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副标题: 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
译者: 张安
出版年: 2007-5
页数: 58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苏东回顾系列图书
ISBN: 9787802113015
内容简介 · · · · · ·
英文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第一部分 出发点
第一章 内容与方法
1.1 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与一般特征
1.2 社会主义国家
1.3 对“社会主义”一词的解释
1.4 “政治经济学”
1.5 实证分析
1.6 模型
1.7 评价
第二章 社会主义体制的前奏和原型
2.I 马克思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2.2 体制原型
2.3 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体制
2.4 迈向经典体制的革命过渡时期
第二部分 经典体制剖析
第三章 权力结构
3.1 执政党
3.2 国 家
3.3 群众组织
3.4 凝聚力
3.5 内部冲突
3.6 经典体制下统治精英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意识形态
4.1 官方意识形态
4.2 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感
4.3 基本承诺
4.4 权力的自我合法性与“父爱主义”特征
4.5 纪律、牺牲精神...
英文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第一部分 出发点
第一章 内容与方法
1.1 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与一般特征
1.2 社会主义国家
1.3 对“社会主义”一词的解释
1.4 “政治经济学”
1.5 实证分析
1.6 模型
1.7 评价
第二章 社会主义体制的前奏和原型
2.I 马克思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2.2 体制原型
2.3 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体制
2.4 迈向经典体制的革命过渡时期
第二部分 经典体制剖析
第三章 权力结构
3.1 执政党
3.2 国 家
3.3 群众组织
3.4 凝聚力
3.5 内部冲突
3.6 经典体制下统治精英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意识形态
4.1 官方意识形态
4.2 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感
4.3 基本承诺
4.4 权力的自我合法性与“父爱主义”特征
4.5 纪律、牺牲精神和警惕性
4.s 权力与意识形态
第五章 财产(权)
5.1 概念解释
5.2 社会主义体制出现之前的一些典型产权形式
5.3 国有企业
5.4 其他国有产权形式
5.5 合作社
5.6 私人财产(权)和私人性质的生产活动
5.7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财产(权)
第六章 协调机制
6.1 主要类型
6.2 主要类型情况介绍
6.3 官僚(科层)协调机制
6.4 市场协调
6.5 自律协调
6.6 道德协调
6.7 家庭协调
6.8 自发变迁与人为变革
第七章 计划与直接官僚控制
7.1 社会主义计划的先驱者
7.2 初始方法:编制计划
7.3 初始方法: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7.4 经济领域官僚机构领导人的动机
7.5 讨价还价与内部冲突
7.6 计划、管理和政治
7.7 信息问题
第八章 货币与价格
8.1 银行体系
8.2 国家预算
9.3 货币流动
8.4 软预算约束与硬预算约束
8.5 收入与价格反应
8.6 生产者的行政价格管理
8.7 消费品的行政价格管理
8.8 市场价格
8.9 非价格信号
第九章 投资与增长
9.1 扩张冲动与投资饥渴
9.2 集中分配与投资紧张
9.3 投资与消费
9.4 优先(项目)
9.5 外延式(增长)与集约式(增长)
9,6 增长的波动、周期
9.7 总产出的衡量
9.8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增长模式:强制增长
9.9 增长绩效(表现)
第十章 就业与工资
10.1 通往全面就业之路
10,2 劳动力持续短缺的形成与发展
10.3 就业和工资的直接行政控制
10.4 工厂里的“雇主”一”雇员”关系
10.5 官僚协调和市场协调对工资的影响
第十一章 短缺与通货膨胀:现象(分析)
11.1 短缺现众和短缺经济
11.2 需求调整过程
11.3 横向短缺与纵向短缺
11.4 短缺与剩余
11.5 市场机制: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11.6 正常短缺与正常剩余
11.7 公开的、宣布的和隐性的通货膨胀
第十二章 短缺与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12.1 企业行为:短期决策
12.2 企业行为:长期决策
12.3 生产管理部门的行为
12.4 相对价格
12.5 企业关系中的压制型通货膨胀
12.6 消费领域的压制型通货膨胀
12.7 宏观层面的过度需求
12.8 通货膨胀倾向:短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12.9 短缺的自我诱发和自我繁殖
