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书评 (1363)
十一年后重读《红与黑》
上周我终于下定决心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由于自小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我知道自己初读《红与黑》时不满14周岁。我在1997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我在看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
(展开)
矛盾的色彩 矛盾的一切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
(展开)
于连:被误读的野心家,遭背叛的痴情人
在翻开《红与黑》之前,我满心以为,会看到一个脚踏两只船、靠女人上位的渣男,是如何翻船受死的大快人心的故事。 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会在结尾的时候,为他流泪,心痛得辗转难眠。 这不能怪我误解他。近两百年来,有无数读者跟我有相同的误解。因此,我打算梳理一下《红与黑...
(展开)
我觉得我就像于连!!!
《红与黑》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一部外国文学名著,迄今已经收集了5种译本,这一西方的红学,内涵深厚,可做时代的镜鉴。 我觉得我就像是于连,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年的法国几乎一样,也是没有巨人、没有权威,社会转型进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全民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的混乱时代,...
(展开)
一切都遂了玛蒂尔德的愿
“如果于连虽贫穷而生为贵族,那我的爱情就不过是一桩庸俗的蠢举,一桩平淡无奇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了;我不要这样的爱情,没有丝毫伟大激情的特点,即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和吉凶难料的变故。” 伟大的爱情。——她低低念着这个词,让它从舌尖滚动到心里,熨贴到,胸臆间开始...
(展开)
读《红与黑》的几点思考
第一、关于红与黑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一下,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在很多细节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宗教的批判与反对,只是针对当时宗教发展到那个阶段已经僵化扭曲、变形腐朽,日益衰落而阻碍社会发展时所呈现的情况,重点在于揭露与批判当时教会...
(展开)
“这一个不是生下来跪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监狱里于连终于想通一点,一只朝生暮死的蜉蝣不会理解黑夜这个词的意思,于连也理解不了他自己的生命。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性格,也不明白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以确定的就是对第一个情妇的爱情和赴死的决心。 认真读过小说的人都能发现,书里没有任何一个角色——不管是恨... (展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莎乐美是古巴比伦国王希律王与其兄妻的女儿,她拥有夺魂摄魄的美貌。为看她翩翩一舞,国王愿意献出半壁江山。可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只对先知约翰一见钟情,她热烈向其表白,希望获得心上人一吻,却遭到后者毫不留情的拒绝。莎乐美由爱生恨,为希律王献上惊鸿一舞之后,要求国...
(展开)
内外兼修永远都适用——读《红与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写到,这是一个选择、决策,比博学更有用的时代,因为我们有搜索引擎,可以随时知道自己想了解的一切。但读了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观点有些狭隘了。于连这个并不为人所赞誉的角色,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来欣赏,他身上的内外兼修很值得我们学习。 于连的貌... (展开)于连——法国版的斐多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匈牙利斐多菲 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青年于连凭借非凡的记忆力和超群的意志力,从一个木匠之子一路攀升,即将跻身于上流社会。却因年轻时候的一段始乱终弃遭到了情妇一时怨恨的报复。 于连在经历了惊慌、愤怒、迷惘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