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孟森(1869一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於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後,於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来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作者简介 · · · · · ·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体例
第三章 清代种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实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
第二节 太宗
第三节 世祖
第二章 巩固国基
第一节 圣祖嗣立至亲政
第二节 撤藩
第三节 取台湾
第四节 治河
第五节 浽服蒙古
第六节 定西藏
第七节 移风俗
第八节 兴文教
第九节 盛明之缺失
第三章 全盛
第一节 世宗初政
第二节 雍正朝特定之制
第三节 武功之继续一——收青海及喀木
第四节 武功之继续二——再定西藏
第五节 武功之继续三——取准噶尔
第六节 武功之继续四——取回疆
第七节 世宗兄弟间之惨祸
第八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上——禅学
第九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下——儒学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节 内禅
第二节 嘉庆间兵事一——三省苗
第三节 嘉庆间兵事二——三省教匪
第四节 嘉庆间兵事三——海患
第五节 嘉庆间兵事四——畿辅教匪
第六节 道光朝士习之转移
第七节 鸦片案
第八节 鸦片案竟
第五章 咸同之转危为安
第一节 太平军(上)
第二节 太平军(中)
第三节 太平军(下)
第四节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第五节 平捻
第六节 平回
附:俄还伊梨始末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3条 )
-
“近日浅学之士,承革命时期之态度,对清或作仇敌之词。既认为仇敌,即无代为修史之任务。若已认为应代修史,即认为现代所继承之前代,尊重现代,必不厌薄于所继承之代,而后觉承统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员人材,皆有可观。明初代元,以胡俗为厌,天下既定,即表彰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孙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评量政治之得失,以为法戒,乃所以为史学。故史学上之清史,自当占中国累朝史中较盛之一朝,不应故为贬抑,自失学者态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又更择有德者定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难任彼意也。至于八王理国政时,或一王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者,七王当会其意而发明之。如己无能又不能賛他人之能,但默默无言,当选子弟中贤者易之。更置时如有难色,亦不可任彼意也。八王或有故而他适,当告知于众,不可私往。若面君时,当聚众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谗佞,不可一二人至君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3条
丛书信息
清史讲义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清史讲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
纳兰青菀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至此处方知,《四库全书》原以《永乐大典》为底本,将百年来新撰之书汇编集写而成。据闻乾隆年间毁书无数,不知可有载入《四库》之内,孟老竟无提及。只言文字狱诛戮累累等。但观原文,还道是为文字狱死者数万计,又四处寻找孟老论文字狱专文。未料仍还是,有清一代文字狱总数仅为一百来起,确属定数,死者亦不出三千。然而研究文字狱者,皆将之以极度严酷、残忍、暴虐以形容。其实得罪者寥寥,多亦不过处斩戍边罢了。 孟老曰... (13回应)2018-01-30 19:56
读至此处方知,《四库全书》原以《永乐大典》为底本,将百年来新撰之书汇编集写而成。据闻乾隆年间毁书无数,不知可有载入《四库》之内,孟老竟无提及。只言文字狱诛戮累累等。但观原文,还道是为文字狱死者数万计,又四处寻找孟老论文字狱专文。未料仍还是,有清一代文字狱总数仅为一百来起,确属定数,死者亦不出三千。然而研究文字狱者,皆将之以极度严酷、残忍、暴虐以形容。其实得罪者寥寥,多亦不过处斩戍边罢了。
孟老曰,因文字狱故,使文人“聪明才智出于一途,其弊至于不敢论古,不敢论人,不敢论前人之气节,不敢涉前朝亡国时之正义,此止养成莫谈国事之风气,不知廉耻之士夫,为亡国种其远因者也。”初看觉着有理,细思又不全然。宋明二代言论自由,可无廉耻之士夫亦多矣。彼时尽可谈论国事,亦未见挽大厦于将倾。至于中国之传统政治,千年来皆无创新。黄宗羲虽有抨击君权之论,可一来认同其理者甚寡(以至抨击君权之论竟不在乾隆时所毁书目里);二来文人空议,手无实权,又能有何用处?至于心非巷议,窃窃私语,官府也不能耐他何。否则岂会有各类反清组织白莲教之类存在呢?
