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觉到思想的力量。
作者简介 · · · · · ·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目录 · · · · · ·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林肯总统和李将军
一个从军事学院走出来的政治家
百年之痛——访维克斯堡之一
不要丢失的记忆——访维克斯堡之二
普利策:一百年前的故事
林奇堡:私刑的发源地
迟到四十年的道歉
早春的门罗
国会大厦里的游魂
第二辑
当黑杖被关在大门外的时候
阿米绪的故事
战争、和平、和平主义
一个历史学家和他的小镇
华盛顿总统就职典礼的制服和杰弗逊的手提电脑
各有一番风景
血无价,亡羊补牢时未晚
从反歧视走向争取平等
橘黄色的校车来了——为教育平等作的艰辛努力
九十老太的长征
九十老太的被捕
第三辑
两千年前那个叫西塞罗的老头儿
四两如何拨千斤
陪审团已经作出了判决
火中的星条旗
非法之法不是法
一百年的历史和燃烧的十字架
星期日早晨的谋杀案
泰利拦截:警察的权力
行使国家征用权的条件
泰丽之死提出的问题
第四辑
弗兰西斯和他的修道院
寻访杨家坪
汉娜的手提箱
哪怕在奥斯威辛,绘画依然是美丽的——犹太女画家弗利德的故事
克拉拉的故事
外婆的故事及其他
面对今日的奥斯威辛
第五辑
《公民读本》第一课
马克·吐温的真面目
一个春天的困惑
为一本回忆录写的序言
读《我们仨》
《野火集》的启示
听一次演讲后的随想
里根葬礼观后
· · · · · · (收起)
"扫起落叶好过冬"试读 · · · · · ·
圣诞节决定开车出门旅行。车门一关,就是自己的一个世界。路径是自己选择的,景色是变换的,外部世界被速度抛出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就使人产生错觉,好像只要自己不主动走进这个世界,就可以永远不走进去。所以,这个时候在感觉上最能够触摸自由。 去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这个地方去过几次了,却一直没有走进过阿灵顿国家公墓。在电视和电影里,这是一个经常可以看到的地...
丛书信息
喜欢读"扫起落叶好过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扫起落叶好过冬"的人也喜欢 · · · · · ·
扫起落叶好过冬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扫起落叶好过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0 条 )

林达:寻访杨家坪苦修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Trappist,苦修派修道院 自从8年前,我们和弗兰西斯修士成为朋友之后,就渐渐了解了一个我们从未有机会涉足过的神秘领域——修道院。我们接触的修道院碰巧是其中最严谨的一支,Trappist,人称苦修派。 在美国,即使对修院生活知之不多的人,甚至是对天... (展开)> 更多书评 80篇
-
晓北在路上 (世界那么精彩)
【151】如果法律不打算保护千分之一,也就保护不了百分之五,那么,多数本身也就都潜在的岌岌可危。我们曾经习惯与法律对百分之五的不予保护,这是因为,当我们身处多数之中,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多数是对的,我们只知道庆幸自己不是少数。谁也没有想过,今天你不挺身而出保护你所不同意甚至不喜欢的百分之五,你怎么有把握下一次你不在另一个百分之五中呢?今天你看到与你无关的百分之五遭受的不公正扭过头去,下一次轮到你的时候... (2回应)2012-04-28 19:06 7人喜欢
【151】如果法律不打算保护千分之一,也就保护不了百分之五,那么,多数本身也就都潜在的岌岌可危。我们曾经习惯与法律对百分之五的不予保护,这是因为,当我们身处多数之中,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多数是对的,我们只知道庆幸自己不是少数。谁也没有想过,今天你不挺身而出保护你所不同意甚至不喜欢的百分之五,你怎么有把握下一次你不在另一个百分之五中呢?今天你看到与你无关的百分之五遭受的不公正扭过头去,下一次轮到你的时候,你还向谁去呼喊呢? 一个社会要发动成千上万的人并不难,要达到多数人的一致也不难,难的是公正善待只有百分之几的少数。有时候,少数显得如此人微言轻,他们的生死存亡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是,能否保证这微乎其微的少数得到公正的善待,恰恰是检验文明和人道的试金石,也是决定能否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
2回应 2012-04-28 19:06 -
这也是判断一个政治家是否正派的标准:正派的政治家会坚决始终面对成年人说话。而不正派的政治家煽动民众时往往会先从青春期的孩子入手。 在教科书里赤果果地掺入政治色彩真是极其无耻。 报纸一旦不能反映社会真实,一旦被外力扭曲,它就失去生命和灵魂了。 曾经有种感觉:媒体皆祸害,每种立场充斥着各种煽情。不过再想想,变得更有鉴别力是根本的对策。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社会试图扼杀新闻业先天的追猎本性,都是危险的,都...
