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卡伦·霍尔奈(1885-1952)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女性心理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22/07/07更)(许科/王怀勇 的翻译版本简直烂到家了)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挑战并颠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的女性学者和思想家。然而卡伦·霍尼却似乎遭到了遗忘——作为第一代声名远播、成就斐然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霍尼不仅为女性心理和性别文化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更凭借一线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收集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女性样本(当然也有男性样本作比对),并早...
2022-05-12 17:55:51
(22/07/07更)(许科/王怀勇 的翻译版本简直烂到家了)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挑战并颠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的女性学者和思想家。然而卡伦·霍尼却似乎遭到了遗忘——作为第一代声名远播、成就斐然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霍尼不仅为女性心理和性别文化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更凭借一线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收集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女性样本(当然也有男性样本作比对),并早早就敏锐堪破了弗洛伊德思想之中女性立场和样本严重缺失的“漏洞”,用详实全面的科学样本数据和严谨冷静的科研态度,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弗洛伊德的对立面、对弗诸多关于女性的理论进行了难以反驳的逐一批评,她的批评也不止一次得到了弗洛伊德本人的公开回应和重视。
霍尼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开始公开发布,对今天我们耳熟能详有关“阳具嫉妒”“女性天生受虐倾向”等理论的驳斥、女性心理受性别文化制度压抑等女本位理论思想的提出等,均已出现在了霍尼的论文中。
但是,也必须说明,霍尼的研究仍然较大地受到了弗洛伊德基础学术理论的局限,特别是她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认同。只不过即便如此,霍尼这些专业、全面且详实的研究以及她本人鲜明且敏锐的女性主义知觉触角,也应当被看作是是20世纪很多重要女性主义思想诞生的科学基础。
遗憾的是,市面上主要的中文版女性主义思想史类著作却很少看到霍尼的名字,甚至在女性心理学领域也谈不上有什么大名气,北京大学苏彦捷带领编译引进的《女性心理学》(应该是目前国内传播最广的同类译著, 由Claire A. Etaugh和Judith S. Bridges著)在开篇的女性心理史中都未提到她;我目前只在Duane P.Schultz和Sydney Ellen Schultz著/叶浩生和杨文登译的《现代心理学史》中看到霍尼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正式提及。。
霍尼关于女性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及发布年份:
一、《女性阉割情结的起源》,1922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霍尼学派依然承认女性存在阉割情结,但在本文中霍尼提出了导致女性阉割情结的动机与因素之质疑,即女性对“自身是一个被阉割了阳具的创伤残缺之存在”的心理认同路径必定与弗洛伊德的定义大相径庭。
二、《逃离女性身份——女性的男性情结》,1926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霍尼将乔治·西美尔的思想正式引入女性精神分析的底层研究逻辑及范式,并以此奠定男性中心文化这一外部客观环境对女性心理形塑的关键影响。
1、女童对阴蒂的依恋与男童对阴茎的依恋可能具有同等价值;
2、女性对自我的认同顺应了男人的愿望——只有男人的生殖器才是重要的、“我”曾经拥有阴茎、“我”受到惩罚被阉割了、“我”是自卑的且克服不了这种自卑也克服不了成为男人的渴望、“我”要报复男人并拥有他们有的东西;
3、比男性精神分析学家“编造”的女性嫉妒阳具这一理论更可信的真相应该是:男性对女性拥有生育优越普遍存在“繁殖嫉妒”,这种“繁殖嫉妒”的强度远远超过女性的“阳具嫉妒”,这一点从男性从全方位贬低女性的这一客观结果也可以得到验证。
之所以表面上看呈现的结果是女性嫉妒意识更强烈,实则因为一方面男性中心文化将女性作为母亲身份要承担更多痛苦更多责任的劣等感从语言文化层面固定了下来(这种劣等感在现有的社会生产竞争体制中确实存在、但站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层面实际并非如此),另一方面是男性对嫉妒进行升华而转化为其他动力比女性升华及转化嫉妒要更容易成功,所谓“对嫉妒进行升华”主要体现在男性于社会生产各领域所拥有的巨大驱动力量大概率正是为了补偿在生育繁殖上的缺陷与落后。女性对嫉妒进行升华的动力不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升华转化为基于婚姻家庭制度对孩子和丈夫的需要后,事实上消解分散了她的大部分力量,另一方面她承载了过多的负疚感而使得她的内驱力量无法得到有效使用(这里的内疚来自下文的幼年乱伦幻想和“阴道插入威胁”);
