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译者: 马文韬
出版年: 2014-6
页数: 352
定价: 4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伯恩哈德作品
ISBN: 9787208122253
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
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与悖谬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文学大家 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 苏珊•桑塔格 帕慕克 耶利内克 推崇的大师
逝去二十五年,言犹在耳,人们爱他恨他,他的墓碑一再被盗
伯恩哈德塑造的人物拒绝向疾病、失败和不公正低头;他们怀着疯狂的怒火和鲁莽的意志坚持抗争,尽管结局惨烈。 但即便这些人最终都失败了,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失败或屈服,而是他们执着的争辩和抗争。——帕慕克
作为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第一卷,《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包含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波斯女人》:关于爱情、报复和死亡的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关于友谊、理解与死亡的故事。
《制帽匠》:关于亲情、尊重与死亡的故事。
伯恩哈德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如果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
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与悖谬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文学大家 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 苏珊•桑塔格 帕慕克 耶利内克 推崇的大师
逝去二十五年,言犹在耳,人们爱他恨他,他的墓碑一再被盗
伯恩哈德塑造的人物拒绝向疾病、失败和不公正低头;他们怀着疯狂的怒火和鲁莽的意志坚持抗争,尽管结局惨烈。 但即便这些人最终都失败了,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失败或屈服,而是他们执着的争辩和抗争。——帕慕克
作为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第一卷,《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包含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波斯女人》:关于爱情、报复和死亡的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关于友谊、理解与死亡的故事。
《制帽匠》:关于亲情、尊重与死亡的故事。
伯恩哈德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如果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我们在思考的,是滞后的思考,我们在感觉的,是混乱无序,我们是什么,不清楚。我们不必羞愧,我们什么都不是。”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的创作者
· · · · · ·
-
托马斯·伯恩哈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德语文坛风格最独特、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灾难与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故事破坏者”等。作品已被译为45种语言。
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文字极富音乐性,以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向纷乱昏暗的世界投掷出一支支光与热的火炬。
目录 · · · · · ·
波斯女人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
制帽匠
语言大师伯恩哈德——代译后记
托马斯•伯恩哈德生平及创作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坚持不懈地试图揭开幕后的真相,但一无所获,反而使本就复杂、就反常的事情更加复杂和反常。我们寻找造成我们这种遭遇的责任者,如果我们实话实说,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称这种遭遇为不幸。我们不断地思忖,我们还可以做别的什么,怎样把它做得更好一些,什么是我们本来也许不应该做的,因为一切都注定如此,思来想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我们说,灾难是躲避不了的,然后让自己,哪怕是短暂地休息一下。然后又会从头开始提出问题,没完没了,刨根问底,直到把我们自己弄成了半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的不幸寻找责任者,一个或几个,以便我们至少能在短时间内感到一切都可以忍受,如果我们不是自欺欺人的话,那么自然最终总是找到我们自己。虽然我们大多数时间里不情愿,但我们容忍了我们必须生存这个事实,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而且只有当我们每天,或者说每时每刻都一再重新忍受这一事实,我们才能生活下去。不管我们到了什么地步,我们,实事求是地说,一辈子都很清楚,我们是走向死亡,只不过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回避,不去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们确知我们做的一切不是别的,都是在走向死亡,因为我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试图游刃有余地掌握一切可能运用的手段,把我们的视线从这一认识上转移开去,因此我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经久不息地、一辈子无休无止地忙着转移他们的视线。这一行为是人生在世最主要的行为,它减弱着,同时自然也加速向死亡发展的整个过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6页 -
