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非要做解人,只想做一個催眠師,讓善夢者講出他們夢的源頭,讓愛夢者可以得知,甚至從中學習一些夢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還有小小隱秘野心,就是讓大家來一起反思這些作家長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們製造或繼承的寶藏如何。
受访者包括:蔡炎培、小思、西西、古苍梧、也斯、北岛、黄灿然、饮江、颜纯钩、陶然、淮远等十多个香港作家。并附有这些作家的作品选和廖伟棠的点评。
作者简介 · · · · · ·
廖伟棠,男,1975年出生于广东新兴,后移居香港。香港作家,现代派诗人、摄影师,自由撰稿人。曾任书店店长及杂志编辑,1991年开始诗歌写作,其后涉猎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范畴。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诗组及散文组冠军,香港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诗组及小说组季军;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诗组首奖,联合报文学奖诗组大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现旅居北京。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P11: 從此他學會了豁達,雖說仍然想茲念茲,念茲在茲,他也就一以貫之此道。“我一直這樣走的,我是一個跟著命運走的人,別人會計畫什麼,我不會,即使如今這個年紀也如是,我一直感謝上天給我能夠走到今天的機會。”愛情、寫作、還有賭博,成為他生命中最自豪的事情,我想起的,是他的那句妙語:“寫詩如花錢,花完便算。” P15: “愛情很簡單的,除了美麗沒有其他”——這是他最後贈我的金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生杜牧說前事 -
另一我不喜歡的就是你得出一個道德教訓就把它套用到物,竹就是君子、蓮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之類,只不過做了一個很聰明的比喻而已,那就是詩嗎?賦比興中,賦和興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比‘吧,大家對詩的要求就是偏向光是期待一個很妙的比喻就夠了。就跟看跳舞一樣,很多人期待那些高難度動作,但跳舞並不是雜技啊。詠物詩若淪於此,就與猜謎無異了。我想的是在現代社會,物與我們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說抽象裏的物與人的關係如何?這也是我思考的,心與物來往的方式也是有許多種的。我們寫詩也一樣,有時是外物觸動了你,有時卻是你心生一念、外物來修正你。這種來往本身就很有趣,是我更想嘗試去寫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浮城述夢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浮城述夢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意外带来收获满满的一本书

香港文人自有一种别样风流
> 更多书评 5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廖伟棠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前言:筆尖上的香港 廖偉棠 南方有嘉木,強者多不識,因其不識所以不害,嘉木秀於林,幸亦不被摧。這是香港文學的福之所倚。 原來想把這本香港作家訪談錄命名為《筆尖上的香港》,那樣與其說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聯想,還不如說是反思。飲食男女,茲體事大,無可厚非,然而在本城本國,這卻漸漸成為了人民唯一關心的享受,是亦可憐。筆尖上創造的,惟黑白文字而已,本無五色五音之炫,如若讀者有心,卻能聽弦外之音睹情外之色... (5回应)2012-11-05 12:22 2人喜欢
