对这个意念做出更大、更新的发展。宫前的“御道”发展成为一组组的封闭空间,使视域变得更为广阔,摆脱道路的单一景色。更主要的成就还是将“脊椎”的意念做出了最大的伸延,构成了一条无比丰富变化的中轴线。明清北京城比历代都城在设计上更为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轴线的规划更进一步往“多向”方面发展,使城门——御道——宫城这一条线延伸成为可见或不可见的“面”,将整个城市不论在空间组织上、体量的安排上都完全连贯起来。并且,在宫城之后还不断延续,越过了一座“景山”而至钟鼓楼才做收束,不论在平面上还是在立面上都呈现出一种极为完整的节奏感。它所得到的高度的艺术效果就完全不是过去的“铜陀大街”、“朱雀大街”所能及了。 引自 各种标记点 一点儿体会 -华夏意匠真是太好了,这样的组织、结构、行文、气场真的太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地学习 -看的过程真是感慨多多,中国古典建筑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不能再妄自菲薄下去了;今天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其实很多也是自古有之,比如特别的追求施工速度,大拆大建,政治目的先于百姓需要,等等等等 -还有两点重要的心态转变,一是理解中国建筑真的是一定要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框架里去理解,单独研究古建难以有真正进入内心的“再进一步”体会和感悟。 二是中国建筑同日本建筑一样,它有个规矩,有个范式,有个古典的严整与诗意的气韵在里面,这一点于我看来,才是对今天最有价值的地方。 -最后,以李先生的原文结束这段笔记: “为传统而去继承传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离开传统而去盲目地创新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 时代永远是形式和内容主要的决定因素。 建筑的历史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时代,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包括建筑在内,很自然的就会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时代的风格。”
回应 2012-05-08 09:19:33 -
明代有一位造园学家,姓计名成,字无否。他写了一本有关造园技术的著作叫做《园冶》,书中对中国人的建筑态度作了一些分析。他的论点是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物可传至千年,人生却不过百岁。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应该和预计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适应便足够了。何苦希冀子孙后代在自己创立的环境下生活呢,何况他们并不一定满意我们替他们所作的安排。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城乡的建设是永远没有完成之日的,任何时候都是处在一个...
2011-04-23 23:28:53 4人喜欢
-
王山而 (君问归期未有期)
华夏意匠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意念。 意欲用现代建筑的观点和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建筑设计问题。 全面的历史文化经验常常使我们突破某种意识的局限,他们是未来创作思想的源泉。 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建筑体系,也就首先要了解和研究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保持相继的发展,事实上说明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说明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建筑的发展并不是直线进行的,也并不是都处于上升状态,必然是一...2018-11-21 12:10:32 1人喜欢
华夏意匠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意念。
意欲用现代建筑的观点和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建筑设计问题。
全面的历史文化经验常常使我们突破某种意识的局限,他们是未来创作思想的源泉。
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建筑体系,也就首先要了解和研究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保持相继的发展,事实上说明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说明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建筑的发展并不是直线进行的,也并不是都处于上升状态,必然是一条或者多条波动十分大的曲线或者折线。
中国在传统的观念上没有承认建筑是一门艺术,艺术被认为是诗意的,而不是物质上所能带来的。
西方人在建筑上重视创造一个长久性的环境,中国人却着眼于建立当代的天地。这个问题在对材料选择的态度上便充分地表现出来。
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成就是没有结果的,尤其在古代,它们实在是来自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过去的经验不在于给我们作形式上的模仿,更大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和了解真正的事物发展规律。
现代建筑事实上包含着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原则,只不过是较为难于直接察觉而已。(框架结构)
自然环境 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并不是使用和发展木结构的基本原因
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也并不是决定在房屋建筑上使用木结构的因素。中国古代统治者同样可以调动十分庞大的劳动力。