至于文末,孟老曰:“自三代以来,帝王之尊荣安富,享国久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而乃盈满骄侈,斩刈士夫,造就奴虏,至亡国无死节之臣,呜呼!”不由想到《韩非子》言,君贵无为者。乾隆之失,实属英明太过,又得国太顺,我慢贡高尔。若为平庸之主,兢兢守成,断不至如此。是以明主庸愚是其失也,百官各展其才是其得也。福兮祸兮相伏倚,实乃至理名言。
13回应 2018-01-30 19:56 -
纳兰青菀 (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23页始,言太祖生前曾定下八固山共治国政之国体。是谓本书中所谓‘国体’之义。内容见于《武皇帝实录》及《满洲老档》,云: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又更择有德者定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2017-12-07 21:24
第23页始,言太祖生前曾定下八固山共治国政之国体。是谓本书中所谓‘国体’之义。内容见于《武皇帝实录》及《满洲老档》,云: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又更择有德者定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难任彼意也。至于八王理国政时,或一王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者,七王当会其意而发明之。如己无能又不能賛他人之能,但默默无言,当选子弟中贤者易之。更置时如有难色,亦不可任彼意也。八王或有故而他适,当告知于众,不可私往。若面君时,当聚众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谗佞,不可一二人至君前。 引自 八旗制度考实 是为八旗共治,无君无领袖。八固山有不贤者亦可于本旗中另选子弟替代。推选去留之权,皆在八旗之手。
太宗忤父政,箝以强权,人不敢言。然太祖传此训典时,口语既毕,又书其词与诸王,八固山皆受,故太宗修《武皇帝实录》时,未能摒弃。康熙、乾隆年间修《太祖圣训》、《高皇帝实录》,有所润饰引用。至《东华录》则大删改。
第24页,言太祖曾又定下八家、八分之制,曰:
丙寅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六月二十四日,帝训诸王曰:‘昔我祖六人及东郭、王佳、哈达、夜黑、兀喇、辉发、蒙古,俱贪财货,尚私曲’不尚公直。昆弟中自相争夺杀害,乃至于败亡。不待我言,汝等岂无耳目,亦尝见闻之矣。吾以彼为前鉴,预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公用,毋得分外私取。若聘民间美女及用良马,须破格偿之。 引自 八旗制度考实 以己所吞并各部为鉴,定八家均分之制。所命于后人者,乃八家分权。深戒一家集权。孟老云,以后事观,此实为不可久持之幻想。此可见八家、八分、八固山实为不同之制耳。八家为所并诸部同分财货。八分为八和硕贝勒共同议政。八固山则为八旗共治。
第25页,论太宗之立非嗣父命。而缘自太宗在八贝勒中,战绩功勋为他人所不及,又有代善拥戴之故。
第26页,曰清开国铁帽子王八人,其中太祖子三人,太宗子二人,太祖胞侄一人,代善之后二人。代善之后以非皇子始封,故以郡王世袭,一为克勤郡王岳托,二为顺承郡王勒克德诨。世或讹铁帽子王中有英王,实不然。英王诛死,仅复宗籍,久之乃袭一郡国公。
铁帽王必凑成八数,与八固山、八和硕贝勒、八家八分等旧号一般为定说。太宗子庄王即为凑数而来。原定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诨。后睿王遭削爵,世宗以怡亲王代之入世袭罔替。睿王复爵后,即为九铁帽矣。
至27页,考四小王无果。
回应 2017-12-07 21:24
-
纳兰青菀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近日浅学之士,承革命时期之态度,对清或作仇敌之词。既认为仇敌,即无代为修史之任务。若已认为应代修史,即认为现代所继承之前代,尊重现代,必不厌薄于所继承之代,而后觉承统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员人材,皆有可观。明初代元,以胡俗为厌,天下既定,即表彰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孙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评量政治之得失,以为法戒,乃所以为史学。故史学上之清史,自当占中国累朝史中较盛之一朝,不应故为贬抑,自失...2017-12-05 17:39
-