4、女性由阳具嫉妒而导致的“阉割情节”极有可能是被用来取代女性“阴道插入威胁“这一情结成为了一种公开的合法化描述,特别是被现实中女性处于不利地位所强化后,前者更加成为了不容置疑的唯一正统,这正如西美尔所说的现象:“主人的特权之一是不必经常提醒自己是主人,但是奴隶的地位却是他永远不能忘却的”;
5、女性阴道性欲相比阴蒂性欲极可能更集中,之所以在成年后出现普遍的阴道性欲丧失及性冷淡,正是源于女童期原始的“阴道插入威胁””(在女童幻想中呈现的是成年男性超大阴茎插入幼年女性阴道),作为对这种丧失和冷淡的补偿机制,女性无意识的性愉悦可能转向了分娩生育环节(无意识愉悦同时伴着恐惧),因为分娩愉悦能够帮助女性从心理上摆脱幼年时基于插入式性交的乱伦幻想之恐惧及内疚;
6、男女在幼年期都存在阉割焦虑 ,但男性更容易通过检查突出的生殖器而确定是否被阉割,但女性的解剖学生理特性决定了她们不容易确定自己是否被阉割,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焦虑感要强于男性。
这种焦虑催生了女性对身份的逃离(即成为男性),反过来又致使女性同时背负着焦虑和内疚双重心理;
7、焦虑和内疚又进一步催生了女性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相比起内疚感更容易被女性容忍,而女性也正是从内疚进入自卑时获得了自我认同;
三、《被压抑郁的女性气质——性冷淡问题的精神分析》,1926-1927年,性科学杂志
1、一些成就斐然的女性依然不自信,实则仍然源于她们隐藏的男性气质情结(即一种对男性优先性别的嫉妒),她们自动的用男性标准去衡量一切事物,她们容易感觉自己很无能,她们可能还会热衷于批评他人;
2、女童频繁看到父母性爱场景会潜移默化的认知为母亲遭到强暴和伤害,且导致疾病,经血还会进一步强化女童的这一认知,并认为女性的地位是不稳定且危险的;
3、无意识条件下的性冷淡,或表现为只接受发生在幽闭环境中的性行为、或表现为伴随暴力因素的性行为、或表现为性行为中禁止任何情感卷入(即只对爱自己的男人性冷淡、却可以接受来自不爱自己只有性欲的男人的性行为)。
四、《一夫一妻制观念的问题》,1928年(1927年已完成),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1、婚姻中的双方皆存在某种程度上自我牺牲、自我受虐的潜意识愿望——这些痛苦不仅不会成为双方离散的条件、反面促进了婚姻的稳固;
2、“非幻觉”和“乱伦禁忌”两个因素是导致婚姻中一方敌视、孤立另一方以及不断寻找爱的新对象的主因(“非幻觉”可能是指个体对婚姻伴侣真实的性欲望以及情感期待?);
3、寻找爱的新对象,本质上是该个体在父亲、母亲、孩子组合中更依附更认同于孩子的角色,越是停留在认同幼年心理的角色越倾向于在一夫一妻之外寻找爱的新对象;
4、婚姻中要求对方放弃的心态,本质是独占对方的潜意识本能——包括要求对方放弃对其它性体验的满足、放弃自己的兴趣、朋友甚至工作,这种独占的本能源于一种幼年想独占父亲或母亲的心理渴望的复兴,这种独占本能,婚姻中的男性比女性要更强烈更普遍,这一点可能必然与该本能的古老起源——男人为确保自己的父亲身份(或者说对“戴绿帽”的恐惧)有关;
5、期待在婚姻中(这里指的婚姻中的情感关系)获得生存力量源泉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渴望、也是非常低级的起源,婚姻中的独占渴望是一种对自恋和虐待式冲动的满足;
6、女性对婚姻更忠诚的论据源于弗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有关女性对父亲的固恋、而男性的生殖器骄傲让他们更容易放弃原初爱的对象(这里似乎体现了霍尼在对抗弗洛伊德主义过程中却无意识强化了弗的思想——父 母 女儿的三位关系依然在顺着弗的路径持续强化父-女)。
五、《月经前的紧张》,1931年,精神分析教育杂志
对月经前紧张的现象观察论证了生理学赋予女性从生殖可能获得巨大且主要的驱力,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生育、成为母亲只是源于女性在阴茎崇拜未果的一种失望(我认为这也是一条积极正向路径对对女性的母性之解释)。
六、《两性之间的不信任感》,1931年(1930年已完成),女医生
七、《婚姻问题》,1932年,精神分析运动
八、《害怕女性——关于男女两性对异性恐惧的具体差异之观察》,1932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九、《对阴道的否定——女性生殖焦虑问题的探究》,1933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十、《女性性功能失调的心理因素》,1933年(1932年已完成),美国产科学与妇产科医学
十一、《母性冲突》,1933年,美国行为精神病医学杂志
本文和《过份重视爱情》存在相同的问题局限:研究视角过度限制在了弗洛伊德父子关系框架下。
十二、《过份重视爱情——对当前一种普通的女性气质的研究》,1934年,精神分析学季刊
1、引原文(P130):“...家长眼中的理想化女性化身,即一个自己特别渴望去真心爱一个男人、同时希望男人也爱自己的女人,她不仅崇拜他、而且还服侍和模仿他的所作所为...(这一对爱的过度信仰被)认为女性存在一种遗传的、本能的特质倾向性。”(P131)“然而,对女性而言,由于持续数世纪之久而形成的低自尊,这种心理结构无疑变成了一个静谧的避风所,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不会在自我效能感和其他能力方面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那些按照自身(人格)独立发展去做事的女性,她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与外界和自身的对立做斗争,而这种对立则是由女性仅有性角色这一古老传统思想的加强而产生的”。