前言:筆尖上的香港 廖偉棠 南方有嘉木,強者多不識,因其不識所以不害,嘉木秀於林,幸亦不被摧。這是香港文學的福之所倚。 原來想把這本香港作家訪談錄命名為《筆尖上的香港》,那樣與其說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聯想,還不如說是反思。飲食男女,茲體事大,無可厚非,然而在本城本國,這卻漸漸成為了人民唯一關心的享受,是亦可憐。筆尖上創造的,惟黑白文字而已,本無五色五音之炫,如若讀者有心,卻能聽弦外之音睹情外之色,箇中極樂不足為外人道,若強道之,最好是作者自圓其說,於是就有了作家訪談這回事。 至於香港文學,對於某些大陸和台灣讀者以及推崇「正統」的本港讀者,從文化沙漠之貶到正朔脈傳之褒,都是想像多於體察。其實香港和香港文學就在這裡,無所謂製造無所謂正名無所謂獨立,自然生長,乃是文學的最佳狀態,許多意外許多神奇,亦由此而來。而筆尖所承,四兩撥千斤,未必只是一點。這樣一個繁花盛開的香港,亦並不離群索居,筆尖沾的不是貴族的淚水,而是平民的汗水,嘗之咸澀如鹽,鹽加於這平淡的人間煙火,味蕾就被重重打開了。 寫作魚飲水,冷暖或自知。本書非要做解人,只想做一個催眠師,讓善夢者講出他們夢的源頭,讓愛夢者可以得知,甚至從中學習一些夢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還有小小隱秘野心,就是讓大家來一起反思這些作家長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們製造或繼承的寶藏如何,此亦我的執念吧。所以最終定名《浮城述夢人》。 這系列訪談錄,除了北島一篇和附錄黃燦然談翻譯一篇,餘皆催生自《明報周刊》主編三三女士,採寫、連載於2011年至2012年其文化版,在此深深感謝她和雜誌的卓見,給予香港作家如此尊重和重視。更感謝受訪作家大力支持,接受訪談、提供作品。本書內作家肖像照片多為本人所攝,另獲陶然先生和鍾玲女士提供珍貴照片,在此再謝。
5回应 2012-11-05 12:22 -
也斯 另一我不喜歡的就是你得出一個道德教訓就把它套用到物,竹就是君子、蓮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之類,只不過做了一個很聰明的比喻而已,那就是詩嗎?賦比興中,賦和興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比‘吧,大家對詩的要求就是偏向光是期待一個很妙的比喻就夠了。就跟看跳舞一樣,很多人期待那些高難度動作,但跳舞並不是雜技啊。詠物詩若淪於此,就與猜謎無異了。我想的是在現代社會,物與我們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說抽...
2018-09-01 21:22 1人喜欢
也斯
另一我不喜歡的就是你得出一個道德教訓就把它套用到物,竹就是君子、蓮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之類,只不過做了一個很聰明的比喻而已,那就是詩嗎?賦比興中,賦和興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比‘吧,大家對詩的要求就是偏向光是期待一個很妙的比喻就夠了。就跟看跳舞一樣,很多人期待那些高難度動作,但跳舞並不是雜技啊。詠物詩若淪於此,就與猜謎無異了。我想的是在現代社會,物與我們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說抽象裏的物與人的關係如何?這也是我思考的,心與物來往的方式也是有許多種的。我們寫詩也一樣,有時是外物觸動了你,有時卻是你心生一念、外物來修正你。這種來往本身就很有趣,是我更想嘗試去寫的。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小說見匠心,詩歌則更見性情。”
寫詩更快樂,寫詩的快樂是自己的快樂,是私己的。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北島
如果中國是一幅畫,那麼香港就是這幅畫的留白,而我就是這留白處無意灑落的一滴墨。 引自 《浮城述梦人》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呂大樂《四代香港人》
阿根廷詩人胡安·赫爾曼說過,他有兩個承諾,一個是對詩歌的承諾,一個是對社會的承諾。香港恰好讓我把這兩個承諾結合在一起。 引自 《浮城述梦人》 胡燕青
⋯⋯他們是在香港大學游泳隊結識的⋯⋯燕青在港大讀中文及比較文學系,那是名師林立的年代。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唯一不同的是現在港大的中文系不是個名師林立的中文系:)
大學時除了余光中,還喜歡托爾斯泰和托斯妥也夫斯基,以及博爾赫斯,他們的角度很宏大,令我非常著迷。但我漸漸發覺那只是我嚮往的,我的根卻在《紅樓夢》和周邦彥那裏。 引自 《浮城述梦人》 飲江
