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宾的书评 (52)

子燕 2010-10-26 10:10:44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波伏瓦:当你说我们都很自由

1929年春天,巴黎高师。高挑优雅的波伏瓦被萨特与其同伴遇上,时年20岁,正值芳华。通过好友马耶,萨特向这朵法兰西百合献媚,送她智慧漫画、交流《社会契约论》、玩日本台球、喝鸡尾酒、唱歌并且一同思考。“从今以后,我将负责保护你”,萨特对波伏瓦说,掷地有声。...  (展开)
范宗元 2014-04-20 15:31:48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弗朗索瓦丝的困境

《女宾》是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的处女作。小说故事的原型是萨特、波伏娃以及波伏娃的学生奥尔加小姑娘之间的一段“三人组合”的感情经历。小说中,这段三人的感情经历则是围绕皮埃尔、弗朗索瓦丝与格扎维埃尔展开的。 弗朗索瓦丝是一位特别的女性。她的特别植根女性...  (展开)
于无声处 2011-03-02 20:16:49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男人与女人的游戏

三角在物理学中是最具稳定性的形状,可是当“三角”变成人类的一种“关系”时,就成了最复杂且最不稳定的状态! 看完波伏娃的传记《激荡的一生》后,曾向朋友感慨说:要是我的爱情也如波伏娃与萨特那样忠诚而自由,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恪守着两个人的永恒爱情...  (展开)
慕永 2015-01-03 19:30:41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拓荒史

波伏娃,百度百科上是这么介绍她的: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萨特的终身伴侣。法国总统希拉克曾在一次演讲中评价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  (展开)
某只凡 2012-03-16 10:04:43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每个意识都追求另一个意识的死亡

“有时,爱是一场流亡,离开了自己,却未抵达你。” 那么这场流亡的意义和目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真的是奔着另一个人而去的吗?还是只不过是另一种回归的姿势,只为更彻底地返还于自己? 如果答案在于后者——或者更多的在于后者——那么爱情就不是“男女”那么简单...  (展开)
白驹在空谷 2012-07-09 11:44:35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她只是个女人

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羡慕且神往着萨特和波伏瓦的和谐关系。也不止一次看到女权主义者和女权主义爱好者提出的种种异议,比如单从“萨特-波伏瓦”这样的名称排序上就能看出二人主次有别。不过这样的细节大约只有重礼乐的国人才会注意到,在外文资料里看到的经常会是“波伏瓦-萨特...  (展开)
心猿 2009-09-30 10:20:45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版

3P模式的失败

半自传的小说,3P或3人行模式实践的失败。有点冗长,个别细节又优美,记住了那个特别的结局。这本书表明波娃人品很有点问题,萨特一样,成功成名的欲望,他们关注世界并不是因为有多少爱和正义感,本质是想证明他们有洞察世界影响世界的能力,一种自我陶醉。与他们有交集的人不...  (展开)
失控艺术家 2022-05-09 04:17:02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自由的眩晕,和虚伪的大人

《女宾》作为波伏娃自传式小说,常被当作萨特波伏娃开放关系的桃色文本来阅读,也总是被拿来佐证二人开放关系的失败,或者波伏娃作为女人在感情中的弱势和局限。我不认为一段让人痛苦的关系就是失败的——至少在波伏娃萨特的故事里,二人开放关系的契约本就是一场自觉的哲学实...  (展开)
Ducky鸭仔 2018-06-09 15:24:31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Quand l'existence est mise en défi par un ménage à trois...

这部小说固然可以当作萨特、波伏娃和Kosakiewicz的八卦来读,但这并不是一个关于自私、嫉妒、占有欲的四角恋故事。有评论将小说解读为波伏娃在open relationship中牺牲了自己,这实在是一个误读。非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发生挑战单偶制——永恒爱情的虚伪,一对一的、取消自我的爱...  (展开)
苏方音 2013-05-21 14:24:06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用一生做一场心灵试验

爱到底是什么? 一个人到底会爱另一个人多久? 怎样的爱才是完整的?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很狗血,很3p,很变态。波伏娃被很多中国读者骂得几乎要从坟墓里爬出来。读者经常会问,这女人到底在干嘛? 也许,我说的是也许,她只是要做一场人生的试验。 我曾经在很多年前和初恋男友做...  (展开)
metacook 2011-07-29 22:55:19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请勿对号入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弗朗索瓦斯:向自杀不断微调 我的性格里没有悲剧成分。外部世界对皮埃尔来说是顽固和恶心的;但对我来说,固然冷漠无法渗透,但有时候看到它们在那儿,就是一种保证,也让我很心安:它们保证我行动起来时,总会遭到抵抗——抵抗有时并不是一件让人不快的事,因为它放大了行动...  (展开)
浮云客 2010-04-03 22:27:12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版