2、沉迷于男性与爱情的女性,一开始均源于对那些容易引起大部分其她女性崇拜的男性的爱慕,由对这些男性沉迷而扩展对男性的沉迷;“容易引起其她女性崇拜”这一因素大概率源于早期女性内部(如姐妹间)的破坏性竞争,比如,姐妹间竞争兄弟或父亲;
霍尼对沉迷男性的女性进行归因分析时,指向了家庭内部女性之间对父亲的残酷竞争,应该说,这应当是霍尼女性精神分析理论的一大局限——为了走出弗洛伊德、在反向论证中却加深了弗的偏见,这或许反映了早期女性精神分析的普遍局限;
这类竞争失败者在未来面对其他与女性的竞争时,将无法集中精力于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与关注,而是将所有重点都聚焦于对竞争对手的憎恨,将竞争成功的唯一可能性都归为对手的消失,无意识或潜意识认为,只有她消失了,我才能自由;
对竞争女性的憎恨和对自己的苛责是她们的两大主要深层心理基调,一个强则另一个弱,非此即彼;对自己的苛责通常会展现出一些防御机制,比如,为对自己外形缺陷的极度羞愧和对服装的过度关注;渴望成为一个男人;以及最重要的:不断证明自己有吸引男人的魅力和能力,甚至为此不断降低对男人的标准,只要对方是一个男人即可,对这些女性来说,实际上拥有一个男人即是她能证明自己是个正常女人的证据。
3、总体上,迷恋爱情与男人的女性虽然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社会公共场域的限制之影响,转而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男人身上,但从霍尼自己的案例来看,她认为个人发展上的不足依然是主要原因,并且这种个体的经验主要是源自女性内部对父亲(或兄弟)的破坏性竞争;
这篇论文从阅读感受上可以说是早期女性精神分析局限性体现最多的一篇,霍尼虽然指出了外部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影响,但还是更关注女性内部的个体发展,并且,她对个体内部的分析也是完全基于弗洛伊德父亲中心范式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十三、《女性受虐狂问题》,1934年,精神分析评论
十四、《少女青春期的人格变化》,1935年,美国矫正精神医学杂志
十五、《对爱的神经质需求》,1936年,女性心理治疗中心
回应 2022-05-12 17:55:51
-
(22/07/07更)(许科/王怀勇 的翻译版本简直烂到家了)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挑战并颠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的女性学者和思想家。然而卡伦·霍尼却似乎遭到了遗忘——作为第一代声名远播、成就斐然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霍尼不仅为女性心理和性别文化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更凭借一线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收集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女性样本(当然也有男性样本作比对),并早...
2022-05-12 17:55:51
(22/07/07更)(许科/王怀勇 的翻译版本简直烂到家了)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挑战并颠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的女性学者和思想家。然而卡伦·霍尼却似乎遭到了遗忘——作为第一代声名远播、成就斐然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霍尼不仅为女性心理和性别文化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更凭借一线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收集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女性样本(当然也有男性样本作比对),并早早就敏锐堪破了弗洛伊德思想之中女性立场和样本严重缺失的“漏洞”,用详实全面的科学样本数据和严谨冷静的科研态度,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弗洛伊德的对立面、对弗诸多关于女性的理论进行了难以反驳的逐一批评,她的批评也不止一次得到了弗洛伊德本人的公开回应和重视。
霍尼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开始公开发布,对今天我们耳熟能详有关“阳具嫉妒”“女性天生受虐倾向”等理论的驳斥、女性心理受性别文化制度压抑等女本位理论思想的提出等,均已出现在了霍尼的论文中。
但是,也必须说明,霍尼的研究仍然较大地受到了弗洛伊德基础学术理论的局限,特别是她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认同。只不过即便如此,霍尼这些专业、全面且详实的研究以及她本人鲜明且敏锐的女性主义知觉触角,也应当被看作是是20世纪很多重要女性主义思想诞生的科学基础。