……这个国家以及整个欧洲的糟糕的政治状况也许是导致这一灾难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方面的一切都在朝着与我坚信的方向相反方向发展,我一直以为我所相信的是正确的,直至今天也毫不怀疑我的观点。在这个时候政治状况突然恶化,其情形只能用“令人恐惧的”和“致命的”来形容。几十年的努力在少数几周内就化为乌有了,本来就极不稳定的国家,的确在几周内就崩溃了,像在最糟糕的统治者当权的最糟糕的时代里一样,迟钝、冷漠、贪婪和虚伪一下子又充斥在这里,当权者又肆无忌惮地在铲除精神。多年来我所观察到的对精神的敌视达到了新的高潮,统治者要求人民,或者更确切地说,要求民众去谋害精神,煽动他们围剿精神和头脑。突然一夜之间一切又在独断专行,数周、数月里我们深受其害,亲身体会到人们如何在谋害有思想的人。那种把一切不适于自己的都要铲除掉的平庸、狭隘的民众意识,尤其是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占了上风,突然受到政府,不是个别的某个政府,而是欧洲所有政府的重视,为它们所利用。只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乐的民众行动了起来反对思想和精神。“必须怀疑和围剿思考者”,这个陈旧的口号如今又时髦起来,重新以令人极为恐惧的方式指引着人们的行动。报纸上的话令人憎恶,报纸一向都在说令人憎恶的话,不过最近几十年它们不像以前那么鼓噪,那么咄咄逼人,而是压低了声音,现在它们忽然认为这样小心翼翼没有必要了,便放肆起来,几乎无一例外地卖力地取悦民众,所作所为与民众别无二致,成为杀害精神的刽子手。在这些星期里,对精神世界的梦想被抛弃被丢到了垃圾堆上。思想和精神的声音沉寂了。头脑龟缩了起来。这个世界到处充斥着暴力、阴谋和卑鄙无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论坛 · · · · · ·
编辑你好请教个问题 | 来自diduan009720 | 2 回应 | 2022-12-24 15:23:5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Vintage (2009)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8.4分 647人读过
-
Suhrkamp Verlag (1987)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读后念念不忘的那些书 (影随茵动)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奥地利文学 (RomeaWong)
- 豆瓣五星图书【中篇小说】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冬了个冬 2016-07-08 12:35:12
“我是最幸福的旅行者、乘车行进者、活动者、启程动身者,我是最不幸的到达者。”情感之真挚,非常感动。
12 有用 影随茵动 2014-06-27 11:33:12
好久没有遇到这样让我心水的作家了,从第一次读伯恩哈德的《历代大师》起就一击命中,一直延续到这本《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其文本间充斥着的浓烈情绪,鲜明态度,音乐旋律,都极度的契合了内心的感知,那种欲罢不能的阅读行进和深深的共鸣割裂了时空的密度,让精神得以逃匿。
10 有用 阿巴厮 2016-04-17 16:03:48
怎么讲,语言的魔力有时候让人急,但是又有能看下去的动力,重复来重复去,但是又抓到了人生的真谛一样。
1 有用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2019-04-04 22:55:38
喜欢的人肯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也很不喜欢,我属于后者。风格太独特,就一件事不断不断不断不断罗里吧嗦,唯一的一点点浪漫或者诗意或者感情都被消耗掉了。
21 有用 安提戈涅 2021-07-23 18:01:30
伯恩哈德是旁逸斜出与同义反复的礼赞者,在《历代大师》中,具体的动作只有坐在美术馆里观看油画,却在神游中思接千载地评论了文艺界的“历代大师”,而在本书的《波斯女人》与《侄子》中,行动依然被压缩,思绪却不断飘散;至于同义反复,伯恩哈德除了在行文中大量使用“明朗化的思考引起众人关注,不明朗的就不能引起众人关注”这种句式,从整体上看,甚至全篇都是同一个意义的内在自我重复。旁逸斜出与同义反复的目的类似,都是... 伯恩哈德是旁逸斜出与同义反复的礼赞者,在《历代大师》中,具体的动作只有坐在美术馆里观看油画,却在神游中思接千载地评论了文艺界的“历代大师”,而在本书的《波斯女人》与《侄子》中,行动依然被压缩,思绪却不断飘散;至于同义反复,伯恩哈德除了在行文中大量使用“明朗化的思考引起众人关注,不明朗的就不能引起众人关注”这种句式,从整体上看,甚至全篇都是同一个意义的内在自我重复。旁逸斜出与同义反复的目的类似,都是推迟具体意义的到来,将意义悬置,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他的笔下常有与外界寻求精神交流而失败的尝试,要么是厌弃了波斯女人,要么是保尔去世,一切交流的努力都会归零,所以,伯恩哈达描述的交流本质上是独白,这种独白具有音乐性的气息,不断出现的叙事人的叙事动作——”他说“就是音乐分隔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