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增订版)》讲述近几十年来,史学界搜集并整理了大量明清商人的史料,但是主要集中于商人的客观世界和经济活动方面,本书却从分析禅宗、新道教和新儒家的入世伦理及社会影响这一特殊角度入手,特别注意三教在入世伦理方面相互交涉的复杂过程,尤其是禅宗对理学 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宗教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商人的影响。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中唐以来的新禅宗和宋以后的新道教。中篇:儒家伦理的新发展。这一部分着重讨论新儒家和新禅宗的关系,以及从程、朱到陆、王的发展。下篇:、中国商人的精神。这一部分大致以十六至十八世纪为时代断限。但研究的重点不是商业发展的本身,而是商人和传统宗教伦理,特别是新儒家的关系。这三个部分虽是互相涵摄、彼此呼应的,但各篇也自有其独立性。这是近年史学界一部大著作,对中唐以...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增订版)》讲述近几十年来,史学界搜集并整理了大量明清商人的史料,但是主要集中于商人的客观世界和经济活动方面,本书却从分析禅宗、新道教和新儒家的入世伦理及社会影响这一特殊角度入手,特别注意三教在入世伦理方面相互交涉的复杂过程,尤其是禅宗对理学 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宗教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商人的影响。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中唐以来的新禅宗和宋以后的新道教。中篇:儒家伦理的新发展。这一部分着重讨论新儒家和新禅宗的关系,以及从程、朱到陆、王的发展。下篇:、中国商人的精神。这一部分大致以十六至十八世纪为时代断限。但研究的重点不是商业发展的本身,而是商人和传统宗教伦理,特别是新儒家的关系。这三个部分虽是互相涵摄、彼此呼应的,但各篇也自有其独立性。这是近年史学界一部大著作,对中唐以来的思想史和社会史都有最重要的发明,对清代及近代史的研究,启发甚多。
作者简介 · · · · · ·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2006年获颁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第一届唐奖汉学奖。代表作有《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论天人之际》等。
目录 · · · · · ·
“原商”与“说儒”
《货殖列传》的三大贤
中国历史中商人之角色(上)
中国历史中商人之角色(下)
后序近世制度与商人
一民间宗教
二义与利
三商人会馆之制度化
四制度化与商人信仰
五制度化与商人地位
自序
序论
上篇中国宗教的人世转向
一、新禅宗
二、新道教
中篇儒家伦理的新发展
一、新儒家的兴起与禅宗的影响
二、“天理世界”的建立——新儒家的“彼世”
三、“敬贯动静”——入世作事的精神修养
四、“以天下为己任”——新儒家的入世苦行
五、朱陆异同——新儒家分化的社会意义
下篇中国商人的精神
一、明清儒家的“治生”论
二、新四民论——士商关系的变化
三、商人与儒学
四、商人的伦理
五、“贾道”
六、结语
附录韦伯观点与“儒家伦理”序说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引言
一、科举名额与“弃儒就贾”
二、士商互动与价值观念的调整
三、儒家社会思想的新发展
四、商人与专制皇权
五、儒学的宗教转向——以颜山农为例
结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新儒家重视此事世的成就,但其正统理论则不以“事”的成败为判断“理”之有无的标准。清教徒的“选民前定论”则流于以事业的成功为“德的表征”。朱子与陈亮(同父)有关王霸的争论,其中心意义即在于此。陈傅良在《答陈同父》第一书中曾对双方的论点有极扼要的说明,其言曰: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作功夫。功 有适成,何为有德;事有偶济,何必又理。此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止斋先生文集》卷三十六) 清教徒的观点便有些近于“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这是它与新儒家伦理的另一重要分歧之点。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陈亮的观点虽未能取得正统的地位,但在新儒家伦理中始终不失为一伏流,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7页
喜欢读"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读书报告

陈立胜: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 新解——兼论《节庵方公墓表》 问世的一段因缘

商人精神不敌皇权专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概括一下本书的内容: 正序是杨联陞先生的《原商贾》一文。惭愧以前没有读过杨先生的作品,但略知先生以治经济史见长。先生晚年受制于健康问题留作不多,《原商贾》序据称是他晚年下功夫最大的论文之一。文章不长,主要讲了“商“这一职业在宋以前的发展,刚好补全了后面的正... (展开)
商人精神的核心是自主性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这本和《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的区别? | 来自莫里Ya蒂的夏 | 2021-10-11 15:30:0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8.7分 123人读过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8.4分 73人读过
