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從1949至1969年,陳寅恪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渡過他生命中最後的二十年,他晚年的生活狀況與心境,曾經引起學界「大做文章」,眾說紛紜。
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寅恪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從陳寅恪的生存狀態和人際著手,探索了他的內心世界,並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寅恪晚年作品的內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陸鍵東,男,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創作員,一級編劇。 廣東南海縣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作家、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知識份子歷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南嶺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2007年,受邀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家、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目录 · · · · · ·
前言
序南遷
第一章 陸沉下的抉擇
第二章 南土的溫情與生命的積澱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 輪勃發
第四章 向北京關上了大門
第五章 磨難終於啟幕
第六章 1956年:一個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歡樂走到了盡頭
第八章 風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今日吾儕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後餘緒
第十二章 草間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國學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曇花一現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臏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無幾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隱約可聞
第十九章 長夜
第二十章 陳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後是非誰管得
第二十二章 絕響
主要參考書目
· · · · · · (收起)
喜欢读"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5 条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时代与个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实话,在阅读本书期间,我真的感觉时光既漫长,又短促。自本书从图书馆借来,我便对其几经翻阅,在上个周末正式开启阅读之前,对其中的序言及第一章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在这中间,我即为作者所叙述的史实吸引,及至真正开始阅读,我除了能够对其内容一睹为快,也无意间将个人... (展开)-
今天看到一些成都大使馆的新闻,以及陈涛的发言,无比感慨。留言中有一条直击我心:“政治立场”竟然能够超过朝夕相处真实感受到的人品和情感,成为否定一个人的最不可退让的因素——算是无奈和悲伤。 我想到当年看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也有极为类似的感慨:集体主义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被立场和体制完全抹煞了。当年陈寅恪和周一良,金应熙,汪篯等人师生反目的故事历历在目,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循...
2020-07-29 03:14:39 1人喜欢
-
海寧王先生自沈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仁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眞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
2020-09-07 12:55:39
-
东林君 (啊乌云开始遮蔽夜色不干净)
在當時,一些學人已憑直覺看出來運動的實質.劉節公開說,“批胡適搞壞了學風,百年後自有定論”,“批判胡適也就是批判四十歲以上的人”。P130 “現在我還不能用馬列主義講課,只是將材料編起來,不一定要用馬列主義才能得到研究成績,這是從批判胡適開始以來的一股歪風,是要不得的。”P224 在拳打腳踢與怒駡聲的夾擊下,年已花甲的劉節如狗一般爬出了中山大學的大禮堂。當社會傳出北京大學教授翦伯贊不堪受辱自殺身亡的消息後...2013-01-01 20:32:56
-
暮年臏足,將陳寅恪的悲劇人生推至深淵。談論陳寅恪的文化意象,不能忽略陳寅恪的悲劇人生。惟其生命歷程的多災多難,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學人的人文精神在現代飽遭磨劫達到了驚人的同步,陳寅恪的文化意象更具一種典型性。歷史總會尋找某種代表人物,陳寅恪不幸被選中,身世苦難與文化苦難奇異地聚於一身,令人驚訝於蒼天選擇之準確。
2015-04-24 16:54:46
-
海寧王先生自沈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仁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眞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
2020-09-07 12:55:39
-
今天看到一些成都大使馆的新闻,以及陈涛的发言,无比感慨。留言中有一条直击我心:“政治立场”竟然能够超过朝夕相处真实感受到的人品和情感,成为否定一个人的最不可退让的因素——算是无奈和悲伤。 我想到当年看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也有极为类似的感慨:集体主义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被立场和体制完全抹煞了。当年陈寅恪和周一良,金应熙,汪篯等人师生反目的故事历历在目,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循...
2020-07-29 03:14:39 1人喜欢
-
海寧王先生自沈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仁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眞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
2020-09-07 12:55:39
-
今天看到一些成都大使馆的新闻,以及陈涛的发言,无比感慨。留言中有一条直击我心:“政治立场”竟然能够超过朝夕相处真实感受到的人品和情感,成为否定一个人的最不可退让的因素——算是无奈和悲伤。 我想到当年看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也有极为类似的感慨:集体主义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被立场和体制完全抹煞了。当年陈寅恪和周一良,金应熙,汪篯等人师生反目的故事历历在目,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循...
2020-07-29 03:14:39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出一册此版本 | 来自薛定谔的小老鼠 | 2025-02-05 13:23:50 | |
这本书在香港有卖吗? | 来自燕尾蝶 | 2013-04-24 21:35:41 | |
这个版本和大陆的版本有何区别? | 来自方文哲 | 10 回应 | 2013-03-22 13:24:1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5分 317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8.7分 605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4分 731人读过
-
平凡社 (2001)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杨奎松推荐历史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 (纸遁)
- 我想读的港台书 (大愚若智)
- 陈寅恪研究参考文献 (夏言)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陈寅恪 (胡萝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艾倫 2013-03-22 13:24:53
舊書店找到的啊,不容易,如獲至寶
0 有用 書魚 2011-07-29 15:03:38
扼腕长叹。
17 有用 律之 2014-02-27 15:22:31
作者的种种虚话空话令人作呕。
0 有用 大甜甜~~ 2011-12-01 23:26:38
“死后是非誰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感谢东东为我置下此书,必将宝爱。
2 有用 渡边 2012-07-09 23:58:17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