2011-05-24 16:27 7人喜欢
这也是判断一个政治家是否正派的标准:正派的政治家会坚决始终面对成年人说话。而不正派的政治家煽动民众时往往会先从青春期的孩子入手。 引自第76页 在教科书里赤果果地掺入政治色彩真是极其无耻。
报纸一旦不能反映社会真实,一旦被外力扭曲,它就失去生命和灵魂了。 引自第76页 曾经有种感觉:媒体皆祸害,每种立场充斥着各种煽情。不过再想想,变得更有鉴别力是根本的对策。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社会试图扼杀新闻业先天的追猎本性,都是危险的,都会因此失去了社会自然产生和发展出来的自净功能。 引自第76页 这个讲得比较抽象了,如果可以类比,和自由主义经济内套是差不多道道。
新闻业恰是一个最典型地表达人性矛盾与冲突的行业。它在凸显伸张社会正义的同时,并不能自然避免它的种种缺陷。它的虚荣和夸张,它过度的猎奇,它受大众弱点的操纵。 引自第76页 可是,对整个美国新闻界来说,法院在审理的时候,认为不论报道是否属实,罗斯福起诉的依据的基本推测就是错的,就是说,不能认为这样质疑的报道就是“损害了美国的尊严”。这种思维方式使得这个案子对新闻界的意义尤为重要。 引自第76页 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又是何其荒唐。
今天的美国民众在更多依靠一个自由开放的新闻系统,来抵御媒体可能的煽动。他们尽量从不同来源获取信息,以判断新闻报道的真伪,而成熟的行业竞争和淘汰是新闻业质量的保证。 引自第76页 还是经济学的原理,货比三家嘛自然就分出高下了。
承认人有弱点,而且承认人的弱点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看上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这样的理论起点,给西方文化对制度建立之必要,提供了最早的惊醒和持续不断的努力,也把个人和社会,放在一个不断翻新的氛围中。 引自第76页 回应 2011-05-24 16:27
-
centert (但愿阳光照进回忆里)
圣诞节决定开车出门旅行。车门一关,就是自己的一个世界。路径是自己选择的,景色是变换的,外部世界被速度抛出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就使人产生错觉,好像只要自己不主动走进这个世界,就可以永远不走进去。所以,这个时候在感觉上最能够触摸自由。 在动荡的年头,哪怕是一个稳重如磐石的人,一旦卷入历史大旋涡,也顿时只能随之旋转飘荡,失去根基 和林肯总统相比,李将军就像是从历史里走出来的老派绅士。他们生活在同一个...2011-10-18 22:59
圣诞节决定开车出门旅行。车门一关,就是自己的一个世界。路径是自己选择的,景色是变换的,外部世界被速度抛出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就使人产生错觉,好像只要自己不主动走进这个世界,就可以永远不走进去。所以,这个时候在感觉上最能够触摸自由。 在动荡的年头,哪怕是一个稳重如磐石的人,一旦卷入历史大旋涡,也顿时只能随之旋转飘荡,失去根基 和林肯总统相比,李将军就像是从历史里走出来的老派绅士。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活生生地是两个时代的人。