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生命哲學 本書是天才悲觀哲學家叔本華論文集中最具份量、最有吸引力的一本書。叔本華以他對「生命哲學」的探討,推翻了籠罩西方二千年的理性傳統主義,他的「意志哲學」風靡了整個世界,並且一直影響到所有當代歐美的哲學思想和人生哲學﹔大體說來,叔本華哲學可說是康德的認識論、柏拉圖的觀念論、吠陀的汎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結合,所以,不了解叔本華的思想,就無法一窺當代西方思想的殿堂。 這裡收集了叔本華最饒富趣味的有關愛情、意志、性格、遺傳、生死、厭世諸觀念的文章,包括九篇論文:「性愛的哲理」、「漫談男性性倒錯」、「談禁欲」、「論女人」、「人生的空虛與煩惱」等。篇篇蘊含了他對人性深處衝突與罪惡幽微的洞察,以及求生意志在人生諸象中如何超越與昇華的智慧,也使讀者能對於叔本華的思想,獲得一貫的認識。 才華橫溢的叔本華以其深入淺出的文章、清晰的理路為我們道破了宇宙現象最根...
生命哲學 本書是天才悲觀哲學家叔本華論文集中最具份量、最有吸引力的一本書。叔本華以他對「生命哲學」的探討,推翻了籠罩西方二千年的理性傳統主義,他的「意志哲學」風靡了整個世界,並且一直影響到所有當代歐美的哲學思想和人生哲學﹔大體說來,叔本華哲學可說是康德的認識論、柏拉圖的觀念論、吠陀的汎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結合,所以,不了解叔本華的思想,就無法一窺當代西方思想的殿堂。 這裡收集了叔本華最饒富趣味的有關愛情、意志、性格、遺傳、生死、厭世諸觀念的文章,包括九篇論文:「性愛的哲理」、「漫談男性性倒錯」、「談禁欲」、「論女人」、「人生的空虛與煩惱」等。篇篇蘊含了他對人性深處衝突與罪惡幽微的洞察,以及求生意志在人生諸象中如何超越與昇華的智慧,也使讀者能對於叔本華的思想,獲得一貫的認識。 才華橫溢的叔本華以其深入淺出的文章、清晰的理路為我們道破了宇宙現象最根本的解答,找出了生命問題最深奧的核心,是一本現代人不可不讀的奇書。 作者簡介 叔本華 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一七八八年生於波蘭但澤一個富裕的家庭,終身以研究哲學為志。一七九九年在漢堡接受正式教育,一八○九年九月進入葛廷大學醫學院,次年轉入哲學院專攻柏拉圖、康德、亞里斯多德、斯賓諾莎等大思想家的哲學。一八一三年獲得耶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三十歲時完成其代表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他的哲學是柏拉圖的觀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結合。其學說深濩十九世紀末許多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如尼采、托爾斯泰、托瑪斯•曼、齊克果等人之共鳴。叔本華其它著作常有『人生的智慧』、『愛與生的苦
愛與生的苦惱的创作者
· · · · · ·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意志的外在现象越是趋于完美,其表现出的痛苦就日益显著。智慧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间成正比例。一个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认知,他就越痛苦。天オ者,最痛苦之人也 一切生命的本质皆与痛苦结下不解之。 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需要和缺乏产生矛盾,也即在于痛苦。因而,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其本性逃不出痛苦之股掌。相反,假若人可以轻易地获得满足,即消除他的可欲之物,那么,随着他欲求的对象的消失,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乘机而入。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成为他难以忍受的煎熬。由此看来,人生,像钟摆一样逡巡于痛苦和无聊之间。而实际上,痛苦和无聊,乃人生终究至极的要素。当人们把痛苦和磨难都归之于地狱后,那么,天堂所剩之物就只有无聊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爱情的主要目的,不是爱的交流,而是相互占有,即肉体的享乐。纯洁的爱若脱离肉体的爱,是无法维持和保存的。落到这般境地,人多半是以自杀了却一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愛與生的苦惱"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5
愛與生的苦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生活本没有意义,除非我们赋予它意义

人生是痛苦的,但是仍旧要继续
> 更多书评 3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8.4分 1199人读过
-
华龄出版社 (2001)8.7分 341人读过
-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6)8.3分 23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烟海电子图书馆 (娜乌西卡)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愛與生的苦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冷頓 2019-03-19 18:13:58
叔本華的哲學根本沒有說服到我,甚至讓我時時感受到他因為自己的「主觀」發散出來的自大譫妄,雖然這很諷刺地論證了他的觀點,但我仍然覺得他在康德的「認識論」、柏拉圖的「理念說」和吠陀的「泛神論」之外提煉出來的厭世觀,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厭世本來就是一種情緒體驗,一種哲學靠情緒共鳴來獲得立足,我不敢相信這其中的邏輯性。他的論文里缺乏論據,甚至某些論據荒唐可笑,足以見出叔本華目光的局限性。在《性愛的形上學》、... 叔本華的哲學根本沒有說服到我,甚至讓我時時感受到他因為自己的「主觀」發散出來的自大譫妄,雖然這很諷刺地論證了他的觀點,但我仍然覺得他在康德的「認識論」、柏拉圖的「理念說」和吠陀的「泛神論」之外提煉出來的厭世觀,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厭世本來就是一種情緒體驗,一種哲學靠情緒共鳴來獲得立足,我不敢相信這其中的邏輯性。他的論文里缺乏論據,甚至某些論據荒唐可笑,足以見出叔本華目光的局限性。在《性愛的形上學》、《漫談男性性倒錯》等文章中,他對兩性意志的粗略歸納,對種族繁衍的盲目崇拜,對同性戀者的粗鄙態度真讓人大跌眼鏡。果然任何哲學都有哲學家本身和時代的局限性,越來越覺得哲學根本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如果叔本華承認他所說的,我們認識的世界根據個體認知能力來決定,那我更有理由懷疑,他的認知能力不能帶我看清人生。 (展开)
0 有用 爆仔 2018-09-27 23:35:27
已购
0 有用 瓣豆 2016-11-29 10:16:47
20161129-20161209 看的繁体版所以标注在这了 翻译体尤其是比较远古看的确实难受
0 有用 Y 2019-08-03 12:35:44
2019.7- 8.3 與叔本華氣味不太相投。他對我來說似乎太抽象和有點灰硬了。不過也很欣賞他。 主觀評分:三星
0 有用 初嫣未来 2018-04-25 22:47:57
这本书在书架里搁置了三年多了,初读,不知所云。今天拿起来翻一翻,竟然也能理解什么叫“人是意识的客体”了。或许是我也长大了一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