12.10 体制本身的原因
12.11 经济效串与技术进步
第十三章 消费与分配
13.1 消费的增长
13.2 物质福利中的其他要素
13.3 经济安全
13.4 货币收入的分配
13.5 物质福利的分配:其他表现形式
13.6 对分配问题的解释
13 7 均等化趋势与差异化趋势
第十四章 外部经济关系
14.1 外部政治环境
14.2 对外经济关系的组织安排
14.3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口饥渴、出口厌恶和负债倾向
14.4 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搭配、出9偏好、追求零平衡’
14.5 融合的努力:经互会
第十五章 经典体制的凝聚力
15.1 主要的因果联系
15.2 体制各种因素之间的“亲和力”
15.3 (体制)原型与国家变体
15.4 苏联的影响
15.5 证明
15.6 经典体制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 偏离经典阵制
第十六章 动态变迁
16.1 变迁的起因
16.2 变迁的)聚度与彻底程度
16.3 改革与单命
16.4 按时间顺序对改革和革命进行考察
第十七章“完美”控制
17.1 (完美控制)趋势概述
17.2 上层重组
17.3 企业合并
17.4 计划与直接控制的发展
17.5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组织结构
第十八章 政治改革
18.1 权力垄断
18.2 专政的缓和
18.3 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国素
18.4 多元化的萌芽
18.5 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18.6 公开性和忠诚度的变化
18.7 政治改革的局限
18.8 苏联东欧后社会主义体制的政治结构
第十九章 民(私)营部门的兴起
19.1 民(私)营部门发展的背后诱因
19.2 对民(私)营部门的考察
19.3 民(私)营部门和官方意识形态
19.4 私有制与市场协调的亲和力
19.5 民(私)营部门与政府
19.6 家庭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19.7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民(私)营部门
第二十章 自主经营
20.1 作为思想和政治趋势的自主经营
20 2 政治关系
20.3 经济影响
20.4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20.5 道德协调
20 6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自主经营
第二十一章 市场社会主义
21.1 思想先驱
21.2 来自历史实践的总结
21.3 放松管制的其他替代战略分类
21.4 企业的纵向依赖
21.s 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及企业对价格的敏感性
21.S 公有制与官僚协调之间的亲和力
21.7 公有制企业的横向联系
21.8 两种依赖的比例
21.9 国有企业与民(私)营部门的关系
21.10 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变革的评估
21.11 预演:后杜会主义体制下的国有部门
第二十二章 价格改革
22.1 产品价格的确定
22.2 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
22.3 政府制定价格和财政再分配的原则与实践
22.4 价格改革的范围和限制条件
22.5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价格
第二十三章 宏观矛盾
23.1 就业与工资
23.2 增长与投资
23.3 国家预算与财政政策
23.4 信贷体制与货币政策
23.5 短缺与通货膨胀:内部经济关系
23.6 对外贸易与外债
23.7 短缺、通货膨胀与负债
23.8 生活水平
23.9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宏观矛盾
第二十四章 结束浯
24.1 变迁的深度、彻底程度以及主要因果关系
24.2 缺乏连贯性的改革趋向
24.3 改革与公众的情绪
24.4 未来:旧体制的遗产与新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体制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乃世界经济学界大师级人物,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几部经典之作——《短缺经济学》、《通向自由经济之路》均是其重量级著作。这部经济学著作是科尔奈1995年以前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将传统社会主义(即文中的“经典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对其“所有主要领域:政治架构、意识形态、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和对经济的监管、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特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解读,不失为中国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 · · · · ·