遗憾的是,市面上主要的中文版女性主义思想史类著作却很少看到霍尼的名字,甚至在女性心理学领域也谈不上有什么大名气,北京大学苏彦捷带领编译引进的《女性心理学》(应该是目前国内传播最广的同类译著, 由Claire A. Etaugh和Judith S. Bridges著)在开篇的女性心理史中都未提到她;我目前只在Duane P.Schultz和Sydney Ellen Schultz著/叶浩生和杨文登译的《现代心理学史》中看到霍尼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正式提及。。
霍尼关于女性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及发布年份:
一、《女性阉割情结的起源》,1922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霍尼学派依然承认女性存在阉割情结,但在本文中霍尼提出了导致女性阉割情结的动机与因素之质疑,即女性对“自身是一个被阉割了阳具的创伤残缺之存在”的心理认同路径必定与弗洛伊德的定义大相径庭。
二、《逃离女性身份——女性的男性情结》,1926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霍尼将乔治·西美尔的思想正式引入女性精神分析的底层研究逻辑及范式,并以此奠定男性中心文化这一外部客观环境对女性心理形塑的关键影响。
1、女童对阴蒂的依恋与男童对阴茎的依恋可能具有同等价值;
2、女性对自我的认同顺应了男人的愿望——只有男人的生殖器才是重要的、“我”曾经拥有阴茎、“我”受到惩罚被阉割了、“我”是自卑的且克服不了这种自卑也克服不了成为男人的渴望、“我”要报复男人并拥有他们有的东西;
3、比男性精神分析学家“编造”的女性嫉妒阳具这一理论更可信的真相应该是:男性对女性拥有生育优越普遍存在“繁殖嫉妒”,这种“繁殖嫉妒”的强度远远超过女性的“阳具嫉妒”,这一点从男性从全方位贬低女性的这一客观结果也可以得到验证。
之所以表面上看呈现的结果是女性嫉妒意识更强烈,实则因为一方面男性中心文化将女性作为母亲身份要承担更多痛苦更多责任的劣等感从语言文化层面固定了下来(这种劣等感在现有的社会生产竞争体制中确实存在、但站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层面实际并非如此),另一方面是男性对嫉妒进行升华而转化为其他动力比女性升华及转化嫉妒要更容易成功,所谓“对嫉妒进行升华”主要体现在男性于社会生产各领域所拥有的巨大驱动力量大概率正是为了补偿在生育繁殖上的缺陷与落后。女性对嫉妒进行升华的动力不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升华转化为基于婚姻家庭制度对孩子和丈夫的需要后,事实上消解分散了她的大部分力量,另一方面她承载了过多的负疚感而使得她的内驱力量无法得到有效使用(这里的内疚来自下文的幼年乱伦幻想和“阴道插入威胁”);
4、女性由阳具嫉妒而导致的“阉割情节”极有可能是被用来取代女性“阴道插入威胁“这一情结成为了一种公开的合法化描述,特别是被现实中女性处于不利地位所强化后,前者更加成为了不容置疑的唯一正统,这正如西美尔所说的现象:“主人的特权之一是不必经常提醒自己是主人,但是奴隶的地位却是他永远不能忘却的”;
5、女性阴道性欲相比阴蒂性欲极可能更集中,之所以在成年后出现普遍的阴道性欲丧失及性冷淡,正是源于女童期原始的“阴道插入威胁””(在女童幻想中呈现的是成年男性超大阴茎插入幼年女性阴道),作为对这种丧失和冷淡的补偿机制,女性无意识的性愉悦可能转向了分娩生育环节(无意识愉悦同时伴着恐惧),因为分娩愉悦能够帮助女性从心理上摆脱幼年时基于插入式性交的乱伦幻想之恐惧及内疚;
6、男女在幼年期都存在阉割焦虑 ,但男性更容易通过检查突出的生殖器而确定是否被阉割,但女性的解剖学生理特性决定了她们不容易确定自己是否被阉割,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焦虑感要强于男性。
这种焦虑催生了女性对身份的逃离(即成为男性),反过来又致使女性同时背负着焦虑和内疚双重心理;
7、焦虑和内疚又进一步催生了女性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相比起内疚感更容易被女性容忍,而女性也正是从内疚进入自卑时获得了自我认同;
三、《被压抑郁的女性气质——性冷淡问题的精神分析》,1926-1927年,性科学杂志
1、一些成就斐然的女性依然不自信,实则仍然源于她们隐藏的男性气质情结(即一种对男性优先性别的嫉妒),她们自动的用男性标准去衡量一切事物,她们容易感觉自己很无能,她们可能还会热衷于批评他人;
2、女童频繁看到父母性爱场景会潜移默化的认知为母亲遭到强暴和伤害,且导致疾病,经血还会进一步强化女童的这一认知,并认为女性的地位是不稳定且危险的;
3、无意识条件下的性冷淡,或表现为只接受发生在幽闭环境中的性行为、或表现为伴随暴力因素的性行为、或表现为性行为中禁止任何情感卷入(即只对爱自己的男人性冷淡、却可以接受来自不爱自己只有性欲的男人的性行为)。
四、《一夫一妻制观念的问题》,1928年(1927年已完成),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1、婚姻中的双方皆存在某种程度上自我牺牲、自我受虐的潜意识愿望——这些痛苦不仅不会成为双方离散的条件、反面促进了婚姻的稳固;
2、“非幻觉”和“乱伦禁忌”两个因素是导致婚姻中一方敌视、孤立另一方以及不断寻找爱的新对象的主因(“非幻觉”可能是指个体对婚姻伴侣真实的性欲望以及情感期待?);
3、寻找爱的新对象,本质上是该个体在父亲、母亲、孩子组合中更依附更认同于孩子的角色,越是停留在认同幼年心理的角色越倾向于在一夫一妻之外寻找爱的新对象;
4、婚姻中要求对方放弃的心态,本质是独占对方的潜意识本能——包括要求对方放弃对其它性体验的满足、放弃自己的兴趣、朋友甚至工作,这种独占的本能源于一种幼年想独占父亲或母亲的心理渴望的复兴,这种独占本能,婚姻中的男性比女性要更强烈更普遍,这一点可能必然与该本能的古老起源——男人为确保自己的父亲身份(或者说对“戴绿帽”的恐惧)有关;
5、期待在婚姻中(这里指的婚姻中的情感关系)获得生存力量源泉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渴望、也是非常低级的起源,婚姻中的独占渴望是一种对自恋和虐待式冲动的满足;
