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九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J.D.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生)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小传》(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
J.D.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生)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小传》(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异。1953年他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学生相识,两人后来在1955年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1972年塞格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Joyce Maynard)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两人的关系在十个月后破裂。如今,塞林格娶了三任妻子科琳。科琳是一名护士,比他小50岁左右。
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
目录 · · · · · ·
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
写在跟爱斯基摩人开战之前
笑面人
下到小船里
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
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
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
特迪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今天可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我没有见到鱼嘛” “那是很自然的,他们的习性非常特别……他们过着一种非常悲惨的生活。” 他说,“你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吗?西比尔” 小姑娘摇摇头。 “嗯,它们游到一个洞里去,哪儿有许多香蕉。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可是他们一进了洞,就馋的跟猪一样了,嘿,我就知道有那么一些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香蕉洞,居然吃了足足有七八十根香蕉。”……”自然,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都挤不出洞口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一堵墙对另一堵墙说什么? ——咱俩墙角见! 亲爱的上帝,生活是地狱。 “各位神父,各位老师,我思考:‘地狱是什么?’我认为地狱就是失去爱的能力之折磨。” 有可能我错了,而我也不想在生命的这个时刻执拗于让自己经历没有必要的幻灭。我宁愿置身于无知的黑暗之中。 世人皆修女。 “他们似乎无法爱我们,除非他们能不断地让我们稍稍有所改变。他们爱我们,也几乎同样地爱着他们之所以会爱我们的理由,更多的时候他们更爱后者。那不太好,那种爱的方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all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九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九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弗兰妮与祖伊 8.7
-
- 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 8.7
-
-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8.6
-
- 菲雅尔塔的春天 9.0
-
- 恶棍列传 8.6
-
- 虚构集 9.2
-
- 好人难寻 8.4
-
- 博尔赫斯小说集 9.2
-
- 米格尔街 8.4
-
- 耶稣之子 7.9
九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0 条 )


“敬爱的上帝啊,生活就是地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Now, for the third time since he had returned from the hospital that day, he opened the woman's book and read the brief inscription on the flyleaf. Written in ink, in German, in a small, hopelessly sincere handwriting, were the words "Dear God, life is hell... (展开)
论坛 · · · · · ·
从哪里可以看? | 来自是会兄啊 | 5 回应 | 2023-11-30 21:12:23 |
我看不懂啊~~~~~~ | 来自路小北 | 22 回应 | 2023-07-27 20:03:00 |
西摩为什么要在度蜜月时自杀 | 来自momo | 1 回应 | 2022-12-15 00:31:45 |
感觉塞林格很像王小波 | 来自littletwo | 7 回应 | 2021-07-06 08:39:05 |
请问第二个故事“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有何寓意? | 来自栗子么Chestnut | 3 回应 | 2021-07-06 08:37:2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9.2分 659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8)8.9分 8310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8.7分 1810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22)8.7分 137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小说类| (蜜蜂)
- 一湄私人书橱 (一湄)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最佳译本 (用喜欢的方式生活)
- 白内障封面搜集 (本多)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九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荞麦 2007-11-18 17:17:42
很好。
6 有用 阿巴厮 2014-07-04 11:51:05
值得一读再读的绝妙精品。
8 有用 玉手竹子 2018-04-03 11:40:34
语言真的太好了,即便所有的小说篇目都可用结构去拆分,但那种凌厉与优雅并存的叙述口吻实在是......无法模仿。要去溯源的话,<特迪>或许是个好的切入口,正如主角所表露的那样,作为陈述者的塞林格清楚地看到了隐藏在逻辑背后的真实——一种属于世间万物稳定运转的深渊——所以,他放逐了故事本身的力量,最终站在了一个游刃有余的(叙事)美学高度上。
22 有用 琴酒 2009-03-30 11:33:38
更喜欢弗与祖,或许是长篇有延绵之势吧,虽然塞林格的长故事是由场景拼加而成的,一场一场的对话和动作,我还是时常会感叹他怎么能将两者写的那么好,准确精致。九故事里有战争的影子,有大量儿童或者儿童般的人,他们道路不同,有波波和儿子的和解,有如特迪里的赴死。是因为特迪这个故事,才给了五星,它真是无比准确地捅到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上,忘记一切,包括智慧的负累,感受生。他的小说,抽取场景,不动声色的通过对话交代,... 更喜欢弗与祖,或许是长篇有延绵之势吧,虽然塞林格的长故事是由场景拼加而成的,一场一场的对话和动作,我还是时常会感叹他怎么能将两者写的那么好,准确精致。九故事里有战争的影子,有大量儿童或者儿童般的人,他们道路不同,有波波和儿子的和解,有如特迪里的赴死。是因为特迪这个故事,才给了五星,它真是无比准确地捅到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上,忘记一切,包括智慧的负累,感受生。他的小说,抽取场景,不动声色的通过对话交代,整个铺垫只为了最后两行的高潮,不得不说,在这点上他比乔伊斯还动人。 (展开)
16 有用 威治魚 2016-03-18 16:51:33
总有明亮的感觉,像霍克尼后期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