在建筑上,中国很早就同时懂得使用砖石结构,而且在技术上有过很大的成就。
木框架混合结构主要原因就是一直都被确认为最合理的构造形式,是一种经过选择和考验建立起的技术标准。
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西方建筑发展有原则性分别的基本原因。人本,神本。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是暂时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
只有宗教的力量才能驱使人们去完成那些精巧的石头的艺术巨构。
封建儒家的经典中有关建筑的语句和论点就逐渐被引用作为设计的思想基础。
儒家的哲学和理论不但将建筑纳入一个模式之中,同时由于这种(节俭)意识的影响使建筑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局限。
中国古代重大的建筑工程基本都是官方建设项目,各个时代的建筑都是官方政策控制下的产物。
中国建筑在受到种种制约下发展的,它的特点在于不断解决存在的矛盾和困难,顽强的表现出最大的适应性。
礼制和玄学 很特殊的因素。支配着建筑的计划和内容,形状和图案。无法忽略。
有关礼的解释纳入五行的内容之后,用以表达其意义的象征主义就开始以各种方式在建筑中出现了。
2
原始象形文字就是事物的形状或者内容的概括,一些有关房屋含义的字形因而可说是最早产生的建筑图样。(室,宅,宫的甲骨文)
建筑物名称的用字其部首通常都表示出字义的内容(房屋的种类和用途,穴:所用的材料),通过这类字的构成同时可说明房屋构造的发展的经过。
广,皮,序。。。。
同一名词含义会改变,必须结合所指的时代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
建筑术语因南北古今改变。
名称本身同时就具有一种时代的观念。
建筑计划中门是每一个组织层次的象征。
门 阙 华表 垂花门
门常常以屋的形式出现。
中国建筑的平面主要由门堂廊三种元素组成,以院为中心的封闭前后左右四周的体量
在表面的印象上,西方人追求空间,中国人致力于平面上的延伸。
台是中国早期建筑历史的主角,建造台的目的是希望达到往高空中伸展的意图。
观,往高空发展。汉代建观之风颇盛。
中世纪,浮屠,佛塔,楼观。木结构技术。
占领空间的意念减弱。。。木结构的致命弱点,防火
3
古代建筑不存在以用途分类的概念,只有大小和级别之分。
不同用途的建筑群采用相同的形式和相同的布局最大的原因在于设计标准化,在这个技术基础上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使用要求来产生变化,或者改变外貌的形式。
中国建筑只有通过“装修”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中国建筑是较少个性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发生过强烈追求个性的时代。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或者可以说是随着建筑的产生而产生,在殷商的宫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意念的存在。
对人和自然的防卫是房屋最根本的功能,在建筑发展上这种意义一再受到强调和重视。
宫城和皇宫的建筑最受重视,他们的制式被看做国家的一种基本制度,因而被详尽的记录下来。
北京的宫城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成功的建筑艺术作品,不论中外似乎任何见到过它的人无一不做出惊异的赞叹。
历代宫殿建筑计划两种模式,一是在中轴线排列建筑物的周制。一种是两宫分立的秦制或汉制。‘
所以礼制建筑的设计都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构想,这是古代追求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一种基于玄学的表达方式。
北魏是宗教建筑的高潮。
《洛阳伽蓝记》
北魏时流行将住宅改作佛寺,这一来就使宅变寺,也就是尘俗之间的建筑形式失去了界限。
石窟寺
道家不主张形式的限制,因而没有产生自己特殊的建筑形式。
商业建筑最后成为唯一摆脱四合院布局的建筑。
观星台
无论何种性质的建筑物,除了功能形状之外,他们的构成必然是基于当代的技术基础以及艺术水平。
4
每一项建筑计划都是依照一个社会构成单位的需要而产生,平面组织就是满足计划的要求而形成的具体安排。
扩大建筑单位的规模不外两种,体量,数量。
中国建筑很少将单座建筑合并和集中,始终保持着独立和分散的布局形式。
“模数化”“标准化”结果自然产生一系列差不多相同的结构平面。
单体建筑,奇数“间”和变化柱距。扩大当心间强调中轴线和对称的效果。
减柱造
自由发展,标准化,两个方向。
围绕一个中心空间(内院)组织建筑群
四向之制。
院基本的组织单位。
二重性。
一院一组。
负形体,塑像体。
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主轴线是主要建筑平面构图准则
建筑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不仅限于各种静止中的形象,更重要是由连续印象带来的综合效果,由于印象的积累在思想感情上所产生的感染力。
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是基于人本主义产生的指导思想。
5
立面构图三部分,台基,墙柱结构,屋顶。并不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同时可以独立发展,自成另外的一种建筑类型。台基——坛。屋顶——亭榭。墙——平屋顶。
组合。
构图的变化多半在台基和屋顶,屋身多半是一种构造和使用功能的形状。
中国建筑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只有严密的总体的规划才可以使远景按意愿的位置出现。
屋顶特点出檐远,装饰性构件多和屋面成曲线,原因在于保护木构架的屋身,以及追求较大的体量和更多的变化。
6
从原始型的房屋构造方式来看,中国建筑一开始就同时存在着框架结构和承重墙结构两种设计意念。
最先是采用木骨架承重墙为支承的结构方式。其后发展为“穿斗式”柱架。
中国建筑本来并不存在“屋架”的结构观念,梁架的出现不过是由减柱造而来的产物。
霤
井干式
五材并举
混合结构
宋朝 材 分
契
模数
月梁 驼峰 叉手
斗拱 雀替
举折 柱生起
举架 举屋
宋 作图法,清数据法,屋面更峻峭
7
柱侧脚 视觉偏差
擎檐柱
斗拱
雀替 驼峰
天花藻井卷棚
回应 2018-11-21 12:10:32
-
silk----h (不能中毒.......)