英文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目录
第一部分 出发点
第一章 内容与方法
1.1 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与一般特征
1.2 社会主义国家
1.3 对“杜会主义”一词的解释
1.4 "政治经济学”
1.5 实证分析
1.6 模型
1.7 评价
第二章 社会主义体制的前奏和原型
2.1 马克思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2.2 体制原型
2.3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体制
2.4迈向经典体制的革命过渡时期
第二部分 经典体制剖析
第三章 权力结构
3.1 执政党
3.2 国家
3.3 群众组织
3.4 凝聚力
3.5 内部冲突
3.6 经典体制下统治精英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意识形态
4.1 官方意识形态
4.2 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感
4.3 基本承诺
4.4 权力的自我合法性与“父爱主义”特征
4.5 纪律、牺牲精神和警惕性
4.6 权力与意识形态
第五章 财产(权)
5.1 概念解释
5.2 社会主义体制出现之前的一些典型产权形式
5.3 国有企业
5.4 其他国有产权形式
5.5 合作社
5.6 私人财产(权)和私人性持质的生产活动
5.7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财产(权)
第六章 协调机制
6.1 主要类型
6.2 主要类型情况介绍
6.3 官僚(科层)协调机制
6.4 市场协调
6.5 自律协调
6.6 道德协调
6.7 家庭协调
6.8 自发变迁与人为变革
第七章 计划与直接官僚控制
7.1 社会主义计划的先驱者
7.2 初始方法:编制计划
7.3 初始方法: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7.4 经济领域官僚机构领导人的动机
7.5 讨价还价与内部冲突
7.6 计划、管理和政治
7.7 信息问题
第八章 货币与价格
8.1 银行体系
8.2 国家预算
8.3 货币流动
8.4 软预算约束与硬预算约束
8.5 收入与价格反应
8.6 生产者的行政价格管理
8.7 消费品的行政价格管理
8.8 市场价格
8.9 非价格信号
第九章 投资与增长
9.1 扩张冲动与投资饥渴
9.2 集中分配与投资紧张
9.3 投资与消费
9.4 优先(项目)
9.5 外延式(增长)与集约式(增长)
9.6 增长的波动、周期
9.7 总产出的衡量
9.8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增长模式:强制增长
9.9 增长绩效(表现)
第十章 就业与工资
10.1 通往全面就业之路
10.2 劳动力持续短缺的形成与发展
10.3 就业和工资的直接行政控制
10.4 工厂里的“雇主”——“雇员”关系
10.5 官僚协调和市场协调对工资的影响
第十一章 短缺与通货膨胀:现象(分析)
11.1 短缺现象和短缺经济
11.2 需求调整过程
11.3 横向短缺与纵向短缺
11.4 短缺与剩余
11.5 市场机制: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11.6 正常短缺与正常剩余
11.7 公开的、宣布的和隐性的通货膨胀
第十二章 短缺与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12.1 企业行为:短期决策
12.2 企业行为:长期决策
12.3 生产管理部门的行为
12.4 相对价格
12.5 企业关系中的压制型通货膨胀
12.6 消费领域的压制型通货膨胀
12.7 宏观层面的过度需求
12.8 通货膨胀倾向:短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12.9 短缺的自我诱发和自我繁殖
12.10 体制本身的原因
12.11 经济效率与技术进步
第十三章 消费与分配
13.1 消费的增长
13.2 物质福利中的其他要素
13.3 经济安全
13.4 货币收入的分配
13.5 物质福利的分配:其他表现形式
13.6 对分配问题的解释
13.7 均等化趋势与差异化趋势
第十四章 外部经济关系
14.1 外部政治环境
14.2 对外经济关系的组织安排
14.3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口饥渴、出口厌恶和负债倾向
14.4 与杜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搭配、出口偏好、追求零平衡
14.5 融合的努力:经互会
第十五章 经典体制的凝聚力
15.1 主要的因果联系
15.2 体制各种因素之间的“亲和力”
15.3 (体制)原型与国家变体
15.4 苏联的影响
15.5 证明
15.6 经典体制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 偏离经典体制
第十六章 动态变迁
16.1 变迁的起因
16.2 变迁的深度与彻底程度
16.3 改革与革命
16.4 按时间顺序对改革和革命进行考察
第十七章 “完美”控制
17.1 (完美控制)趋势概述
17.2 上层重组
17.3 企业合井
17.4 计划与直接控制的发展
17.5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组织结构
第十八章 政治改革
18.1 权力垄断
18.2 专政的缓和
18.3 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索
18.4 多元化的萌芽
