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亚美利加,你何时才变得像天使那般模样?
你何时才会脱去身上的衣裳?
你何时才透过坟墓看看自己的尊容?
你何时才不辜负千百万托洛茨基信徒对你的信仰?……
亚美利加,我在孩提时曾信奉共产主义,但我不后悔。
我也从也错过每一次吸大麻的机会。
我日复一日地坐在家中,凝视着斗室里的玫瑰。
——艾伦·金斯堡,《美国》
了解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读书之一。对那个激情年代及其乌托邦思潮,作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在回顾中做了兼具同情心与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隐蔽在喧嚣、愤怒与柔情之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心理潜流,对“垮掉一代”文化偶像们及其创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优秀的文化评论著作。
——查建英
离开校园近十年,走过多少书店,我却再也没有看到过再版的《伊甸园之门》。斗胆打电话到出版社查询,每次听到的也只是一声满含歉意的“没有”。听着电话里“滴滴”的盲音,我...
亚美利加,你何时才变得像天使那般模样?
你何时才会脱去身上的衣裳?
你何时才透过坟墓看看自己的尊容?
你何时才不辜负千百万托洛茨基信徒对你的信仰?……
亚美利加,我在孩提时曾信奉共产主义,但我不后悔。
我也从也错过每一次吸大麻的机会。
我日复一日地坐在家中,凝视着斗室里的玫瑰。
——艾伦·金斯堡,《美国》
了解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读书之一。对那个激情年代及其乌托邦思潮,作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在回顾中做了兼具同情心与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隐蔽在喧嚣、愤怒与柔情之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心理潜流,对“垮掉一代”文化偶像们及其创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优秀的文化评论著作。
——查建英
离开校园近十年,走过多少书店,我却再也没有看到过再版的《伊甸园之门》。斗胆打电话到出版社查询,每次听到的也只是一声满含歉意的“没有”。听着电话里“滴滴”的盲音,我的心里涌动起莫名的惆怅和隐隐的失落。
——读者
新版前言:世纪末的回望。
乌托邦的希望虽然可能落空,却不可能被忘怀。曾在许多伪装下召唤过整整一代的伊甸园之门,仍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在远处闪现,既无法接近,又无法避开。
醉心于激进变革的呼唤或我们自身动机的纯洁始终是有风险的。六十年代某些旷世奇想幼稚得令人瞠目结舌。然而,不知为何,这恰恰是那个十年最吸引人之处。虽然它有时将年轻人引入毒品和暴力,使他们放荡或性乱,但它也造就了一种始终超越其时代的大同和平等的崇高梦想。
作者简介 · · · · · ·
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伊甸园之门"试读 · · · · · ·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动荡中达到顶峰,几乎三十年过去了,而本书的首次出版,也过了整整二十年,尽管如此,人们至今在政治和文化上仍然对那段时期争论不休。对于那十年中的动乱,时而发生的暴力冲突,以及持续的激情,人们始终难以忘怀。 六十年代是崇尚个人见证的,出于这一传统,所有关于这一时期的著述讲的都是作者自己对当时事件的独到见解。在一些政治史学家看来,六十年代标志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任何时代的僵局都反映在对它的批判的僵局中。与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弊病相呼应的,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衰落,这种批判已经沦为一种由脆弱的口号和僵死的历史憧憬所组成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两代人的道德和政治妥协。对老左派来说,社会是架由某种部件组成的机器,朝着一个可以预料的方向运行。对现在崇信柏克、托克维尔或韦伯的前左派来说,社会是一个脆弱的有机体,损伤其局部就会造成毁坏整体的严重危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独特的宿命论性质,对在社会中确实可能做到的一切无动于衷。前者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经济的”和“科学的”;它寻找历史中的“铁的规律” 并且一一不同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ー-几乎不给个人的作用或他对此时此地幸福的要求留下余地。另一方面,后者的反马克思主义只注重个人,但是认为他的命运是路淡而悲惨的,禁锢在必然之中而毫无改变的可能。(这两种情况下,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都渐渐演变成宗教派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一种新感性的兴起,或五十年代是怎样瓦解的 -
(这尤其反映在《茫茫黑夜》和《猫的摇篮》中,这两本书都是六十年代初写成的,是他的最佳作品。) 结果是,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被微妙地改变了,至少在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此。尽管事实和狂想被随意混杂,但冯内古特平铺直叙的文风和朴实单纯的人物却使他的叙述者在读者的心目中赢得了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些叙述者把故事中的一切内容都置于同水平之上:最不可思议的事件显得合情合理,而不折不扣的现实则带上了疯狂的色彩(若非我们对现实如此熟视无睹,现实自然是有这种色彩的)。冯内古特着迷于纳粹或“民兵”导弹之类的题材,并非因为他是德国血统或因为他本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因为它们和其他吸引他的光怪陆离和蔚为奇观的题材一样,更符合他的现实感。五十年代的个人小说家视直接经验为自己的领地,他们的最高愿望就是使一切都可信。冯内古特则与他们不同,他发觉生活只有在得到较为极端和疯狂的表现时才更为真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黑色幽默与历史:六十年代初期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伊甸园之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伊甸园之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被《伊甸园之门》狠狠地铲了一记耳光!