卷首语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 木结构发展和历史原因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 影响形制的特殊原因 第二章 总释 中国的文字和建筑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 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 “门堂之制”及其他 台观的发展和意向 第三章 分类概述 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 住宅和房屋功能的演变 宫殿和宫城 礼制建筑 佛寺-浮屠及其他 商业建筑的集中和分散 古代为科技及工业服务的建筑物 第四章 平面 建筑平面的构成 单...2014-10-13 10:33:10
卷首语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 木结构发展和历史原因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 影响形制的特殊原因 第二章 总释 中国的文字和建筑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 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 “门堂之制”及其他 台观的发展和意向 第三章 分类概述 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 住宅和房屋功能的演变 宫殿和宫城 礼制建筑 佛寺-浮屠及其他 商业建筑的集中和分散 古代为科技及工业服务的建筑物 第四章 平面 建筑平面的构成 单座建筑的平面 典型的平面制式 布局的组织和程序的安排 第五章 立面 建筑立面的构图 立面构图的组织和展开 台基 屋身 屋顶 第六章 结构与构造 结构-构造的设计 结构原则的演变 材料的选择和标准的制定 构件的形制 屋面的构造和屋面的曲线 第七章 主要构件的形制 柱和柱础 斗拱 雀替-驼峰和隔架 栏杆 槛框和隔扇 第八章 色彩-装饰及“内檐装修” 色彩的由来 装饰和彩画 天花和藻井 门窗 隔断 第九章 园林建筑 设计思想和意念 历史的基础 构图的原则 园的构成元素 “园群”的组织 第十章 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非房屋建筑 城墙和城楼 桥及“桥屋” “塔庙”及“塔坟” 陵堂与墓室 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 古代的城市和规划 都城的盛衰和兴亡 城市形状的产生和变迁 城市的内容和组织 道路网和城市的布局 第十二章 设计-施工-研究和著述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 古代的建筑设计工作 古代的建筑施工工作 古代有关建筑的研究和著述 发展的终结和传统的继承 引自 目录 一直都没有读这本书,看到厚厚的一本不知道该何从下手,像之前一样看了序想找到一些作者写作的逻辑,但是并没有像《西方建筑的意义》那样为初读者指出逻辑的序,因此就认真研究了一下本书的目录,还是发现了两书的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建筑的意义出发,然后由大至小。先以时代与国家的深层文化内涵为基础背景,阐述华夏建筑的产生、演变的原因,以及类型学的角度概述了华夏建筑的分类,随之是平立剖(也就是材料、构造设计等问题),接着是主要构件、色彩装饰。然后就是华夏建筑下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园林建筑,还有华夏特色的建筑形式,城墙城楼、桥、陵墓等。最后是城市规划和施工概述以及发展和传承。 之前书读的少,以为历史都是编年史,或者是简单的类型学,事实上处理建筑历史这种关乎社会、政治还有地理环境等复杂的命题时,单一的逻辑是不够的,所以要改变我印象中那种简单的思维模式,结构更加复杂的体系,开拓自己的思维。
回应 2014-10-13 10:33:10
-
装饰和彩画 1. 五行中各有其代表的颜色,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红,土为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代表方位的颜色就是由此而来,土就是中心。以黄色来表示,所以黄色就象征权利,以黄为贵,成为了皇帝专用的颜色。 2. 在屋顶上 搬上了水生动植物的图案是基于防火观念而来,将屋面寓意为湖海,有了水就能克火了。
2022-02-03 16:04:44
-
1 ,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社会制度、生产力都不是中国发展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因素。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征是,西方以神为本,中国以人为本。即为宗教服务的建筑与为人服务的建筑。"人本"注重当下,"神本"着眼永恒,这与中国人坚持选择木结构:施工快、节省人力、节约材料;这种最经济的建筑体系有关系。 3,就中国的宗教建筑,如敦煌莫高窟,龙门云冈石窟等相关的建筑,也是用石材,修筑时间同西方石材建筑...