我的心掛在樹上(逗留在到來的離別之中)你摘就是(艾呂雅)。 有一樣可能是自己比較乖巧的,就是覺得人得罪神是沒所謂的,人同神爭論是沒什麼的,我只不過這樣想:得罪他人,他人怪罪於你,是應該的,而且是會的。但你得罪上帝,上帝怪罪於你,是應該的,但上帝不一定會。所以多少有些放肆。「上帝說,你對人有足夠尊重,就可以跟我說笑,就可以跟我爭辯。」當我這樣說,我只是返回我的街童歲月,有韻無韻的塗鴉。上帝愛世人,甚至愛世人的塗鴉,當他們是孩子,當他們願意是孩子的時候。 引自 《浮城述梦人》 淮遠
我寫東西好少做兩樣事情:抒情和描寫。我慣了敘事(145)。 現在日記在淮遠的旅遊裏沒那麼緊要了——因為他六年千結了婚,有人同遊(145)。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哭
回应 2018-09-01 21:22 -
自转的鱼 (的豆瓣长草了)
P11: 從此他學會了豁達,雖說仍然想茲念茲,念茲在茲,他也就一以貫之此道。“我一直這樣走的,我是一個跟著命運走的人,別人會計畫什麼,我不會,即使如今這個年紀也如是,我一直感謝上天給我能夠走到今天的機會。”愛情、寫作、還有賭博,成為他生命中最自豪的事情,我想起的,是他的那句妙語:“寫詩如花錢,花完便算。” P15: “愛情很簡單的,除了美麗沒有其他”——這是他最後贈我的金句。2014-02-15 06:57 1人喜欢
-
廖伟棠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前言:筆尖上的香港 廖偉棠 南方有嘉木,強者多不識,因其不識所以不害,嘉木秀於林,幸亦不被摧。這是香港文學的福之所倚。 原來想把這本香港作家訪談錄命名為《筆尖上的香港》,那樣與其說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聯想,還不如說是反思。飲食男女,茲體事大,無可厚非,然而在本城本國,這卻漸漸成為了人民唯一關心的享受,是亦可憐。筆尖上創造的,惟黑白文字而已,本無五色五音之炫,如若讀者有心,卻能聽弦外之音睹情外之色... (5回应)2012-11-05 12:22 2人喜欢
前言:筆尖上的香港 廖偉棠 南方有嘉木,強者多不識,因其不識所以不害,嘉木秀於林,幸亦不被摧。這是香港文學的福之所倚。 原來想把這本香港作家訪談錄命名為《筆尖上的香港》,那樣與其說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聯想,還不如說是反思。飲食男女,茲體事大,無可厚非,然而在本城本國,這卻漸漸成為了人民唯一關心的享受,是亦可憐。筆尖上創造的,惟黑白文字而已,本無五色五音之炫,如若讀者有心,卻能聽弦外之音睹情外之色,箇中極樂不足為外人道,若強道之,最好是作者自圓其說,於是就有了作家訪談這回事。 至於香港文學,對於某些大陸和台灣讀者以及推崇「正統」的本港讀者,從文化沙漠之貶到正朔脈傳之褒,都是想像多於體察。其實香港和香港文學就在這裡,無所謂製造無所謂正名無所謂獨立,自然生長,乃是文學的最佳狀態,許多意外許多神奇,亦由此而來。而筆尖所承,四兩撥千斤,未必只是一點。這樣一個繁花盛開的香港,亦並不離群索居,筆尖沾的不是貴族的淚水,而是平民的汗水,嘗之咸澀如鹽,鹽加於這平淡的人間煙火,味蕾就被重重打開了。 寫作魚飲水,冷暖或自知。本書非要做解人,只想做一個催眠師,讓善夢者講出他們夢的源頭,讓愛夢者可以得知,甚至從中學習一些夢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還有小小隱秘野心,就是讓大家來一起反思這些作家長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們製造或繼承的寶藏如何,此亦我的執念吧。所以最終定名《浮城述夢人》。 這系列訪談錄,除了北島一篇和附錄黃燦然談翻譯一篇,餘皆催生自《明報周刊》主編三三女士,採寫、連載於2011年至2012年其文化版,在此深深感謝她和雜誌的卓見,給予香港作家如此尊重和重視。更感謝受訪作家大力支持,接受訪談、提供作品。本書內作家肖像照片多為本人所攝,另獲陶然先生和鍾玲女士提供珍貴照片,在此再謝。
5回应 2012-11-05 12:22 -
也斯 另一我不喜歡的就是你得出一個道德教訓就把它套用到物,竹就是君子、蓮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之類,只不過做了一個很聰明的比喻而已,那就是詩嗎?賦比興中,賦和興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比‘吧,大家對詩的要求就是偏向光是期待一個很妙的比喻就夠了。就跟看跳舞一樣,很多人期待那些高難度動作,但跳舞並不是雜技啊。詠物詩若淪於此,就與猜謎無異了。我想的是在現代社會,物與我們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說抽...