6、女性对婚姻更忠诚的论据源于弗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有关女性对父亲的固恋、而男性的生殖器骄傲让他们更容易放弃原初爱的对象(这里似乎体现了霍尼在对抗弗洛伊德主义过程中却无意识强化了弗的思想——父 母 女儿的三位关系依然在顺着弗的路径持续强化父-女)。
五、《月经前的紧张》,1931年,精神分析教育杂志
对月经前紧张的现象观察论证了生理学赋予女性从生殖可能获得巨大且主要的驱力,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生育、成为母亲只是源于女性在阴茎崇拜未果的一种失望(我认为这也是一条积极正向路径对对女性的母性之解释)。
六、《两性之间的不信任感》,1931年(1930年已完成),女医生
七、《婚姻问题》,1932年,精神分析运动
八、《害怕女性——关于男女两性对异性恐惧的具体差异之观察》,1932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九、《对阴道的否定——女性生殖焦虑问题的探究》,1933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十、《女性性功能失调的心理因素》,1933年(1932年已完成),美国产科学与妇产科医学
十一、《母性冲突》,1933年,美国行为精神病医学杂志
本文和《过份重视爱情》存在相同的问题局限:研究视角过度限制在了弗洛伊德父子关系框架下。
十二、《过份重视爱情——对当前一种普通的女性气质的研究》,1934年,精神分析学季刊
1、引原文(P130):“...家长眼中的理想化女性化身,即一个自己特别渴望去真心爱一个男人、同时希望男人也爱自己的女人,她不仅崇拜他、而且还服侍和模仿他的所作所为...(这一对爱的过度信仰被)认为女性存在一种遗传的、本能的特质倾向性。”(P131)“然而,对女性而言,由于持续数世纪之久而形成的低自尊,这种心理结构无疑变成了一个静谧的避风所,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不会在自我效能感和其他能力方面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那些按照自身(人格)独立发展去做事的女性,她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与外界和自身的对立做斗争,而这种对立则是由女性仅有性角色这一古老传统思想的加强而产生的”。
2、沉迷于男性与爱情的女性,一开始均源于对那些容易引起大部分其她女性崇拜的男性的爱慕,由对这些男性沉迷而扩展对男性的沉迷;“容易引起其她女性崇拜”这一因素大概率源于早期女性内部(如姐妹间)的破坏性竞争,比如,姐妹间竞争兄弟或父亲;
霍尼对沉迷男性的女性进行归因分析时,指向了家庭内部女性之间对父亲的残酷竞争,应该说,这应当是霍尼女性精神分析理论的一大局限——为了走出弗洛伊德、在反向论证中却加深了弗的偏见,这或许反映了早期女性精神分析的普遍局限;
这类竞争失败者在未来面对其他与女性的竞争时,将无法集中精力于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与关注,而是将所有重点都聚焦于对竞争对手的憎恨,将竞争成功的唯一可能性都归为对手的消失,无意识或潜意识认为,只有她消失了,我才能自由;
对竞争女性的憎恨和对自己的苛责是她们的两大主要深层心理基调,一个强则另一个弱,非此即彼;对自己的苛责通常会展现出一些防御机制,比如,为对自己外形缺陷的极度羞愧和对服装的过度关注;渴望成为一个男人;以及最重要的:不断证明自己有吸引男人的魅力和能力,甚至为此不断降低对男人的标准,只要对方是一个男人即可,对这些女性来说,实际上拥有一个男人即是她能证明自己是个正常女人的证据。
3、总体上,迷恋爱情与男人的女性虽然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社会公共场域的限制之影响,转而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男人身上,但从霍尼自己的案例来看,她认为个人发展上的不足依然是主要原因,并且这种个体的经验主要是源自女性内部对父亲(或兄弟)的破坏性竞争;
这篇论文从阅读感受上可以说是早期女性精神分析局限性体现最多的一篇,霍尼虽然指出了外部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影响,但还是更关注女性内部的个体发展,并且,她对个体内部的分析也是完全基于弗洛伊德父亲中心范式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十三、《女性受虐狂问题》,1934年,精神分析评论
十四、《少女青春期的人格变化》,1935年,美国矫正精神医学杂志
十五、《对爱的神经质需求》,1936年,女性心理治疗中心
回应 2022-05-12 17:55:51
-
(22/07/07更)(许科/王怀勇 的翻译版本简直烂到家了)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挑战并颠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的女性学者和思想家。然而卡伦·霍尼却似乎遭到了遗忘——作为第一代声名远播、成就斐然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霍尼不仅为女性心理和性别文化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更凭借一线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收集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女性样本(当然也有男性样本作比对),并早...
