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的书评 (74)

文景 2014-09-02 15:02:41

传奇易写,平凡难书

知名书评人、编辑人止庵独成一部的散文作品《惜别》,于2014年8月由世纪文景出版。在这部书中,止庵直书每个人都将面对的生死之问,以哀而不伤的笔触,感怀淡远绵长的亲情离别。 进入人生的“第三幕” 许多人知道止庵其名,乃是缘于他严谨冲淡的书评文章。现下已出版的《沽...  (展开)
渴望年老 2015-04-05 21:16:42

活在母亲的废墟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确认死 “母亲死在2010年11月22日3点44分。11-22-3-44。像一首素朴极了的曲子,飘逝而去。” 止庵在他母亲的骨灰里,发现了她曾经骨折时植入、现在已经被烧焦的一块人工骨头,“没有比这更能确认母亲的死了”。而后面对葬礼时,止庵却指出,在葬礼上告别(告别成为一种仪...  (展开)
到里斯本看海 2014-09-16 12:18:22

不说再见

“我终将彻底接受母亲已死这一事实” (原题:不说再见) 文/里斯本 梦是生活的海市蜃楼。久别的人能重逢,要走的人能暂留,就怕醒,而梦醒偏偏都发生在做梦人欲求更多的瞬间。梦空间巨大,任人的创造力随性发挥,只要你日有所思。然而白日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或想要实现的情...  (展开)
新经典 2021-03-26 18:09:30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版

《惜别》新版序

文/止庵 《惜别》在我写的书中大概算是读者较多的一本了。不止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表示受到感动,还说要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我想或许本来就应该为这些虽不相识但却相知的人写作罢。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譬如不满意我的写法。对此我想说的是,《惜别》是一部探讨生死问题的作品...  (展开)
索科 2014-11-06 18:05:24

“不言之言”与“言而未言”——止庵先生《惜别》读后感

《惜别》是止庵先生2014年7月新近推出的一本创作类文学作品。此前止庵先生结集出版的文字多属书评。由于书评背后有一个先于作者个人表达的文本作为依托,作者的个人趣味便隐退其间。创作类文学作品的背后没有文本依托,更能反映作者个人的取材偏好、语言风格、美学趣味、哲学旨...  (展开)
齐物秋水 2014-09-03 09:04:43

“夫大块载我以形……”

知堂写怀人之作多矣,有三篇体式特殊:《饼斋的尺牍》、《实庵的尺牍》、《曲庵的尺牍》,分记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文章几乎尽数由书信与日记构成。止庵校订周作人自编文集时,写《关于<过去的工作>》,说“乃是将惯用的‘文抄公’移植于怀人之作。其中与记述对象的关系...  (展开)
新经典 2021-04-02 11:02:15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版

止庵谈《惜别》:这首先是一本讲善待自己的书

3月22日,我们邀请到了《惜别》的作者止庵老师进行了一场直播,和我们分享《惜别》的故事。以下是当日直播的文字整理: 一. 关于读书 问:您作为一个几十年的资深读书人,在您看来,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答:读书这件事,首先我觉得,它是人的一种需要。这个需要可以说是知...  (展开)
2015-02-09 17:39:19

杜小真:用异于哲学的事情来解释哲学

杜小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惜别》叙述的是生离死别,讨论的却是哲学问题:生与死,和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但又永远难以解读的秘密。母亲从此世走向彼世,这个过程的点点滴滴,渗透到作为“幸存者”的儿子的血液中,刻骨铭心。止庵的文字一向让人感动,《惜别》亦然,特别是作...  (展开)
颜悦 2014-11-02 10:54:18

止庵:我只是希望慢点离开

文/丁杨 纪念母亲,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借助文字承载往事、寄托情感是其一,古往今来与此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并不鲜见。母亲过世三年后,作家止庵动笔写下心里的记忆和他对生死之事的感悟,成为《惜别》一书,在前不久出版。 在书中,止庵以冷静的姿态面对母亲的衰老、病痛与死...  (展开)
Esse 2021-05-30 00:23:48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版

惜所当惜,别所不忍别

一本迟迟不敢翻开的书,终于断断续续读完。想来很多报以讥诮或反感的读者都是因为其间大段古文引用和几乎占据该书半数以上的母亲日记/信件直接摘录所致。严格来讲,这本书的确应该署名止庵“编著”——出版业操守日下的当下,很难不妄加揣测该书在市场驱逐下有拼凑成分,甚至带...  (展开)
文景 2014-11-04 09:49:45