2018-09-01 21:22 1人喜欢
也斯
另一我不喜歡的就是你得出一個道德教訓就把它套用到物,竹就是君子、蓮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之類,只不過做了一個很聰明的比喻而已,那就是詩嗎?賦比興中,賦和興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比‘吧,大家對詩的要求就是偏向光是期待一個很妙的比喻就夠了。就跟看跳舞一樣,很多人期待那些高難度動作,但跳舞並不是雜技啊。詠物詩若淪於此,就與猜謎無異了。我想的是在現代社會,物與我們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說抽象裏的物與人的關係如何?這也是我思考的,心與物來往的方式也是有許多種的。我們寫詩也一樣,有時是外物觸動了你,有時卻是你心生一念、外物來修正你。這種來往本身就很有趣,是我更想嘗試去寫的。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小說見匠心,詩歌則更見性情。”
寫詩更快樂,寫詩的快樂是自己的快樂,是私己的。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北島
如果中國是一幅畫,那麼香港就是這幅畫的留白,而我就是這留白處無意灑落的一滴墨。 引自 《浮城述梦人》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呂大樂《四代香港人》
阿根廷詩人胡安·赫爾曼說過,他有兩個承諾,一個是對詩歌的承諾,一個是對社會的承諾。香港恰好讓我把這兩個承諾結合在一起。 引自 《浮城述梦人》 胡燕青
⋯⋯他們是在香港大學游泳隊結識的⋯⋯燕青在港大讀中文及比較文學系,那是名師林立的年代。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唯一不同的是現在港大的中文系不是個名師林立的中文系:)
大學時除了余光中,還喜歡托爾斯泰和托斯妥也夫斯基,以及博爾赫斯,他們的角度很宏大,令我非常著迷。但我漸漸發覺那只是我嚮往的,我的根卻在《紅樓夢》和周邦彥那裏。 引自 《浮城述梦人》 飲江
我的心掛在樹上(逗留在到來的離別之中)你摘就是(艾呂雅)。 有一樣可能是自己比較乖巧的,就是覺得人得罪神是沒所謂的,人同神爭論是沒什麼的,我只不過這樣想:得罪他人,他人怪罪於你,是應該的,而且是會的。但你得罪上帝,上帝怪罪於你,是應該的,但上帝不一定會。所以多少有些放肆。「上帝說,你對人有足夠尊重,就可以跟我說笑,就可以跟我爭辯。」當我這樣說,我只是返回我的街童歲月,有韻無韻的塗鴉。上帝愛世人,甚至愛世人的塗鴉,當他們是孩子,當他們願意是孩子的時候。 引自 《浮城述梦人》 淮遠
我寫東西好少做兩樣事情:抒情和描寫。我慣了敘事(145)。 現在日記在淮遠的旅遊裏沒那麼緊要了——因為他六年千結了婚,有人同遊(145)。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哭
回应 2018-09-01 21:22 -
自转的鱼 (的豆瓣长草了)
P11: 從此他學會了豁達,雖說仍然想茲念茲,念茲在茲,他也就一以貫之此道。“我一直這樣走的,我是一個跟著命運走的人,別人會計畫什麼,我不會,即使如今這個年紀也如是,我一直感謝上天給我能夠走到今天的機會。”愛情、寫作、還有賭博,成為他生命中最自豪的事情,我想起的,是他的那句妙語:“寫詩如花錢,花完便算。” P15: “愛情很簡單的,除了美麗沒有其他”——這是他最後贈我的金句。2014-02-15 06:57 1人喜欢
-
也斯 另一我不喜歡的就是你得出一個道德教訓就把它套用到物,竹就是君子、蓮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之類,只不過做了一個很聰明的比喻而已,那就是詩嗎?賦比興中,賦和興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比‘吧,大家對詩的要求就是偏向光是期待一個很妙的比喻就夠了。就跟看跳舞一樣,很多人期待那些高難度動作,但跳舞並不是雜技啊。詠物詩若淪於此,就與猜謎無異了。我想的是在現代社會,物與我們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說抽...
