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修订译本
原作名: L'Etre et le Néant
译者: 陈宣良
出版年: 2007-11
页数: 762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ISBN: 9787108027245
内容简介 · · · · · ·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存在与虚无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萨特虽然曾经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勒哈弗尔小城做中学教员期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萨特产生了失意感,于是开始撰写对孤独的思考,连续写成了以下几篇文章:《对偶发性的论述》、《论心灵的孤独》、《忧郁症》以及《安东纳·洛根丁的奇特冒险》,最后一篇后来改编为小说《恶心》(1938)。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1955年,萨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小说《恶心》和剧本《苍蝇》、《问隔》、《恭顺的妓女》等已有中文译本。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曾经”一词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讲,我现在是我的过去。我现在没有我的过去,而我现在是它:人们向我所说的涉及到我昨天进行过的一个活动、我曾有过的一种情绪都并不能使我无动于衷:我郁郁寡欢或洋洋自得,我怒火中烧或是俯首帖耳、五内沸然。我并不与我的过去脱节。无疑,长此以往我可能与之脱节,我可能借口有某种变化、某种进步而宣布“我不再是我曾经是过的东西。”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个第二性的反应而且就是这样表现的。若否认我的存在与我的过去在这个或那个特定的点上的相互联系,那就是在我的整个生命之中肯定着这个联系。极而言之,在我死亡的一刹那间,我才会仅仅是我的过去。只有死亡能对我盖棺论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5页 -
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现象的观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存在与虚无"的人也喜欢 · · · · · ·
存在与虚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0 条 )



文论:对萨特自由观的再阐释


> 更多书评 70篇
论坛 · · · · · ·
读不懂,放弃它吧,你不适合 | 来自fenmuol | 2017-11-30 09:14:48 | |
翻译的太差,别读了 | 来自sonnet | 1 回应 | 2011-06-23 22:04:48 |
1955年,萨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访问中国。 | 来自呼吸阳光 | 6 回应 | 2010-05-31 13:22:3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4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8.5分 3617人读过
-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93)9.0分 96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9.0分 155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8分 36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书社推荐好书100本 (群情)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我的三联书架 (greenegg)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喜北在觅食 2009-09-22 20:40:43
看不懂的。
1 有用 花少不愁没颜色 2020-01-28 13:20:02
有点搅 感觉读之前需要看一些先行读物/ 之后会再看一遍的书
2 有用 Shayne 2012-08-22 11:58:52
萨特的存在主义有两个来源:现象学和黑格尔哲学(以倒置的形式)。这本著作提出了许多极富张力的思想,如“自为”“他者”“空洞”“恶心”“粘滞性”,举例水平也很高,但论证方法明显采取了黑格尔式的艰深晦涩、难以模仿的风格(尽管其中不一定有那么多洞见),这从实际上限制了萨特思想的影响力。
71 有用 星际旅人 2011-09-17 14:07:24
萨特对“存在”的研究对于搞文学的而言,过于深刻了点,但对于搞哲学的,又过于肤浅了点,真是上不着下不就。
48 有用 兔猻咬你二头肌 2013-08-14 20:27:10
說實在的我不喜歡薩特,一點也不。我還是更適合去讀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