2022-01-29 12:19:02
1 ,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社会制度、生产力都不是中国发展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因素。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征是,西方以神为本,中国以人为本。即为宗教服务的建筑与为人服务的建筑。"人本"注重当下,"神本"着眼永恒,这与中国人坚持选择木结构:施工快、节省人力、节约材料;这种最经济的建筑体系有关系。 3,就中国的宗教建筑,如敦煌莫高窟,龙门云冈石窟等相关的建筑,也是用石材,修筑时间同西方石材建筑一样长久。 所以,整个西方建筑史即是以"宗教建筑"为骨干的。 所以,中国建筑长期采用木框架混合结构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这是最合理的构造方式,是各种因素下的一种经过选择和考验而建立起来的适合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建筑技术标准。 4,礼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回应 2022-01-29 12:19:02 -
小飞猪宝贝 (过简单的生活)
大学时候买的书,那会儿就是粗略看了,没觉得什么特别,这会子重读,确实是在聊(研究)古建筑的设计原则,所以谓之意匠。在看古建的时候感觉我们都过多的注意模仿,形式和风格,但是很少去思考是否有设计原则,这主要是我们拿到的最牛的营造法式,就是个施工图级别的作品了,据书里统计,西方是没有如此优美完善的图纸的,在同时代。 我很喜欢书里的几个引起我思考的地方,首先他说到了到底为什么我国古建筑最后最大量的是选择...2021-08-06 16:40:45
大学时候买的书,那会儿就是粗略看了,没觉得什么特别,这会子重读,确实是在聊(研究)古建筑的设计原则,所以谓之意匠。在看古建的时候感觉我们都过多的注意模仿,形式和风格,但是很少去思考是否有设计原则,这主要是我们拿到的最牛的营造法式,就是个施工图级别的作品了,据书里统计,西方是没有如此优美完善的图纸的,在同时代。
我很喜欢书里的几个引起我思考的地方,首先他说到了到底为什么我国古建筑最后最大量的是选择了木结构的建筑体系,“主要原因是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是最完善,最合理,也是最经济的 技术方案”。靠宗教力量支撑好几世纪能够不懈修建的石头类型,我们也有石窟。
“在唐长安,街道两旁的景象就是坊的围墙,到了宋代,这种限制才被商业的发展所突破。”看完这个我反应过来了,以后不再吐槽地安门大街这边沿路没有商铺了。:)
中国传统建筑真的是标准化与自由发展并行的,真自豪。。。。“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织方式,单座建筑标准化,而院子的平面组织确实无限的,无限来引导有限,化解了有限的约束。”“西方古典建筑着眼于,利用房屋平面布置中分割出来的露天空间。而中国古典建筑,则是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完整而合用的露天空间。”这就是匠,,,与意。。。标准化与自由发展
说到园林,我真的是很喜欢园林,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在布局上,设计创作的意图,在于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所感受到的戏剧性的效果,这个太高明了。艮岳。
不用我再赘述构造和造型上是有多么巧妙了,应该说美妙。
那些杀梭柱,屋面举折,斗拱,砌上明造,,,,,美不胜收
总之就是,宝库,给我汲养
回应 2021-08-06 16:40:45 -
论坛 · · · · · ·
比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更好 | 来自LaoBai | 5 回应 | 2021-06-24 23:18:27 |
有没有类似的介绍西方建筑的书推荐? | 来自示文且武 | 2018-01-08 09:38:46 | |
华夏意匠&穿墙透壁 | 来自大魔王 | 3 回应 | 2013-09-27 23:27:22 |
觉得汉宝德先生的另一本书写的更有些新意 | 来自风独 | 2 回应 | 2011-05-24 19:46:40 |
这个版本不错,修改了很多港版的错误。 | 来自abyssal | 2009-08-29 12:50:3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9.4分 179人读过
-
限时抢
-
广角镜出版社 (1982)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评分>9的书(100人以上) (阿獠)
- 建筑成长书籍列表 (左倾份子)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相关书籍(缓慢更新中) (迷鹿)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华夏意匠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欷 2020-02-11 14:45:49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每章都有更精准专业教科书可以替代,作者插着穿凿附会的翅膀飞向太阳,却只让读者看到了与实力不相匹配的野心。语言既无深入又不浅出,400多P偶偶偶偶……得佳句,重匠不细说,轻意乱抒情,后半水得毫无诚意。
2 有用 Fal Conde 2012-04-28 08:00:49
高二时候匆匆读过
7 有用 里卡多 2012-12-12 19:32:11
六天,比预计时间提前一天完成任务= =四星半,第一遍读唯一能看出的问题是在梁林都已经著文解释过此问题之后仍旧对于檐部曲线/举架的成因解释有明显遗漏 不过真的很通俗哎 我觉得大学中建史要保过看这本书就够了- -
5 有用 青绿十一 2016-01-04 05:35:12
很好看。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城规、施工与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0 有用 穆清 2009-02-22 00:40:46
值得一买,值得详读
0 有用 Katherine景 2022-05-15 10:56:17
听书: 住宅,中国古代艺术
0 有用 Z' 2022-03-17 20:55:55
@2015-02-13 14:29:32
0 有用 nokia2100 2022-03-16 10:19:42
20101118-PDF
0 有用 Pancakemachine 2022-02-21 01:24:31
中国建筑通史,中式庭院四四方方的适合各种用途的改装,就和汉服一样宽宽大大的适合各种体型和活动,都有一种中式通融的智慧在其中 @2021-11-15 00:55:51
0 有用 被猫嫌弃的妈😭 2022-01-07 09:57:21
不能作为课本读但还是很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