2022-05-12 17:55:51
(22/07/07更)(许科/王怀勇 的翻译版本简直烂到家了)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挑战并颠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的女性学者和思想家。然而卡伦·霍尼却似乎遭到了遗忘——作为第一代声名远播、成就斐然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霍尼不仅为女性心理和性别文化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更凭借一线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收集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女性样本(当然也有男性样本作比对),并早早就敏锐堪破了弗洛伊德思想之中女性立场和样本严重缺失的“漏洞”,用详实全面的科学样本数据和严谨冷静的科研态度,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弗洛伊德的对立面、对弗诸多关于女性的理论进行了难以反驳的逐一批评,她的批评也不止一次得到了弗洛伊德本人的公开回应和重视。
霍尼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开始公开发布,对今天我们耳熟能详有关“阳具嫉妒”“女性天生受虐倾向”等理论的驳斥、女性心理受性别文化制度压抑等女本位理论思想的提出等,均已出现在了霍尼的论文中。
但是,也必须说明,霍尼的研究仍然较大地受到了弗洛伊德基础学术理论的局限,特别是她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认同。只不过即便如此,霍尼这些专业、全面且详实的研究以及她本人鲜明且敏锐的女性主义知觉触角,也应当被看作是是20世纪很多重要女性主义思想诞生的科学基础。
遗憾的是,市面上主要的中文版女性主义思想史类著作却很少看到霍尼的名字,甚至在女性心理学领域也谈不上有什么大名气,北京大学苏彦捷带领编译引进的《女性心理学》(应该是目前国内传播最广的同类译著, 由Claire A. Etaugh和Judith S. Bridges著)在开篇的女性心理史中都未提到她;我目前只在Duane P.Schultz和Sydney Ellen Schultz著/叶浩生和杨文登译的《现代心理学史》中看到霍尼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正式提及。。
霍尼关于女性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及发布年份:
一、《女性阉割情结的起源》,1922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霍尼学派依然承认女性存在阉割情结,但在本文中霍尼提出了导致女性阉割情结的动机与因素之质疑,即女性对“自身是一个被阉割了阳具的创伤残缺之存在”的心理认同路径必定与弗洛伊德的定义大相径庭。
二、《逃离女性身份——女性的男性情结》,1926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霍尼将乔治·西美尔的思想正式引入女性精神分析的底层研究逻辑及范式,并以此奠定男性中心文化这一外部客观环境对女性心理形塑的关键影响。
1、女童对阴蒂的依恋与男童对阴茎的依恋可能具有同等价值;
2、女性对自我的认同顺应了男人的愿望——只有男人的生殖器才是重要的、“我”曾经拥有阴茎、“我”受到惩罚被阉割了、“我”是自卑的且克服不了这种自卑也克服不了成为男人的渴望、“我”要报复男人并拥有他们有的东西;
3、比男性精神分析学家“编造”的女性嫉妒阳具这一理论更可信的真相应该是:男性对女性拥有生育优越普遍存在“繁殖嫉妒”,这种“繁殖嫉妒”的强度远远超过女性的“阳具嫉妒”,这一点从男性从全方位贬低女性的这一客观结果也可以得到验证。
之所以表面上看呈现的结果是女性嫉妒意识更强烈,实则因为一方面男性中心文化将女性作为母亲身份要承担更多痛苦更多责任的劣等感从语言文化层面固定了下来(这种劣等感在现有的社会生产竞争体制中确实存在、但站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层面实际并非如此),另一方面是男性对嫉妒进行升华而转化为其他动力比女性升华及转化嫉妒要更容易成功,所谓“对嫉妒进行升华”主要体现在男性于社会生产各领域所拥有的巨大驱动力量大概率正是为了补偿在生育繁殖上的缺陷与落后。女性对嫉妒进行升华的动力不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升华转化为基于婚姻家庭制度对孩子和丈夫的需要后,事实上消解分散了她的大部分力量,另一方面她承载了过多的负疚感而使得她的内驱力量无法得到有效使用(这里的内疚来自下文的幼年乱伦幻想和“阴道插入威胁”);
4、女性由阳具嫉妒而导致的“阉割情节”极有可能是被用来取代女性“阴道插入威胁“这一情结成为了一种公开的合法化描述,特别是被现实中女性处于不利地位所强化后,前者更加成为了不容置疑的唯一正统,这正如西美尔所说的现象:“主人的特权之一是不必经常提醒自己是主人,但是奴隶的地位却是他永远不能忘却的”;
