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Kant: A Biography
译者: 黄添盛
出版年: 2014-4-22
页数: 660
定价: 6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景人文·人物
ISBN: 9787208121157
内容简介 · · · · · ·
如果你认为,哲学应该对于认识生命有所贡献,
那么,康德的生活定会让你拍案叫绝。
~~~~~~~~~~~~~~~~~~~~~~~~~~~~~~~~~~~~~~~
迄今最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
告别刻板印象,颠覆传统认知,极致细节呈现
纪念康德诞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
~~~~~~~~~~~~~~~~~~~~~~~~~~~~~~~~~~~~~~~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书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并回应他的时代——...
如果你认为,哲学应该对于认识生命有所贡献,
那么,康德的生活定会让你拍案叫绝。
~~~~~~~~~~~~~~~~~~~~~~~~~~~~~~~~~~~~~~~
迄今最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
告别刻板印象,颠覆传统认知,极致细节呈现
纪念康德诞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
~~~~~~~~~~~~~~~~~~~~~~~~~~~~~~~~~~~~~~~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书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并回应他的时代——西方世界发生最重要变化的18世纪。本书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是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
美国学者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将彻底改变康德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错误形象。从这部目前为止篇幅最大的康德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康德这个人的了解,实在太靠不住。
当我们忙于“形上”、“形下”,“先验”、“超验”的术语操练时,我们丢掉了哲学本身。归根结底,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的事业,而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这是那位哥尼斯堡哲人的伟大一生,给后来的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教训。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按着这本传记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当然,他是否大到了这个目的,恐怕不是他说了算。但是,至少有一点他说对了:我们必须让康德活起来。
——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文世界自梁启超引进康德的学说至今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像库恩这样一本论述完整详尽的康德传记。期待这部译著能够为国内的康德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彭文本(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康德传的创作者
· · · · · ·
-
曼弗雷德·库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 Kuehn)
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二者之间哲学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他对德国唯心论及其在德国、法国和大不列颠的先驱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从事伦理学和宗教哲学研究。库恩曾任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编著的作品有:《德国的苏格兰常识哲学》(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 1988)、《伊曼纽尔•康德:国际康德论文选》(Immanuel Kant,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 2 vols., 2000)、《康德传记文献》(Kant Biographien, 8 vols., 2002)。
黄添盛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定居德国,译有《哲学百科》《追忆一回普鲁斯特》《瞧一...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 Kuehn)
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二者之间哲学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他对德国唯心论及其在德国、法国和大不列颠的先驱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从事伦理学和宗教哲学研究。库恩曾任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编著的作品有:《德国的苏格兰常识哲学》(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 1988)、《伊曼纽尔•康德:国际康德论文选》(Immanuel Kant,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 2 vols., 2000)、《康德传记文献》(Kant Biographien, 8 vols., 2002)。
黄添盛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定居德国,译有《哲学百科》《追忆一回普鲁斯特》《瞧一眼尼采》《尼采:其人及其思想》等。
目录 · · · · · ·
作者识
人物表
康德生平与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724-1740)
第二章
大学生与家庭教师(1740-1755)
第三章
优雅的硕士(1755-1764)
第四章
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