史航:相遇惜别族

文 / 史航 生活没有剧透,我们都不知道某次离别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人世间每天出产那么多书,也都不一定提醒我们这件事。但是,如若能被提醒说“这是最后一次”,将是多么可贵。对我来说,《惜别》就是一本提醒之书。 提醒也是一种唤醒,令我想起以前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想起当...  (展开)
文景 2014-11-14 15:08:25

及身之哀,和那种与自己必死命运之相遇

文 / 孙小宁 有些东西,我始终觉得,是无法予人诉说的,也无法和人分享。这既包括生老离别这种及身之哀,也包括和自己必死命运相遇的一瞬。最近也去看了国博的《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展,除了那些生平遗物:鞋、帽子、大衣之类,另一个真切呈现,是在BBC为纪念托翁逝...  (展开)
雾中风景 2015-09-05 16:55:37

书信和日记是一个支点

看到许多评论中,对过多摘录母亲的日记和书信,颇有诟病,认为削弱了思想价值云云。 其实,我倒是很喜欢这些段落记录的平凡生活。 我觉得止庵写下这些,未必是为寄情或发表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已。 母亲的记录和倾诉,大多关于生活,确实没有太深刻的意义。晚年嘛,多是安宁寂静,...  (展开)
不要猜 2015-01-31 01:21:45

跟书关系不大

其实不算书评,只是读的过程有些感慨,想来写一写我的母亲。 如果母亲不是母亲,只是个陌生人,我希望和她围着茶几一角相对坐下,沏一壶茶,由我执手,烫壶,置茶,分茶,这样不用刻意看她,也不必在乎表情或者声线,“同我讲讲你的故事吧,慢慢讲,时间很多。”同时把茶递给她...  (展开)
阿元聊历史 2014-11-08 19:18:04

未知死,焉知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未知死,焉知生 赵青新 学者止庵以周作人研究、张爱玲研究闻名,主要著作《神奇的现实》、《樗下读庄》、《周作人传》等,大多给人理性的印象。最近出版的《惜别》,却是他承载了个人情感的私密作品,是止庵于母亲故世三年之后,“书写亲情离别、叩问生死的沉静之作”。 以母亲...  (展开)
九月 2014-10-20 11:47:37

无常人生 终是有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日本最著名的摄影大师荒木经惟,曾为已故去的妻子阳子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阳子临终前的病床上,他的手与她的手的握别。荒木用镜头记录下的这一刻,在多少年之后的观者心中所存留下来的印象,仿佛阳子那早已经消逝了的手上仍残存着最后一点温柔。   “男...  (展开)
素履之往 2017-05-12 22:14:46

惜别与回望

图书室借的书,一个下午,匆匆翻阅。 作家的母亲,出身富贵之家的高雅的母亲,一位热爱生活享受人生,活得蛮有情趣的老太太……虽然晚年的静好岁月,被作家形容为:一种因陋就简的幸福…… 对于死亡,对于别离,作家的书袋掉太多,引经据典的段落太密集,分神,只令人不断分神...  (展开)
leo张大志 2015-01-27 19:37:19

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Leo鉴书169

在“一席”上看了作者的演讲,名字就叫“惜别”。是作者以过世母亲的亲切回忆,能听出儿子自认未尽全心尽孝的愧疚,也能听出母亲晚年生活的种种丰富。 如果不想深究,看视频不用卖书。书里就是详细记录了母亲的日记 、作者自己的感受,可以看成是视频演讲的拓展版本。内容不是...  (展开)
魏小河 2014-12-25 23:46:34

死亡就是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而世界依然存在

止庵的新书《惜别》我翻了几页,就搁下了。因为一上来便是各种关于死亡的论述,《论语》、《道德经》、《庄子》、周作人、鲁迅、加缪,引用者众多,看得我眼花缭乱,非但没有对死亡发生什么体悟,倒要反感起来,不如搁下。 后来不知何故,又捧起来读,读到第二章《曾经存在》...  (展开)
秋风乱吹 2014-09-02 11:00:21

(转载)你我的《惜别》

作者:姚言 都说《惜别》好。这些天,大家谈论的是这本8月份刚刚推出的新书——学者、书评人止庵写母亲的生死之书。 止庵母亲于2010年去世,那一年11月他应邀前往深圳参加读书月活动,对于伤痛,没有涉及。印象中的止庵儒雅,淡定,不曾大喜大悲。老友场合下,他会就一些学术...  (展开)
<前页 1 2 3 4 后页> (共74条)

订阅惜别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