李将军出生在弗吉尼亚,那是政治舞台随着民主化而西移以前的政治中心。李将军和华盛顿将军有亲戚关系,在精神上则仍然继承着华盛顿那一代的绅士准则。在社会活动的舞台上,他们古典一代和民主时代的人有一个区别:风兴浪起的时候,民主时代的人倾向于向下诉求,向民众呼吁;古典时代的人倾向于向内诉求,诉诸于自己内在的道德良心。 《华盛顿邮报》创办人尤金·迈尔,他在买下自己的报纸的时候,也发表了他经过反省后确立的办报原则: 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报纸要如绅士一样正派;报纸要对读者和普通民众负责,而不是对报社老板的私利负责;为了公众利益,报社要准备为坚持真实报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报纸将不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新闻业的社会监督功能,使它似乎顶着一个金色冠冕,让人觉得它就是领受了神圣使命来到人间,就是一个天然正确的社会角色。可是,身在“此山中”的普利策,深知并不那么简单。新闻业也是一个由人组成、由人在运作的系统。它也在聚集和反映出人的弱点。 普利策本人就是一个矛盾体。他真诚地出于正义感、出于对穷人的同情,猛烈地抨击富人的奢侈生活。可是,报纸的商业运作,也很早就使普利策成了一个极富裕的报界大亨。从本质上,他其实和许多的富人一样,在做着善事,也在过着奢侈的生活,也经常挥霍无度。他通过自己报纸的运作,在为社会寻求公义,关心着那些他所不认识的社会大众们,却常常并不那么关心自己的孩子和亲人,对手下的人经常粗暴无礼。社会批判和社会关怀,变得悲壮和抽象,成为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理想”,而不完全是人性善良的自然延伸。矛盾本身体现着真实的人性和人生。假如诚实地面对自己,几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如此。人们只是更愿意表现、甚至夸张地展示自己的某一面,而不由自主地在忽略回避自己人性中的另一面罢了。所谓人性,不论善恶,只是人的属性,本不为奇。 细究所谓“相对和平主义”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其实人是有天然弱点的。就是在危险距离自己远的时候,态度就容易“超然冷静”,更“和平”,而危险逼近,态度就会变化。因此,一个面临巨大危险的国家,它的反应,将本能地和他国他人不同。这引出双方都要警惕的一个问题:身处险境的,要避免过度反应;安享和平的,要居安思
回应 2011-10-18 22:59 -
美国妇孺皆知的常识:美国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分支。这样的分权结构显然不是为了促进政府的办事效率,而恰恰相反,它是宁可牺牲效率而为了防止专制。如果政府权力被分割,被分散,如果一项政策必须经过国会立法通过,由行政实施,由司法监督,那么没有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够为所欲为,政府权力就难以被滥用。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经说过:所有权力,立法、行政和司法,都集中在同样的手里,不管这是一个人的手,还是...