沉默的岁月(1770-1780)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第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始人(1784-1787)
第八章
与教会和王室的磨擦(1788-1795)
第九章
老人(1796-1804)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康德传"试读 · · · · · ·
前面提到康德声称《纯粹理性批判》在四到五个月之间完稿,“振笔如飞”。其他的证据也支持这个说法。哈曼在1780年6月11日写信给赫尔德说:“康德还在写他的形而上学与自然理性道德学,对于进度的落后丝毫不以为意,因为那样可以使作品更完美。”⑥8月15日,他又说,康德预计在圣米迦勒节(Michaelmas)完成《纯粹理性批判》,距当时约有六个星期。在9月7日,他写信告诉哈特克诺赫(Hartkn...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从康德的传记里学到的至少和从任何知名人物的传记里学到的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康德的性格是他自己有意识地打造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与蒙田( Montaigne)以及其斯多亚学派的前辈们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康德的生命是否“合宜”,那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哲学应该对于认识生命有所贡献,那么康德的生活应该会让你拍案叫绝。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博罗夫斯基说:“在所有的老师当中,克努岑是最重要的一个。克努岑为他及其他同学指出了方向,但不是要让他们依样画葫芦,而是让他们有朝一日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康德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康德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文学史上那些正事儿(6)康德精确的爱是多情的无情

康德 费希特 尼采 德加 道德律以及密涅瓦的方向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4月22日是康德诞辰290周年,今年是他逝世210周年 | 来自颜悦 | 1 回应 | 2018-11-08 21:52:4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8.5分 670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景人文·人物 (文景)
- 2014年入手书单 (严杰夫)
- 2014年文景出品 (世纪文景)
- 丛书收藏报告【已完结2】 (爱玛·包法利)
- 小凤直播室涉及书目(壹) (南友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7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康德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路边的风景 2024-04-25 17:49:42 上海
引用文献之多令人吃惊。看这本书是因为罗素提到“伟人的生活同样平淡无奇……康德一生中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所以想看下这样一个神奇的哲学家是如何生活的,倒不是对康德的哲学感兴趣。看完后跟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康德并非平淡的普通人,他年轻时已小有名气并出入上流社会,但跟罗素所言一样,他除了哲学著作影响深远,本身生活确实平淡,晚年还被仆人欺负,没有什么奇闻轶事。看来罗素所言非虚,每个人的生活也... 引用文献之多令人吃惊。看这本书是因为罗素提到“伟人的生活同样平淡无奇……康德一生中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所以想看下这样一个神奇的哲学家是如何生活的,倒不是对康德的哲学感兴趣。看完后跟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康德并非平淡的普通人,他年轻时已小有名气并出入上流社会,但跟罗素所言一样,他除了哲学著作影响深远,本身生活确实平淡,晚年还被仆人欺负,没有什么奇闻轶事。看来罗素所言非虚,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是那么回事,毕竟都在地球上生存,谁还能比谁差别多少呢。不过我又想到黑格尔所言:仆从眼里无英雄。人都是有多面性的,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人生很精彩,跟一众哲学家论战;作为普通人的康德,确实像罗素讲的,生活很平淡。所以我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同多于异,让一个人伟大的,不是他什么都强,而是他在某一方面高于常人。 (展开)
1 有用 时美 2019-04-29 19:48:58
高中在区图看的,那时候最喜欢康德,一度影响了高中的我。
2 有用 Enos 2019-03-11 16:25:35
学习哲学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探究的方法。
38 有用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2021-03-13 01:48:54
在那位古板啰嗦的哲学家康德背后,原来还有一位爱说冷笑话、擅长台球扑克牌、讲究服饰配色、面对感情犹豫羞涩的俗世康德。对康德晚年的记述尤其令人感慨:①晚年康德以其自创的走路方式散步跌倒,一个陌生女子将他扶起,他就将当时手中的一朵玫瑰送给她,从此再不散步。不知过了多久,他在意识不清之际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女人与玫瑰的相似之处”。②晚年康德仅存的兴趣之一就是观察一只小山雀,它每年春天都飞到他的庭院唱歌。有... 在那位古板啰嗦的哲学家康德背后,原来还有一位爱说冷笑话、擅长台球扑克牌、讲究服饰配色、面对感情犹豫羞涩的俗世康德。对康德晚年的记述尤其令人感慨:①晚年康德以其自创的走路方式散步跌倒,一个陌生女子将他扶起,他就将当时手中的一朵玫瑰送给她,从此再不散步。不知过了多久,他在意识不清之际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女人与玫瑰的相似之处”。②晚年康德仅存的兴趣之一就是观察一只小山雀,它每年春天都飞到他的庭院唱歌。有一年,这只鸟来得比较晚,他就祝福它在归途有好天气。1803年,这只鸟并未飞回,他落寞地抱怨道:“我的小鸟不来了。”③去世前一晚,仆人递给康德一杯酒喝,这时康德说出了他的遗言:“这很好。”它的意思也可能是“这样就够了”:“他喝这些就够了——他活到这里就够了。” (展开)
102 有用 . 2017-05-13 16:08:08
康德在读大学的时候,不喝酒,不打架,不好戏谑,不参加Pantoffelparade(围在在教堂门口对那些做完礼拜出来的年轻小姐评头论足)——就凭最后一点足见康德之人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