60年代社会运动的文化根源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60年代嬉皮之音 | 来自quan | 2020-11-22 16:22:45 | |
新版旧版都看过的朋友请进 | 来自麻三斤 | 6 回应 | 2014-05-02 22:58:39 |
翻译真烂,毫不生动 | 来自三國。 | 10 回应 | 2012-11-06 15:01:00 |
“69式”你懂吧。这些式,你懂吗? | 来自强尼 | 2 回应 | 2010-08-16 07:40:42 |
译林和上海译文哪个版本更好些? | 来自[已注销] | 1 回应 | 2010-05-18 15:25:5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8.5分 296人读过
-
新星出版社 (2019)8.1分 210人读过
-
Basic Books (197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西方思想史必知事件书目集 (左思)
-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美學專業文化批评书目 【书单开列者:张闳】 (王三强)
- 叠书记I (小欢欢)
- 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 其一 (消逝风中的墓地)
- 在中国图书网上淘到的宝贝 (feeling)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伊甸园之门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岑苹 2012-06-17 12:37:32
好多年前买回来它,可能看了一半。却发现它真的很难懂,那个垮掉的一代及美国六十年代整个政治的局荡离我忒远了。我要送给云开,大侠们表嫌弃喔。@云开文化传媒
1 有用 威治魚 2015-09-23 20:33:29
死板,矫饰,故作学究,读到三分之一弃了。以前读不到时心痒难耐,等翻开才发现不过尔尔。
1 有用 酥 2013-05-22 19:07:51
书不错,但是翻译真的是太蛋疼了!!
0 有用 刘康康 2012-01-30 20:28:39
这作者文笔真好,还有他吐槽起来真的很给力啊,看到好几处笑死我了,哈哈哈。
1 有用 CynicDogAldaev 2009-09-22 21:09:55
哪来的那么多流派?哪来的那么多主义?你是掌门人啊还是扛霸子啊?都去你妈逼的吧。文本才是一切。离开了文本的一切都是屎。
0 有用 阿瓦打打啃金瓜 2022-11-23 21:28:35 浙江
六十年代,我们魂牵梦绕的六十年代
0 有用 已销号 2022-10-14 18:41:18 广东
走马观花地拉了一遍。整篇算是回忆录的性质,个人色彩浓郁,需要较强的背景知识。另外由于非学术书籍,结构很不明晰,以后有机会重读
0 有用 绝望的麦子 2022-10-12 13:35:05 江苏
垮掉派、黑色幽默、犹太和黑人文学、新新闻主义、摇滚乐、实验小说……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万花筒,是印象式、浮光掠影的品评,而非严肃的学理论著。其中摇滚乐一章以迪伦的创作历程作为参照系来勾连大众音乐审美趣味的变化:摇滚取代民谣,意味着个人取代集体,城市取代望乡,怀疑取代理想,真诚(sincerity)转向真实性(authenticy),现代主义替换了大众审美。真实性,也意味着接受真实的自我——一个不断被生... 垮掉派、黑色幽默、犹太和黑人文学、新新闻主义、摇滚乐、实验小说……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万花筒,是印象式、浮光掠影的品评,而非严肃的学理论著。其中摇滚乐一章以迪伦的创作历程作为参照系来勾连大众音乐审美趣味的变化:摇滚取代民谣,意味着个人取代集体,城市取代望乡,怀疑取代理想,真诚(sincerity)转向真实性(authenticy),现代主义替换了大众审美。真实性,也意味着接受真实的自我——一个不断被生成与创造的人格,一个热衷于本质上所有复杂性与琐碎性的意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广阔场域。 (展开)
0 有用 木易几点 2022-06-14 22:25:42
没想到这么有趣的名字 结果内容依旧需要阅读基础
0 有用 永远的蛇 2022-06-01 00:34:00
算是一位师长推荐看的,看完略微了解了60年代的美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