《女宾》:一个惊悚故事

《女宾》是波伏娃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她的书。该书的自传性质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故事中的三角关系是波伏娃、萨特以及奥尔加三人之间关系的写照。现实生活中这段三人行的故事究竟如何收尾,我没有去细查,不得而知。不过这是文学史家们的事情,而我也不是...  (展开)
Diotima🪐 2024-01-14 04:18:41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把波伏娃拉下神坛的作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前了解波伏娃,都只是从传记,从他人叙述,从第二性里。而这本才让人洞见了一个真实的波伏娃。 看起来她没有大众或她自己所说的那么独立,惊世骇俗,也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充满嫉妒与攀比心,也会掩面哭泣,脆弱不堪地情绪崩溃,甚至是“皮埃尔”的小娇妻。 她在自传里会粉...  (展开)
小猪佩琪 2021-05-06 19:45:20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不要放弃自己的权利,那又是你的责任

在这种三重奏的爱情中,只有他是自由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她又完全失去了她们自己的存在自由。被流放的她们只因一个他争斗,而自由的他就是斗兽场的观赏者,一种放肆的自由完全通过了把女性当成物,欣赏她们的互殴,他确确实实是一种爱上征服欲的怪物。而美丽互爱的女孩儿们已经...  (展开)
眼与心 2016-11-01 10:35:09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版

女宾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曾有一段沸沸扬扬的往事。它不是一对情侣的琴瑟和鸣,而是波伏娃、萨特和奥尔加的“三重奏”。虽然“三重奏”只维持了短短数月即喑哑,他们被“自己组装起来的恶魔般的机器压得透不过气来”,但他们探入人性深处的冒险,意蕴丰沛,动人心弦。“人与人的...  (展开)
苏菲大仙人 2013-10-27 16:36:24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女客》:“存在”与“人性”的探讨

波伏娃的《女客》是关于作者自身和萨特及情人奥尔嘉“三重奏”关系的真实写照。作品中女主角弗朗索瓦茲(即波伏娃的缩影)的内心情感呈现出与真实世界中的波伏娃截然不同的反应,我认为这才是波伏娃对于这段具有先锋实验性的三角恋情真实的态度,虽然在大众眼中,她高举女权...  (展开)
马维 2013-08-29 15:40:30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西蒙娜·德·波伏娃:羁绊之中的自由

提起波伏娃,就在写下上述标题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近二十年前初读其回忆录时的情形:那是一册名为《西蒙·波娃回忆录(第一卷)》的平装本,比后来我在图书馆见到的煌煌八大卷的精装本,显然要简陋得多。事实上,当我在离家仅几步之遥的小书店见到它时,并不...  (展开)
触角 2011-01-16 04:54:44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你给他自由,他给你憎恶

波伏娃在《女宾》里借弗朗索瓦兹之口绝望的说道:“她曾下定决心爱他并允许他拥有任何自由自由,但在这种决心中有着过于廉价的乐观主义,如果皮埃尔是自由的,她爱他也就不仅仅取决于她,因为他可自由的使自己变得令人憎恨”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几年前一个口号“爱一个人是...  (展开)
阿拉雷 2023-12-01 22:03:42

读书笔记2204:女宾

这个译本的翻译极差,书名就不知所云。 波伏娃的处女作,可以同她后期的短篇小说集独白对照看,两个都是她的半自传体小说。 世人大多羡慕她和萨特神仙眷侣,开放式的婚姻生活,但是如果走进她,读过这两部不同时期的小说,就能够明白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比起独白来,这本书读...  (展开)
货阿货阿货 2023-03-26 05:11:4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评《女宾》

看了两个月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抱歉中间跳了很多,但不准备读了) 波伏娃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从女性角度描写书中女性心理,更加真实和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非常丰满,但故事情节实在谈不上有趣。之前看过波伏娃的法语节选,作者的选词和文笔都极其raffiné,反而书的译者水...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52条)

订阅女宾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