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提要 : 初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作者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通过统计、比较以及详细的个案分析,对从汉末至唐亡的中古社会史进行综合分析。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创作者
· · · · · ·
-
毛汉光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即北朝胡姓大族至隋唐时急速衰微,如穆氏、陆氏、尔朱氏、罗氏等,甚少官宦;长孙氏、于氏亦急速衰落,然尚保有十余人居官五品以上;窦氏在隋唐全期颇为幸运;源氏在唐代前半期亦甚幸运,似乎颇为特殊;北朝的宗室元氏及宇文氏与源氏的情况很类似,在安史乱后一蹶不振。北朝关东、关中地区的士族在隋唐的盛况,远非南朝士族与北朝胡姓可比。京兆杜陵韦氏、河南开封郑氏、弘农华阴杨氏、博陵安平崔氏、赵郡武城崔氏、赵郡平棘李氏、陇西狄道李氏、太原晋阳王氏、范阳涿县卢氏、渤海蓚县高氏、河东闻喜裴氏、彭城刘氏、河东解县柳氏、京兆杜陵杜氏、河东汾阴薛氏等,此十五家是隋唐全期三百余年的宠儿,子孙有极高的任官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篇 中古家族之变动 -
一个家族的兴旺,应当包括多方面的成就,因此亦应多元探讨。本节从政治地位人手,一则因为官品官职较易成为科学分析的具体坐标,再则因为政治地位一直被视为判别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篇 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琅琊王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 8.8
-
-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7.8
-
- 观书辨音 8.6
-
-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8.2
-
- 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 9.2
-
-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8.9
-
- “山中”的六朝史 8.7
-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8.6
-
- 隋唐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 9.1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全面理解中国中古时期的士族社会
毛汉光先生的《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与《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是姐妹篇,如果两本结合一起看,会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政治互动理解得更为深刻。 本书深挖了中国中古时期政治现象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士族为核心,详细探讨了士族与政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毛汉光先生以...
(展开)

终于再版了!用大数据来扒历史,会看到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引入简版,绝版后终于在今年重新出版。 看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太孤陋寡闻了!原来历史还能这样研究!” 中国中古社会,统治阶层属于少数者,何以顺利统治多数者? ——这部分中西方都不缺理论,前有陈寅恪、傅... (展开)
士族的诞生:豪族为何脱下坚甲?
-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记号Mark - 中古时期,士族曾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乃至于一度把持朝政,与皇权分庭抗礼,共分天下。众所周知,士族起源于地方豪族,然而,地方豪族是如何转变为士族群体的呢? - 这部515页43万字的大部头高分经典历史作品,提供了较详细的答案。...
(展开)

好书果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共12篇文章。 第一篇 中国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基础 统治阶层之手段:1、任用基层出身之人,能了解底层需求。2、拉拢社会精英领袖。 汉朝崇尚儒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皆以学术为高,士族拥有知识,受整个社会敬仰。 北周时期将州郡士族、地方豪族、民间富...
(展开)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8.6分 213人读过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8)7.8分 21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台北大学历史系隋唐五代史的授课计划表 (汤圆圆)
- 中古家族史研究 (金馬都)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冷客攤錢問故書 一 (新橋)
- 150本绝迹好书 (wend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unrisePeak 2013-12-24 10:16:54
适合专业人士
0 有用 工予新 2010-03-12 10:25:07
光哥对刘裕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缠绵悱恻么。。
2 有用 江海寄余生 2020-11-03 15:16:44
读过前四章
3 有用 金馬都 2007-03-20 20:26:21
毛汉光
13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15 17:08:29
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提出独特的标准。他把统治阶层的出身分为三类:1、士族:“采用三世中有二世居官五品以上的标准以外,还添加凡史书皆称大族者”;2、小姓:“包括所谓县姓、地方酋豪、地方豪族等”,“是介于寒素与士族之间的阶层,依本文之定义,由寒素升为士族必需经过小姓这个阶段”;3、寒素:“指素士、农、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门客等”。 除了士族为学界通用的名词外,其他的小姓和寒素,... 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提出独特的标准。他把统治阶层的出身分为三类:1、士族:“采用三世中有二世居官五品以上的标准以外,还添加凡史书皆称大族者”;2、小姓:“包括所谓县姓、地方酋豪、地方豪族等”,“是介于寒素与士族之间的阶层,依本文之定义,由寒素升为士族必需经过小姓这个阶段”;3、寒素:“指素士、农、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门客等”。 除了士族为学界通用的名词外,其他的小姓和寒素,都是创新。颇具社会影响的家族成为士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祖先世代官宦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文化要素也必不可少。“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官宦加文化,是成为士族的必备条件。在具体运用上,却往往去掉文化的条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