18.5 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18.6 公开性和忠诚度的变化
18.7 政治改革的局限
18.8 苏联东欧后社会主义体制的政治结构
第十九章 民(私)营部门的兴起
19.1 民(私)营部门发展的背后诱因
19.2 对民(私)营部门的考察
19.3 民(私)营部门和官方意识形态
19.4 私有制与市场协调的亲和力
19.5 民(私)营部门与政府
19.6 家庭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19.7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民(私)营部门
第二十章 自主经营
20.1 作为思想和政治趋势的自主经营
20.2 政治关系
20.3 经济影响
20.4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20.5 道德协调
20.6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自主经营
第二十一章 市场社会主义
21.1 思想先驱
21.2 来自历史实践的总结
21.3 放松管制的其他替代战略分类
21.4 企业的纵向依赖
21.5 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及企业对价格的敏感性
21.6 公有制与官僚协调之间的亲和力
21.7 公有制企业的横向联系
21.8 两种依赖的比例
21.9 国有企业与民(私)营部门的关系
21.10 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变革的评估
21.11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国有部门
第二十二章 价格改革
22.1 产品价格的确定
22.2 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
22.3 政府制定价格和财政再分配的原则与实践
22.4 价格改革的范围和限制条件
22.5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价格
第二十三章 宏观矛盾
23.1 就业与工资
23.2 增长与投资
23.3 国家预算与财政政策
23.4 信贷体制与货币政策
23.5 短缺与通货膨胀:内部经济关系
23.6 对外贸易与外债
23.7 短缺、通货膨胀与负债
23.8 生活水平
23.9 预演: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宏观矛盾
第二十四章 结束语
24.1 变迁的深度、彻底程度以及主要因果关系
24.2 缺乏连贯性的改革趋向
24.3 改革与公众的情绪
24.4 未来:旧体制的遗产与新体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社会主义体制"的人也喜欢 · · · · · ·
- 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 8.4
-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 9.2
- 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 8.9
- 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 8.9
- 反动的修辞 8.6
- 国家理论 7.9
- 民主新论 9.3
- 统治阶级 9.1
- 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 8.9
- 资本主义的起源 9.1
社会主义体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第十八章大量河蟹(上) 我已经在英版用黑色笔标出... | 来自我是柏林人 | 2 回应 | 2024-09-14 12:43:39 |
有人出二手的吗? | 来自查拉图斯特l🗽 | 2024-06-23 19:16:23 | |
第十八章大量河蟹(下) 我已经在英版用黑色笔标出... | 来自我是柏林人 | 2024-05-02 22:15:31 | |
第十八章大量河蟹(中) 我已经在英版用黑色笔标出... | 来自我是柏林人 | 2024-05-02 22:15:01 | |
不知删减了多少?有没有人了解 | 来自冀中根据地 | 2 回应 | 2024-05-02 21:53:1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
OUP Oxford (199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央编译学术馆 (中央编译出版社)
- 转型研究 (聂日明)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 (🦉的瓦涅密)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二十世纪的坚持与荒诞 (张五侠)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社会主义体制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我是柏林人 2024-04-16 10:43:54 江苏
无需多说,经典中的经典。可读性极强,有很强现实体验感。 经典社会主义体制无法走出自己的影子,局部改革永远不可能突破自身,因此,必须要有体制上的彻底变革! 2019年7月10日科尔奈在《金融时报》撰文,表示自己十分后悔和很多经济学家一道帮助**促进经济发展,制造了当下挑战国际秩序的怪胎。原文见Economists share blame for China’s ‘monstrous’ turn.