2012-08-22 22:00
美国妇孺皆知的常识:美国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分支。这样的分权结构显然不是为了促进政府的办事效率,而恰恰相反,它是宁可牺牲效率而为了防止专制。如果政府权力被分割,被分散,如果一项政策必须经过国会立法通过,由行政实施,由司法监督,那么没有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够为所欲为,政府权力就难以被滥用。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经说过:所有权力,立法、行政和司法,都集中在同样的手里,不管这是一个人的手,还是一些人的手,还是很多人的手,不管是通过继承,通过自我指定,还是通过选举,这样的权力都可以说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专制了。 引自 1 我们曾经的思路——当我们看到社会上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匆忙地制作一个概念,一顶帽子。我们判定这顶帽子是恶,是罪,我们越来越深信不疑。然后我们就用这顶帽子去衡量具体的个人,凡是能塞进这顶帽子的,就都是恶,都是罪。这种没有程序约束的帽子有自我扩大的动力,几乎总是会超额完成任务。其结果是,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冤狱。我们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平反”。这就是我们所经历过的类似“褫夺公权之法案”的东西。我们没有事先禁绝它的产生,事后当我们纠正错误的时候,我们只停留在当初判断错误的层面上,而没有看到问题在结构和程序上。也许我们以为,程序只是一个形式,追求程序之限制只是不解渴的白费功夫,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实质性的正义。而上面讲的故事则刚好相反,它们表达的是,所谓实质正义倒有可能是虚幻的,人们能够做的,不过是恪守程序的限制而已。美国宪法中的“不得立法”条款,特别是禁止褫夺公权之法案,反映了美国的宪法领袖们对政治过程的一种批判心态。通常,人们在谈及宪政的时候,总是集中在立法的政治过程上。人们以为,议会的成功就是民主的成功。生活在美国,人们都知道,美国政治制度的成功,一多半是司法的成功,把司法过程和政治过程隔绝,立法机构不得违背程序和规则立法,违背程序的立法是非法之法,非法之法不是法。 引自 1 回应 2012-08-22 22:00
其他版本在豆瓣书店有售 · · · · · ·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2013-7 / 334人读过 / 有售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2015-11 / 52人读过 / 有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我的三联书架 (greenegg)
- 培养律师素质阅读书单 (HL)
- 关于装帧 (用喜欢的方式生活)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扫起落叶好过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薇羅尼卡 2008-07-10
想超越别人,先了解别人
0 有用 hiro 2011-01-29
这本书我是搭配迷你剧,《约翰亚当斯》看的
0 有用 沙漠里的一条腿 2011-10-16
虽然散了点,但是很多文都有可读之处
21 有用 小晨 2011-12-16
这一年读小说好像并未哭过,看林达的书倒经常搞的撑不住想流泪。而这本居然真就两次没忍住,还都是在地铁上。林达夫妇自己也说,“史书描绘的常常是大历史,可是惟有充满丰富细节和感情的真实故事,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历史。”这本延续了林达一贯的写作风格,用最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编织成这大历史里的一个个细节故事。最后悔是没能早点接触林达的书,否则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历史被非常完整的记录下来,完全可以寻着这些血肉故事... 这一年读小说好像并未哭过,看林达的书倒经常搞的撑不住想流泪。而这本居然真就两次没忍住,还都是在地铁上。林达夫妇自己也说,“史书描绘的常常是大历史,可是惟有充满丰富细节和感情的真实故事,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历史。”这本延续了林达一贯的写作风格,用最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编织成这大历史里的一个个细节故事。最后悔是没能早点接触林达的书,否则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历史被非常完整的记录下来,完全可以寻着这些血肉故事去走访一个个历史小城。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反思,当人们愿意背负自己的历史去虔诚祈祷、思考,集体的进步就是必然。这本书后半部分略有点散,主题略显跳跃,可能是因为是积累发表出来的散文集合的缘故。可林达的书永远值五星,因为他(们)的书让我们懂得思考。 (展开)
0 有用 江凌云 2010-11-24
对南北战争不是很感兴趣
0 有用 -云边鹤- 2019-12-07
非常喜欢!以短篇的文章故事呈现西方民主社会制度的诸多议题,而且故事都相当生动有趣吸引人,确实让人涨了很多见识,也引发了阅读中的诸多思考,对所谓“民主”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迫不及待要找其他作品来读了
0 有用 王荣志 2019-12-05
四天时间什么都不做就在图书馆看书的生活有意义吗?有意义,而且是特别有意义。
0 有用 芒果小女王 2019-11-23
最后那几章是为了凑稿费的吧……
0 有用 本座 2019-11-02
很适合快读的散文 但肯定不如前几本书深刻
0 有用 江上数峰青 2019-10-26
很喜欢林达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