纳兰青菀 (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14-15页略析: 书曰:“八旗者,太祖所定之国体也。”但细读这“国体”应当不是今日的“国体”之含义。譬如作者对牛录的解释:最初十人为一牛录。后来三百人为一牛录。《武皇帝实录》曰:“太祖将所聚之众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管属,前此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若依“国体”之说,牛录人数当包括妇孺。但若包括老弱妇孺,岂会只有这么点人?再看,牛录多为行军出猎,应该只能是男子。至于“依族寨而行...2017-12-05 17:34
第14-15页略析:
书曰:“八旗者,太祖所定之国体也。”但细读这“国体”应当不是今日的“国体”之含义。譬如作者对牛录的解释:最初十人为一牛录。后来三百人为一牛录。《武皇帝实录》曰:“太祖将所聚之众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管属,前此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若依“国体”之说,牛录人数当包括妇孺。但若包括老弱妇孺,岂会只有这么点人?再看,牛录多为行军出猎,应该只能是男子。至于“依族寨而行”,必有老弱妇孺,应是以男子为单位计算的‘依族寨而行。’
第15页概要:
太祖初起兵时,牛录编制为十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统之。至辛丑年,设黄白红蓝四旗,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甲寅年,始定八旗之制,在初设四旗外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并增官制为:五牛录设甲喇额真一,五甲喇额真设固山额真一,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各一,以辖满洲、蒙古、汉军之众。
时至甲寅年,满洲蒙古牛录共三百有八,其中蒙古牛录七十六,此外还有汉军牛录十六。
第16页-20页总结:
一、八旗制度至太宗期间有所嬗变,虽编制仍在,原统御百姓之实权已为君主收揽。至世祖朝,八旗子弟亦不愿沿袭祖制,乐于君权独揽。
二、八和硕贝勒实为虚数。有明文授此权者为四大贝勒: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为八和硕贝勒之前四名。后四名和硕贝勒因时因事而有不同。并且,位于‘八和硕贝勒’中之人未必统有一旗。有时亦有‘十和硕贝勒’或‘十二和硕贝勒’之数。
此‘贝勒’之意,盖为旗主。且清初爵名中并无‘和硕贝勒’之制。此称呼在爵制之外,应为随意称呼之赏名,指其地位尊崇耳。依爵制,所谓‘和硕贝勒’实与和硕亲王大同。
三、清皇子封王无国。皇子受封,常仅封公。若有功勋恩宠,亦可晋升,以示功过赏罚之权。清封爵十四等,‘贝勒’定名为‘多罗贝勒’,只属第五等。待遇远较明宗室为薄。
第16-20页补充:
一、书曰:“八旗各有旗主,各置官署,各有人民,为并立各不相下之体制。”旗主官署之类即如此上诸‘额真’等至。人民即在编牛录人众家属。
二、书曰:“终清之室,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语焉不详。八分与八旗有何异同?其实毫无干系。‘八分‘’是清宗室待遇之最优等。始自天命年间,因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一分为八,是为八分。 此恩礼至天聪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宗室爵位十四等,自贝子以上六等皆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入八分者,得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清史稿》镇国公条有云: 吉服冠,入八分公顶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可见于仪仗冠服上,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亦有区别。
小误纠正:
书曰:“清皇子封王,除开国八王外,例不世袭。终清一世,唯怡贤亲王破例。”实则不然。恭忠亲王奕䜣,醇贤亲王奕譞,都被赐有世袭罔替之权。且尚有亲王子孙于降袭中赐为世袭罔替如庆僖亲王永璘,至光绪年间降袭至奕劻时,又被封为庆亲王且赐予世袭罔替。
回应 2017-12-05 17:34 -