-
平凡社 (1991)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增订版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书目 (哲夫成城)
- 葛兆光《第一等的题目和第一等的图书》书目 (谷谷哒。)
- 阶梯阅读书目第一期 (白宇极)
- 臺大歷史系教材與參考書目 (Binn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9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欧 2022-09-05 08:51:06 天津
觉得上中篇三教发展比较有趣 下篇所谓商人精神与前述的关联论证不足够充分
0 有用 因幡不白兔 2022-03-13 20:45:15
本书受韦伯《新教伦理》之启发,试图说明明清以来宗教伦理转向与商人阶层兴起之间的历史关联和脉络。中唐以来,佛教经历了中国化之过程,从出世转为入世,新禅宗正是其中的代表。后新儒学受新禅宗“入世转向”的冲击,试图“入室而操戈”,实现儒学之复兴。其学说尤其体现在“彼岸”的建立以及对“入世苦行”精神的强调。新道教也不断吸收新禅宗和新儒学之影响对民间信仰有着深而广的影响。下篇则专论明清商人的精神凭借和思想背景... 本书受韦伯《新教伦理》之启发,试图说明明清以来宗教伦理转向与商人阶层兴起之间的历史关联和脉络。中唐以来,佛教经历了中国化之过程,从出世转为入世,新禅宗正是其中的代表。后新儒学受新禅宗“入世转向”的冲击,试图“入室而操戈”,实现儒学之复兴。其学说尤其体现在“彼岸”的建立以及对“入世苦行”精神的强调。新道教也不断吸收新禅宗和新儒学之影响对民间信仰有着深而广的影响。下篇则专论明清商人的精神凭借和思想背景。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已大有改善,士对商人之态度也也所改变,甚至出现了“士商合流”的现象。商人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出自己的“贾道”。 《士商互动》一篇则从社会变动的背景出发,观察儒家价值意识和思想的转向,强调必须将儒学转向当作社会变动的一个构成部分来理解。 (展开)
0 有用 沧海云帆 2019-05-27 14:53:21
杜维明先生推荐给我的书
0 有用 烧烤之星 2017-06-13 19:39:07
狠狠地批判韦伯吧!上篇和中篇的前半部分好看
0 有用 Will 2021-04-06 09:37:57
選讀、略讀。第三篇商人精神。
0 有用 天枢 2022-11-21 10:24:13 北京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一书的中国化反写与论证,以历史记载、史料分析为基础,首先梳理儒道法三家在近世的宗教思想转向,特别是落脚到”程朱-阳明“转向过程中,对佛家思想的承继,商人地位的上升。然后,抓住史料中反应社会思想变化的点滴,从事务中折射中国商人精神的内涵。最后,讨论商人观点、儒学转向与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关联互动。就学术意义而言,用韦伯式的论证,修正了韦伯对中国文化的观点,甚至质疑了“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一书的中国化反写与论证,以历史记载、史料分析为基础,首先梳理儒道法三家在近世的宗教思想转向,特别是落脚到”程朱-阳明“转向过程中,对佛家思想的承继,商人地位的上升。然后,抓住史料中反应社会思想变化的点滴,从事务中折射中国商人精神的内涵。最后,讨论商人观点、儒学转向与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关联互动。就学术意义而言,用韦伯式的论证,修正了韦伯对中国文化的观点,甚至质疑了“新教伦理”在现代资本主义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论题提供了“釜底抽薪”式的回答,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作为中国现代史学、思想史学的建构,作为一本书内容已然丰富,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还有较长的道路——中国学人,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因后果,仍然长路漫漫…… (展开)
0 有用 志于匏 2022-11-14 02:17:44 中国台湾
不是余先生最拿手的領域,總覺得淺了。楊聯陞和劉廣京的兩篇序以前沒注意,現在看來幾乎必內文價值更高。余氏的起手看似回應韋伯之問,其實還是在給明清「私文化」之興起找一條理學的內在理路,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四書系統內部的價值調適,「私」的合理化與商人階級的興起很像是給中晚明思想轉折寫就得一條大號腳註,瓦解公的道德性,肯定私與欲的合理性,最後又繞回私的問題上,強調無私而未能有公,公天下不過也就是皇家的一己之私... 不是余先生最拿手的領域,總覺得淺了。楊聯陞和劉廣京的兩篇序以前沒注意,現在看來幾乎必內文價值更高。余氏的起手看似回應韋伯之問,其實還是在給明清「私文化」之興起找一條理學的內在理路,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四書系統內部的價值調適,「私」的合理化與商人階級的興起很像是給中晚明思想轉折寫就得一條大號腳註,瓦解公的道德性,肯定私與欲的合理性,最後又繞回私的問題上,強調無私而未能有公,公天下不過也就是皇家的一己之私,重構一種新傳統。顧炎武、黃梨洲二人的文字中這種趨向最明顯,讀過便知。另一方面,商人階級崛起後新道德與新典范也隨之成立,誠信與聲譽成為一種舊道德的新表征,內核一致但表象不同。溝口氏很強調公轉私是來自外在衝擊,余氏堅持這就是內部調適,各有道理,但亦可見各自之立足點與側重面 (展开)
0 有用 周择鱼 2022-09-29 08:28:20 上海
治学严谨,读得很享受
0 有用 小欧 2022-09-05 08:51:06 天津
觉得上中篇三教发展比较有趣 下篇所谓商人精神与前述的关联论证不足够充分
0 有用 残罅 2022-04-27 21:48:02
有很多重要的论述余英时都讲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