5、女性阴道性欲相比阴蒂性欲极可能更集中,之所以在成年后出现普遍的阴道性欲丧失及性冷淡,正是源于女童期原始的“阴道插入威胁””(在女童幻想中呈现的是成年男性超大阴茎插入幼年女性阴道),作为对这种丧失和冷淡的补偿机制,女性无意识的性愉悦可能转向了分娩生育环节(无意识愉悦同时伴着恐惧),因为分娩愉悦能够帮助女性从心理上摆脱幼年时基于插入式性交的乱伦幻想之恐惧及内疚;
6、男女在幼年期都存在阉割焦虑 ,但男性更容易通过检查突出的生殖器而确定是否被阉割,但女性的解剖学生理特性决定了她们不容易确定自己是否被阉割,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焦虑感要强于男性。
这种焦虑催生了女性对身份的逃离(即成为男性),反过来又致使女性同时背负着焦虑和内疚双重心理;
7、焦虑和内疚又进一步催生了女性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相比起内疚感更容易被女性容忍,而女性也正是从内疚进入自卑时获得了自我认同;
三、《被压抑郁的女性气质——性冷淡问题的精神分析》,1926-1927年,性科学杂志
1、一些成就斐然的女性依然不自信,实则仍然源于她们隐藏的男性气质情结(即一种对男性优先性别的嫉妒),她们自动的用男性标准去衡量一切事物,她们容易感觉自己很无能,她们可能还会热衷于批评他人;
2、女童频繁看到父母性爱场景会潜移默化的认知为母亲遭到强暴和伤害,且导致疾病,经血还会进一步强化女童的这一认知,并认为女性的地位是不稳定且危险的;
3、无意识条件下的性冷淡,或表现为只接受发生在幽闭环境中的性行为、或表现为伴随暴力因素的性行为、或表现为性行为中禁止任何情感卷入(即只对爱自己的男人性冷淡、却可以接受来自不爱自己只有性欲的男人的性行为)。
四、《一夫一妻制观念的问题》,1928年(1927年已完成),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1、婚姻中的双方皆存在某种程度上自我牺牲、自我受虐的潜意识愿望——这些痛苦不仅不会成为双方离散的条件、反面促进了婚姻的稳固;
2、“非幻觉”和“乱伦禁忌”两个因素是导致婚姻中一方敌视、孤立另一方以及不断寻找爱的新对象的主因(“非幻觉”可能是指个体对婚姻伴侣真实的性欲望以及情感期待?);
3、寻找爱的新对象,本质上是该个体在父亲、母亲、孩子组合中更依附更认同于孩子的角色,越是停留在认同幼年心理的角色越倾向于在一夫一妻之外寻找爱的新对象;
4、婚姻中要求对方放弃的心态,本质是独占对方的潜意识本能——包括要求对方放弃对其它性体验的满足、放弃自己的兴趣、朋友甚至工作,这种独占的本能源于一种幼年想独占父亲或母亲的心理渴望的复兴,这种独占本能,婚姻中的男性比女性要更强烈更普遍,这一点可能必然与该本能的古老起源——男人为确保自己的父亲身份(或者说对“戴绿帽”的恐惧)有关;
5、期待在婚姻中(这里指的婚姻中的情感关系)获得生存力量源泉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渴望、也是非常低级的起源,婚姻中的独占渴望是一种对自恋和虐待式冲动的满足;
6、女性对婚姻更忠诚的论据源于弗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有关女性对父亲的固恋、而男性的生殖器骄傲让他们更容易放弃原初爱的对象(这里似乎体现了霍尼在对抗弗洛伊德主义过程中却无意识强化了弗的思想——父 母 女儿的三位关系依然在顺着弗的路径持续强化父-女)。
五、《月经前的紧张》,1931年,精神分析教育杂志
对月经前紧张的现象观察论证了生理学赋予女性从生殖可能获得巨大且主要的驱力,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生育、成为母亲只是源于女性在阴茎崇拜未果的一种失望(我认为这也是一条积极正向路径对对女性的母性之解释)。
六、《两性之间的不信任感》,1931年(1930年已完成),女医生
七、《婚姻问题》,1932年,精神分析运动
八、《害怕女性——关于男女两性对异性恐惧的具体差异之观察》,1932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九、《对阴道的否定——女性生殖焦虑问题的探究》,1933年,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十、《女性性功能失调的心理因素》,1933年(1932年已完成),美国产科学与妇产科医学
十一、《母性冲突》,1933年,美国行为精神病医学杂志
本文和《过份重视爱情》存在相同的问题局限:研究视角过度限制在了弗洛伊德父子关系框架下。
十二、《过份重视爱情——对当前一种普通的女性气质的研究》,1934年,精神分析学季刊
1、引原文(P130):“...家长眼中的理想化女性化身,即一个自己特别渴望去真心爱一个男人、同时希望男人也爱自己的女人,她不仅崇拜他、而且还服侍和模仿他的所作所为...(这一对爱的过度信仰被)认为女性存在一种遗传的、本能的特质倾向性。”(P131)“然而,对女性而言,由于持续数世纪之久而形成的低自尊,这种心理结构无疑变成了一个静谧的避风所,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不会在自我效能感和其他能力方面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那些按照自身(人格)独立发展去做事的女性,她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与外界和自身的对立做斗争,而这种对立则是由女性仅有性角色这一古老传统思想的加强而产生的”。