2018-09-01 21:22 1人喜欢
也斯
另一我不喜歡的就是你得出一個道德教訓就把它套用到物,竹就是君子、蓮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之類,只不過做了一個很聰明的比喻而已,那就是詩嗎?賦比興中,賦和興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比‘吧,大家對詩的要求就是偏向光是期待一個很妙的比喻就夠了。就跟看跳舞一樣,很多人期待那些高難度動作,但跳舞並不是雜技啊。詠物詩若淪於此,就與猜謎無異了。我想的是在現代社會,物與我們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了,比如說抽象裏的物與人的關係如何?這也是我思考的,心與物來往的方式也是有許多種的。我們寫詩也一樣,有時是外物觸動了你,有時卻是你心生一念、外物來修正你。這種來往本身就很有趣,是我更想嘗試去寫的。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小說見匠心,詩歌則更見性情。”
寫詩更快樂,寫詩的快樂是自己的快樂,是私己的。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北島
如果中國是一幅畫,那麼香港就是這幅畫的留白,而我就是這留白處無意灑落的一滴墨。 引自 《浮城述梦人》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呂大樂《四代香港人》
阿根廷詩人胡安·赫爾曼說過,他有兩個承諾,一個是對詩歌的承諾,一個是對社會的承諾。香港恰好讓我把這兩個承諾結合在一起。 引自 《浮城述梦人》 胡燕青
⋯⋯他們是在香港大學游泳隊結識的⋯⋯燕青在港大讀中文及比較文學系,那是名師林立的年代。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唯一不同的是現在港大的中文系不是個名師林立的中文系:)
大學時除了余光中,還喜歡托爾斯泰和托斯妥也夫斯基,以及博爾赫斯,他們的角度很宏大,令我非常著迷。但我漸漸發覺那只是我嚮往的,我的根卻在《紅樓夢》和周邦彥那裏。 引自 《浮城述梦人》 飲江
我的心掛在樹上(逗留在到來的離別之中)你摘就是(艾呂雅)。 有一樣可能是自己比較乖巧的,就是覺得人得罪神是沒所謂的,人同神爭論是沒什麼的,我只不過這樣想:得罪他人,他人怪罪於你,是應該的,而且是會的。但你得罪上帝,上帝怪罪於你,是應該的,但上帝不一定會。所以多少有些放肆。「上帝說,你對人有足夠尊重,就可以跟我說笑,就可以跟我爭辯。」當我這樣說,我只是返回我的街童歲月,有韻無韻的塗鴉。上帝愛世人,甚至愛世人的塗鴉,當他們是孩子,當他們願意是孩子的時候。 引自 《浮城述梦人》 淮遠
我寫東西好少做兩樣事情:抒情和描寫。我慣了敘事(145)。 現在日記在淮遠的旅遊裏沒那麼緊要了——因為他六年千結了婚,有人同遊(145)。 引自 《浮城述梦人》 哭
回应 2018-09-01 21:22 -
自转的鱼 (的豆瓣长草了)
P11: 從此他學會了豁達,雖說仍然想茲念茲,念茲在茲,他也就一以貫之此道。“我一直這樣走的,我是一個跟著命運走的人,別人會計畫什麼,我不會,即使如今這個年紀也如是,我一直感謝上天給我能夠走到今天的機會。”愛情、寫作、還有賭博,成為他生命中最自豪的事情,我想起的,是他的那句妙語:“寫詩如花錢,花完便算。” P15: “愛情很簡單的,除了美麗沒有其他”——這是他最後贈我的金句。2014-02-15 06:57 1人喜欢
-
廖伟棠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前言:筆尖上的香港 廖偉棠 南方有嘉木,強者多不識,因其不識所以不害,嘉木秀於林,幸亦不被摧。這是香港文學的福之所倚。 原來想把這本香港作家訪談錄命名為《筆尖上的香港》,那樣與其說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聯想,還不如說是反思。飲食男女,茲體事大,無可厚非,然而在本城本國,這卻漸漸成為了人民唯一關心的享受,是亦可憐。筆尖上創造的,惟黑白文字而已,本無五色五音之炫,如若讀者有心,卻能聽弦外之音睹情外之色... (5回应)2012-11-05 12:22 2人喜欢
