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
出版年: 2006-6
页数: 428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联文史新论
ISBN: 9787108024565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
出版年: 2006-6
页数: 428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联文史新论
ISBN: 978710802456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这种关切表现为,首先,我试图从理论逻辑上阐明——而不是传统的“讽喻”或暗示或影射——这些问题对于今天中国法律与秩序之建构形成的相关性;其次,在这一努力中,我希望创造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作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的可能,以及更一般地——与我先前努力一致——创造在中国思考我们的、同时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的可能性。前者关注的是法律制度;而后者关注的是法律理论。
作者简介 · · · · · ·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4月出生于安徽。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著作包括:《法治及其本土资源》(1996年)、《阅读秩序》(1999年)、《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2004年)、《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2004年)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复仇在文学中得到如此广泛、持久的表现,其中必定有身后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如果没有稳定的人性基础,仅仅是社会的原因,复仇就不会在诸多不同社会中持续出现,乃至各国统治者长期的严刑峻法也难以彻底禁止,持久的意识形态宣传也难以改变。事实上,即使今天,司法制度的基础动力就是人们的复仇本能:如果受害者或其亲人没有复仇意识,司法审判就很难启动,整个司法程序——即使由于国家干预而启动——也会完全不同;受害人或其亲人总是比一般人更愿意不计报酬地协助警察调查罪犯,比一般证人更自愿出庭作证,甚至要求法院施以重刑,由此才有了目前各国在这一层面上看大同小异的司法制度。如果说今天的复仇少了,那也不是人们的复仇愿望减少了、弱化了,而是有了司法制度这个替代和制约,人们可以借此更有效地复仇。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页 -
首先是关于婚姻的社会制度性质。当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强调个人自由;在性与婚姻上,表现为强调婚姻和恋爱的自由,强调性爱的自然属性,强调所谓的自然法则。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追求,这些努力和宣传在今天显然是不错的,也是必要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悲剧因素之一:自然与社会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三联文史新论(共71册),
这套丛书还有
《抑郁与超越》《梦觉之间》《大学之理念》《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历史本体论·已卯五说》
等
。
喜欢读"法律与文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法律与文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苏力,一个有趣的学者,喜欢。但研究的严谨性和可行性有待商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法律与文学》是苏力在法学研究上又一大胆的尝试,并希望延续先前“中体西用”,或叫作西方理论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的进路。 法律与文学这一领域在中国并不是一门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领域,而在美国,该领域并非新鲜,甚至已经成为了美国各主要法学院的必修课[1]。在美国...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8.6分 26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幸运我读过 (jiaon)
- 存在之思 (雾中悟)
- 开卷有益——开卷八分钟@2009 (苏杉)
- 法理学、法律史及比较法 (Lightsag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法律与文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quitequiet 2008-03-02 14:05:32
这位也是大家啊~我试着抛开专业,设想如果只为着“三联出品,必属精品”而开卷有益的话,能不能看得下去。想不出,里面太多专业知识了,不能说不联系实际,只是这个“实际”主要还是学术上的实际。比如做学问的窠臼和蹊径,道理不见得对,但方法很有价值。作者对波斯纳很是执迷啊,看起来要咬牙读一读啦。内容待整理,个人感觉,元曲的法史意义一般化,作者不过选了这样又传统又生活的材料讨论些法律问题罢了,关键是从精读经典中... 这位也是大家啊~我试着抛开专业,设想如果只为着“三联出品,必属精品”而开卷有益的话,能不能看得下去。想不出,里面太多专业知识了,不能说不联系实际,只是这个“实际”主要还是学术上的实际。比如做学问的窠臼和蹊径,道理不见得对,但方法很有价值。作者对波斯纳很是执迷啊,看起来要咬牙读一读啦。内容待整理,个人感觉,元曲的法史意义一般化,作者不过选了这样又传统又生活的材料讨论些法律问题罢了,关键是从精读经典中树立不囿于权威流于形式,全面深入的研究态度 (展开)
0 有用 小欢欢 2006-07-31 10:24:55
鄉土資源對法學的努力http://book.ifeng.com/psl/kjbfz/200909/0907_3554_1337962.shtml
1 有用 Pluto&Piaget 2020-09-01 11:16:11
有意思:窦娥证据法,刑讯并非有罪推定;门当户对减小低龄择偶信息成本;复仇是全社会义务,直到它不是了;无讼是司法科学所限的分流最优解;清官合法越法;最小责任单元本非天选;道德话语是宪法;鬼魂视角即是重实质正义的体征(长眼与蒙眼;哈姆雷特确定性与行动效率);史学盲扑意义之网;中国实用进路能消解安提戈涅(做事前后原则变更)。但过分的宽容难逃相对主义之虞,如梁祝一篇,制度的无解比制度的荒谬更悲剧,理性的历... 有意思:窦娥证据法,刑讯并非有罪推定;门当户对减小低龄择偶信息成本;复仇是全社会义务,直到它不是了;无讼是司法科学所限的分流最优解;清官合法越法;最小责任单元本非天选;道德话语是宪法;鬼魂视角即是重实质正义的体征(长眼与蒙眼;哈姆雷特确定性与行动效率);史学盲扑意义之网;中国实用进路能消解安提戈涅(做事前后原则变更)。但过分的宽容难逃相对主义之虞,如梁祝一篇,制度的无解比制度的荒谬更悲剧,理性的历时性局限;可这悲剧并不激励,只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悲观,无一丝阳气。技术决定、制度竞争论从而具备达尔文色彩。当他试图摒弃价值终点(对应福山)时,是否意识到可能正是那永恒的“无语境正义”,引领技术上升?李海鹏说:我常想人性是被体系磨灭,还是本就没有;去过沙兰镇之后我明白了,有些人就是没有人性。苏力怎么说? (展开)
0 有用 宛在水中央 2008-12-14 08:07:06
颠覆啊颠覆,苏力老是在颠覆。
0 有用 玛嘉烈 2015-06-08 20:05:02
“人的生物本能——无论爱和恨——本身都不足以建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