纳兰青菀 (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23页始,言太祖生前曾定下八固山共治国政之国体。是谓本书中所谓‘国体’之义。内容见于《武皇帝实录》及《满洲老档》,云: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又更择有德者定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2017-12-07 21:24
第23页始,言太祖生前曾定下八固山共治国政之国体。是谓本书中所谓‘国体’之义。内容见于《武皇帝实录》及《满洲老档》,云: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又更择有德者定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难任彼意也。至于八王理国政时,或一王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者,七王当会其意而发明之。如己无能又不能賛他人之能,但默默无言,当选子弟中贤者易之。更置时如有难色,亦不可任彼意也。八王或有故而他适,当告知于众,不可私往。若面君时,当聚众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谗佞,不可一二人至君前。 引自 八旗制度考实 是为八旗共治,无君无领袖。八固山有不贤者亦可于本旗中另选子弟替代。推选去留之权,皆在八旗之手。
太宗忤父政,箝以强权,人不敢言。然太祖传此训典时,口语既毕,又书其词与诸王,八固山皆受,故太宗修《武皇帝实录》时,未能摒弃。康熙、乾隆年间修《太祖圣训》、《高皇帝实录》,有所润饰引用。至《东华录》则大删改。
第24页,言太祖曾又定下八家、八分之制,曰:
丙寅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六月二十四日,帝训诸王曰:‘昔我祖六人及东郭、王佳、哈达、夜黑、兀喇、辉发、蒙古,俱贪财货,尚私曲’不尚公直。昆弟中自相争夺杀害,乃至于败亡。不待我言,汝等岂无耳目,亦尝见闻之矣。吾以彼为前鉴,预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公用,毋得分外私取。若聘民间美女及用良马,须破格偿之。 引自 八旗制度考实 以己所吞并各部为鉴,定八家均分之制。所命于后人者,乃八家分权。深戒一家集权。孟老云,以后事观,此实为不可久持之幻想。此可见八家、八分、八固山实为不同之制耳。八家为所并诸部同分财货。八分为八和硕贝勒共同议政。八固山则为八旗共治。
第25页,论太宗之立非嗣父命。而缘自太宗在八贝勒中,战绩功勋为他人所不及,又有代善拥戴之故。
第26页,曰清开国铁帽子王八人,其中太祖子三人,太宗子二人,太祖胞侄一人,代善之后二人。代善之后以非皇子始封,故以郡王世袭,一为克勤郡王岳托,二为顺承郡王勒克德诨。世或讹铁帽子王中有英王,实不然。英王诛死,仅复宗籍,久之乃袭一郡国公。
铁帽王必凑成八数,与八固山、八和硕贝勒、八家八分等旧号一般为定说。太宗子庄王即为凑数而来。原定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诨。后睿王遭削爵,世宗以怡亲王代之入世袭罔替。睿王复爵后,即为九铁帽矣。
至27页,考四小王无果。
回应 2017-12-07 21:24
-
纳兰青菀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至此处方知,《四库全书》原以《永乐大典》为底本,将百年来新撰之书汇编集写而成。据闻乾隆年间毁书无数,不知可有载入《四库》之内,孟老竟无提及。只言文字狱诛戮累累等。但观原文,还道是为文字狱死者数万计,又四处寻找孟老论文字狱专文。未料仍还是,有清一代文字狱总数仅为一百来起,确属定数,死者亦不出三千。然而研究文字狱者,皆将之以极度严酷、残忍、暴虐以形容。其实得罪者寥寥,多亦不过处斩戍边罢了。 孟老曰... (13回应)2018-01-30 19:56
读至此处方知,《四库全书》原以《永乐大典》为底本,将百年来新撰之书汇编集写而成。据闻乾隆年间毁书无数,不知可有载入《四库》之内,孟老竟无提及。只言文字狱诛戮累累等。但观原文,还道是为文字狱死者数万计,又四处寻找孟老论文字狱专文。未料仍还是,有清一代文字狱总数仅为一百来起,确属定数,死者亦不出三千。然而研究文字狱者,皆将之以极度严酷、残忍、暴虐以形容。其实得罪者寥寥,多亦不过处斩戍边罢了。
孟老曰,因文字狱故,使文人“聪明才智出于一途,其弊至于不敢论古,不敢论人,不敢论前人之气节,不敢涉前朝亡国时之正义,此止养成莫谈国事之风气,不知廉耻之士夫,为亡国种其远因者也。”初看觉着有理,细思又不全然。宋明二代言论自由,可无廉耻之士夫亦多矣。彼时尽可谈论国事,亦未见挽大厦于将倾。至于中国之传统政治,千年来皆无创新。黄宗羲虽有抨击君权之论,可一来认同其理者甚寡(以至抨击君权之论竟不在乾隆时所毁书目里);二来文人空议,手无实权,又能有何用处?至于心非巷议,窃窃私语,官府也不能耐他何。否则岂会有各类反清组织白莲教之类存在呢?
