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
出版年: 2007-9
页数: 236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林达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2719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
出版年: 2007-9
页数: 236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林达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27191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像自由一样美丽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艺术家弗里德认为,在这样畸形的不断刺激中,孩子们的心灵会非常自然地失去常态。他知道,在这样的窒息中,你不需要时时对孩子说,你要记住苦难。即使你喝令他们忘记,记忆仍如“沉沉的轮子碾过前额”,已经“深深地埋入记忆深处”。仇恨是自然发生的,很快地,他就会堵住孩子的胸膛。在这样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保留一双正常的眼睛,仍能够看到和理解什么是美;引导他们保留爱的能力,把这样的种子拨入孩子们的心田,期待它慢慢地萌芽和生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6页 -
“宣传”真是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你只要阻挡人们知晓一些事实,而夸大另一些事实,甚至制造假象,这个世界的舆论就被你操纵了。 …… 宣传最怕的是真相的败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林达作品系列(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如彗星划过夜空》《一路走来一路读 (增补本)》《西班牙旅行笔记》《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
等
。
喜欢读"像自由一样美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像自由一样美丽"的人也喜欢 · · · · · ·
像自由一样美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2 条 )
论坛 · · · · · ·
让我想起了我国同样不理性的年代 | 来自qswar27 | 9 回应 | 2023-10-20 11:16:36 |
在这儿,那些孩子们的画! | 来自相风乌 | 5 回应 | 2021-10-14 11:21:27 |
这不是林达擅长的领域 | 来自熊阿姨 | 16 回应 | 2014-03-24 10:52:27 |
自由 | 来自cherry | 2010-08-23 17:16:35 | |
在尝试用这个故事写一本小说…… | 来自街角的猫 | 4 回应 | 2010-03-23 21:04:1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7分 55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6分 26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5分 14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世界历史】 (爱玛·包法利)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我的三联书架 (greenegg)
- 大学前可以读下的书——成长的印记(更新中) (不听劝蓬蓬裙)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像自由一样美丽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琴酒 2010-09-26 09:55:19
感动也有,只是我以为会更深的。林达几笔就勾出了时代背景,勾出了集中营里孩子的故事,他们的世界,弗利德和其他犹太艺术家的形象也在这里,每一幅画,每一个死在奥斯维辛的灵魂。然而,原谅我的多疑吧——我怀疑这种鲜艳,这种所谓的对“爱”能力的保存,这种“寄托”。一直认为艺术是带有肯定色彩的,如果无法通过艺术达到肯定,那么这种形式本身连虚幻的寄托都无法成为,而在集中营里,与其说是“火种”不如说是“忘情”。林达... 感动也有,只是我以为会更深的。林达几笔就勾出了时代背景,勾出了集中营里孩子的故事,他们的世界,弗利德和其他犹太艺术家的形象也在这里,每一幅画,每一个死在奥斯维辛的灵魂。然而,原谅我的多疑吧——我怀疑这种鲜艳,这种所谓的对“爱”能力的保存,这种“寄托”。一直认为艺术是带有肯定色彩的,如果无法通过艺术达到肯定,那么这种形式本身连虚幻的寄托都无法成为,而在集中营里,与其说是“火种”不如说是“忘情”。林达这里不仅不客观,而且太过正面强调这种自由。不身处一些年代便永远无法想象这些年代的样子,比如希特勒上台后被煽动的德国最年轻最激情的一代人,这种对人的控制是超出我理解和感受范围的,“优越”这个词这么看倒是从犹太人那里借过来的,这种对语言的盲目和对确信的渴望,试想如果这种统治再延续一到两代,真是不可想象。 (展开)
1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2-02-27 19:33:20
能够牢记历史和能够预见未来一样,都是伟大的能力。这本书中没有过多评论,大多数篇幅用于以平淡的口吻讲述老旧故事,而真正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无需丰富语言点缀就可以让人为之哭泣,太过煽情地去叙述历史很可能会矫枉过正,变种族主义为民族仇恨,我觉得林达在这本书里态度淡然,很不错。
2 有用 bookbug 2018-01-27 19:35:29
如果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野蛮的,那么特莱津之后,画画是苍白无力的。这本特莱津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集给人的震撼,是足够被尘封的,不管时隔多久,重新打开来看,都是灵魂的拷问。
4 有用 鲁闽 2007-10-29 10:15:49
对人不对书,炒剩饭这种抢钱的姿态我很不喜欢。
4 有用 老袁 2014-09-14 16:57:36
看完这本书会对犹太这个民族上升无数个层次的好感。里面每一幅画都很美,每一首诗都很动人。里面有一句诗,是一个无名小男孩写给自己梦里游乐场的。他写“可是,你太可爱了,多半不会留下。可我已经爱过你了,再见!我的小可爱。”真的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