27 有用 粒粒橙 2013-01-23 13:38:30
一句一字都能让你想到中国。
120 有用 无害的神乐 2021-04-21 01:15:41
所谓的“后社会主义转型”也好,“市场社会主义”也罢,还请大家思考一下,不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去逐渐限制乃至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和三大差别,反而去扩大它们,搞什么利润挂帅甚至恢复私人雇佣奴隶制和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经济,这样做虽然也能在资本主义的余热下发展生产力,但是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它们是绝不会乖乖地退出历史舞台的,广大劳动者在资本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要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国家在这种不稳定的体制下只会... 所谓的“后社会主义转型”也好,“市场社会主义”也罢,还请大家思考一下,不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去逐渐限制乃至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和三大差别,反而去扩大它们,搞什么利润挂帅甚至恢复私人雇佣奴隶制和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经济,这样做虽然也能在资本主义的余热下发展生产力,但是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它们是绝不会乖乖地退出历史舞台的,广大劳动者在资本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要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国家在这种不稳定的体制下只会全面滑向资本主义复辟,与其幻想上层官僚能够“良心发现”扭转这一势头,使国家重新回到社会主义的正轨,还不如祈祷他们不会打着“保卫祖国”的旗号将国家带入帝国主义战争的深渊。 (展开)
25 有用 左思 2012-06-23 17:07:34
2012-06-23读毕,逻辑清晰,对于社会主义协调机制的分析非常精彩,可以帮助思考基本药物制度,有时间要重读,并用相关思路写文章
10 有用 青鸟 2019-12-29 00:12:02
感觉讲的都比较浅显。结论:市场社会主义不可能成功,争执权力公有制和官僚协调不可能消除。
0 有用 死而生而新 2024-11-07 06:08:46 安徽
好的书牛逼的书禁书,难得的,找不到的,很少人读的书,养活了很多论文,原创的原始的,源泉
1 有用 wu joker 2024-10-20 23:31:53 广东
乍看挺“反书”,但看完发现字字珠玑,几乎把社会主义经济实验失败的各种深层和表层原因都讲述到了。对中国或者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感兴趣的必看。
1 有用 MOSS·YANG 2024-10-11 10:51:59 云南
消除了我对前30年的一些幻想,有很多问题不得不正视。 书中提到的经典特征,比如持续短缺与进口饥渴、半放任地让小黑市作为补充和禁止兑换货币等等,目前在北朝鲜都还能看到。
0 有用 枫糖烤树 2024-10-11 00:11:09 上海
没有通过“分析”,来剥离“社会主义体制因素”和“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两者,这导致许多“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中共有的矛盾,被戴上了这份研究本身所强调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帽子。而要剥离“社会主义体制因素”和“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两者,就必须要有非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现代化的国家的案例做比较研究(案例最好大于变量),这存在三个困难:其一,工作量太大。其二,现代化的比较研究的共有困难之一,到底该做共时性... 没有通过“分析”,来剥离“社会主义体制因素”和“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两者,这导致许多“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中共有的矛盾,被戴上了这份研究本身所强调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帽子。而要剥离“社会主义体制因素”和“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两者,就必须要有非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现代化的国家的案例做比较研究(案例最好大于变量),这存在三个困难:其一,工作量太大。其二,现代化的比较研究的共有困难之一,到底该做共时性的比较(比较1941年的苏联和英国)、还是同期(发展分期)性的比较(比较1941年的苏联和1900年的英国)?其三,现代化的比较研究的共有困难之二,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案例与其他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是否分处多个自成一脉的谱系之中?如果是,那么前述的这种剥离,从其哲学基础上考虑就颇为艰难,更毋论研究设计。 (展开)
0 有用 李几点 2024-09-30 02:33:06 湖北
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