至于文末,孟老曰:“自三代以来,帝王之尊荣安富,享国久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而乃盈满骄侈,斩刈士夫,造就奴虏,至亡国无死节之臣,呜呼!”不由想到《韩非子》言,君贵无为者。乾隆之失,实属英明太过,又得国太顺,我慢贡高尔。若为平庸之主,兢兢守成,断不至如此。是以明主庸愚是其失也,百官各展其才是其得也。福兮祸兮相伏倚,实乃至理名言。
13回应 2018-01-30 19:56 -
纳兰青菀 (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23页始,言太祖生前曾定下八固山共治国政之国体。是谓本书中所谓‘国体’之义。内容见于《武皇帝实录》及《满洲老档》,云: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又更择有德者定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2017-12-07 21:24
第23页始,言太祖生前曾定下八固山共治国政之国体。是谓本书中所谓‘国体’之义。内容见于《武皇帝实录》及《满洲老档》,云: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又更择有德者定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难任彼意也。至于八王理国政时,或一王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者,七王当会其意而发明之。如己无能又不能賛他人之能,但默默无言,当选子弟中贤者易之。更置时如有难色,亦不可任彼意也。八王或有故而他适,当告知于众,不可私往。若面君时,当聚众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谗佞,不可一二人至君前。 引自 八旗制度考实 是为八旗共治,无君无领袖。八固山有不贤者亦可于本旗中另选子弟替代。推选去留之权,皆在八旗之手。
太宗忤父政,箝以强权,人不敢言。然太祖传此训典时,口语既毕,又书其词与诸王,八固山皆受,故太宗修《武皇帝实录》时,未能摒弃。康熙、乾隆年间修《太祖圣训》、《高皇帝实录》,有所润饰引用。至《东华录》则大删改。
第24页,言太祖曾又定下八家、八分之制,曰:
丙寅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六月二十四日,帝训诸王曰:‘昔我祖六人及东郭、王佳、哈达、夜黑、兀喇、辉发、蒙古,俱贪财货,尚私曲’不尚公直。昆弟中自相争夺杀害,乃至于败亡。不待我言,汝等岂无耳目,亦尝见闻之矣。吾以彼为前鉴,预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公用,毋得分外私取。若聘民间美女及用良马,须破格偿之。 引自 八旗制度考实 以己所吞并各部为鉴,定八家均分之制。所命于后人者,乃八家分权。深戒一家集权。孟老云,以后事观,此实为不可久持之幻想。此可见八家、八分、八固山实为不同之制耳。八家为所并诸部同分财货。八分为八和硕贝勒共同议政。八固山则为八旗共治。
第25页,论太宗之立非嗣父命。而缘自太宗在八贝勒中,战绩功勋为他人所不及,又有代善拥戴之故。
第26页,曰清开国铁帽子王八人,其中太祖子三人,太宗子二人,太祖胞侄一人,代善之后二人。代善之后以非皇子始封,故以郡王世袭,一为克勤郡王岳托,二为顺承郡王勒克德诨。世或讹铁帽子王中有英王,实不然。英王诛死,仅复宗籍,久之乃袭一郡国公。
铁帽王必凑成八数,与八固山、八和硕贝勒、八家八分等旧号一般为定说。太宗子庄王即为凑数而来。原定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诨。后睿王遭削爵,世宗以怡亲王代之入世袭罔替。睿王复爵后,即为九铁帽矣。
至27页,考四小王无果。
回应 2017-12-07 21:24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岳麓书社版 2010-1 / 17人读过 / 有售
- 中华书局版 2010-1-1 / 177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005-7 / 45人读过
- 中华书局版 2007-9 / 13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历史入门书(三十六种) (三学斋主人)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 现代学林点将录(上)_胡文辉2007-2010 (glassheart)
- 我的民国学术Ⅰ (羊的门)
- 37°暖书单(一)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清史讲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纳兰青菀 2018-10-16
清史奠基之作。很多观点老套了,简直是老版教科书,由此也可见其著作对教育界的影响力。但总的来说很好的,史料丰富翔实,虽然史论不多,从平淡的史实叙述中已能看出其思想观点的脉络。有史家微言大义之遗风。冷静客观,学术性强。
0 有用 嘻嘻的鸢尾花 2011-10-08
木有台湾。。。
0 有用 可以了吗 2015-07-09
在我看来这本比较一般,尽管对八旗制度及清初史事的考证很见功力,但是讲义编成这样真的好吗...
0 有用 AMBER 2011-08-30
功力实在深厚 最终囫囵吞枣而过
0 有用 子不言 2015-02-19
有意思
0 有用 福贵儿 2019-11-17
第七本,终于看完了,断断续续感觉看了得有好几年😂
0 有用 川一 2019-11-16
草略地翻了一下,作者的史料确实丰厚,其脑内忠孝和改革两种思维模式的交战在行文里也有体现hhh可以一读,但毕竟年代久远,需要参阅后世清史研究资料。
0 有用 道生一 2019-10-21
大纲中的大纲,只挑出几件比较重要的事出来说,读完以后对于清史的了解也没有增加多少。通篇文言文,阅读起来难度不小
0 有用 浪花朵朵 2019-09-14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盛亡兴衰,叠生出诸多变化,其乐无穷。否则如始皇帝,一而二以致万世万万世,“代”代遗传,万事皆休。
0 有用 琯琯♥︎ 2019-09-22
补缺。阅读过程眼压直飙。治清史者诚可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