前言:筆尖上的香港 廖偉棠 南方有嘉木,強者多不識,因其不識所以不害,嘉木秀於林,幸亦不被摧。這是香港文學的福之所倚。 原來想把這本香港作家訪談錄命名為《筆尖上的香港》,那樣與其說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聯想,還不如說是反思。飲食男女,茲體事大,無可厚非,然而在本城本國,這卻漸漸成為了人民唯一關心的享受,是亦可憐。筆尖上創造的,惟黑白文字而已,本無五色五音之炫,如若讀者有心,卻能聽弦外之音睹情外之色,箇中極樂不足為外人道,若強道之,最好是作者自圓其說,於是就有了作家訪談這回事。 至於香港文學,對於某些大陸和台灣讀者以及推崇「正統」的本港讀者,從文化沙漠之貶到正朔脈傳之褒,都是想像多於體察。其實香港和香港文學就在這裡,無所謂製造無所謂正名無所謂獨立,自然生長,乃是文學的最佳狀態,許多意外許多神奇,亦由此而來。而筆尖所承,四兩撥千斤,未必只是一點。這樣一個繁花盛開的香港,亦並不離群索居,筆尖沾的不是貴族的淚水,而是平民的汗水,嘗之咸澀如鹽,鹽加於這平淡的人間煙火,味蕾就被重重打開了。 寫作魚飲水,冷暖或自知。本書非要做解人,只想做一個催眠師,讓善夢者講出他們夢的源頭,讓愛夢者可以得知,甚至從中學習一些夢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還有小小隱秘野心,就是讓大家來一起反思這些作家長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們製造或繼承的寶藏如何,此亦我的執念吧。所以最終定名《浮城述夢人》。 這系列訪談錄,除了北島一篇和附錄黃燦然談翻譯一篇,餘皆催生自《明報周刊》主編三三女士,採寫、連載於2011年至2012年其文化版,在此深深感謝她和雜誌的卓見,給予香港作家如此尊重和重視。更感謝受訪作家大力支持,接受訪談、提供作品。本書內作家肖像照片多為本人所攝,另獲陶然先生和鍾玲女士提供珍貴照片,在此再謝。
5回应 2012-11-05 12:2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7.9分 16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浮城述夢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恶鸟 2013-07-14
写杂碎的
0 有用 自转的鱼 2014-03-26
廖伟棠的文笔真的不错,有些访谈对象是同辈人,经历多少相似,在他的笔下却能够各自有种种不同的生动和色调。如果愿意按图索骥,能够从书中挑出许多线头,一根根捋下去,可以摸索到香港文坛的更多历史脉络。
0 有用 九千岁 2013-10-20
香港是那个香港,香港也不是那个香港
0 有用 海边露伴 2018-02-21
#二十二岁之前#
0 有用 尤利西斯的日记 2013-04-25
讀書給分評價,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要看這本書對你的影響,會有多大,與其他一切,均無關聯
0 有用 同一刻跌落水 2021-01-26
了解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的一个切入点。
0 有用 海边露伴 2018-02-21
#二十二岁之前#
0 有用 困獸 2017-05-06
语言是浓重的港式文言味儿,总之是失落的文学一代。
0 有用 Scorpio|千寻 2015-02-10
廖的文字像一杯茶。并不是直白的访谈对话,而是廖心中的诗人(文人)形象,颇有惺惺相惜的味道。并不是“香港作家”,而是廖赏识(接触)的诗人。从第一篇到最后一页,年代的断层朦胧可见,浮城中见历史。相比之下,我对于年代诗的兴趣少于散文随笔。MLA的歌词也不是属于现在的创新。
0 有用 rockyao1986 2014-09-23
另一个香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