2、沉迷于男性与爱情的女性,一开始均源于对那些容易引起大部分其她女性崇拜的男性的爱慕,由对这些男性沉迷而扩展对男性的沉迷;“容易引起其她女性崇拜”这一因素大概率源于早期女性内部(如姐妹间)的破坏性竞争,比如,姐妹间竞争兄弟或父亲;
霍尼对沉迷男性的女性进行归因分析时,指向了家庭内部女性之间对父亲的残酷竞争,应该说,这应当是霍尼女性精神分析理论的一大局限——为了走出弗洛伊德、在反向论证中却加深了弗的偏见,这或许反映了早期女性精神分析的普遍局限;
这类竞争失败者在未来面对其他与女性的竞争时,将无法集中精力于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与关注,而是将所有重点都聚焦于对竞争对手的憎恨,将竞争成功的唯一可能性都归为对手的消失,无意识或潜意识认为,只有她消失了,我才能自由;
对竞争女性的憎恨和对自己的苛责是她们的两大主要深层心理基调,一个强则另一个弱,非此即彼;对自己的苛责通常会展现出一些防御机制,比如,为对自己外形缺陷的极度羞愧和对服装的过度关注;渴望成为一个男人;以及最重要的:不断证明自己有吸引男人的魅力和能力,甚至为此不断降低对男人的标准,只要对方是一个男人即可,对这些女性来说,实际上拥有一个男人即是她能证明自己是个正常女人的证据。
3、总体上,迷恋爱情与男人的女性虽然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社会公共场域的限制之影响,转而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男人身上,但从霍尼自己的案例来看,她认为个人发展上的不足依然是主要原因,并且这种个体的经验主要是源自女性内部对父亲(或兄弟)的破坏性竞争;
这篇论文从阅读感受上可以说是早期女性精神分析局限性体现最多的一篇,霍尼虽然指出了外部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影响,但还是更关注女性内部的个体发展,并且,她对个体内部的分析也是完全基于弗洛伊德父亲中心范式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十三、《女性受虐狂问题》,1934年,精神分析评论
十四、《少女青春期的人格变化》,1935年,美国矫正精神医学杂志
十五、《对爱的神经质需求》,1936年,女性心理治疗中心
回应 2022-05-12 17:55:51
论坛 · · · · · ·
霍妮 Karen Horney 下载 | 来自database | 1 回应 | 2020-03-23 15:51:10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Karen Danielsen Horney (LisaLeung)
- 心理学,哲学译本收集 (AOI)
- 心理学、社会学 (抬头看✨)
- 心理学 (豆友tx-Am6BR20)
- 演化 、进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小周)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女性心理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自然数 2012-09-30 20:09:58
到此,中文版的霍妮的书,都看过咯。
1 有用 木瓜小姐 2021-10-23 10:24:28
本来准备不打分的,但是想想应该要拉低下豆瓣评分。书中很多论据来源都是患者,但既然是患者,明显说明不能代表大多数人或者正常人的思想和观念。书中提到的很多结论和观点不能理解,而且大受震撼,甚至怀疑难道我才是那个不正常的女性。。
1 有用 查姆查姆S 2011-01-21 00:53:06
我忘记自己读的是哪一版了...
0 有用 Island.€ 🐱 2017-09-08 15:51:25
认识自己。
0 有用 Lesyeux 2022-06-16 10:43:09
卡伦霍尼本质上还是比较激进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进路,激进派姊妹阅读更易接受。卡伦霍尼语:男性恐惧女性,无论是否是男同,都恐惧女人的生殖器,只是应对方式不同。
0 有用 Lesyeux 2022-06-16 10:43:09
卡伦霍尼本质上还是比较激进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进路,激进派姊妹阅读更易接受。卡伦霍尼语:男性恐惧女性,无论是否是男同,都恐惧女人的生殖器,只是应对方式不同。
0 有用 小小白 2021-12-30 21:09:51
现在看,思想有点老。
1 有用 痘痘 2021-11-07 16:48:30
读的不是很喜欢,还是大致读了一下,里面的观点也都不是很赞同
1 有用 木瓜小姐 2021-10-23 10:24:28
本来准备不打分的,但是想想应该要拉低下豆瓣评分。书中很多论据来源都是患者,但既然是患者,明显说明不能代表大多数人或者正常人的思想和观念。书中提到的很多结论和观点不能理解,而且大受震撼,甚至怀疑难道我才是那个不正常的女性。。
0 有用 摽梅之年 2021-01-01 12:36:33
卡伦霍妮的早期作品,买的旧书,她一直那么认真,那么清醒,让人看见意识,也看见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