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左岸文化
副标题: 卷二·醫學與分科
原作名: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Europe Since 1500
译者: 李尚仁
出版年: 2014-8
页数: 272
定价: NT$3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歐洲醫療五百年
ISBN: 9789865727093
内容简介 · · · · · ·
疾病的意義往往超越生物學層面,
500年來,
權力、商業、國家治理,
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醫療?
◎16、17世紀,解剖學再度復興的契機是什麼?和當時的哲學、神學、宗教改革有什麼關聯?
◎19世紀,麻醉法和抗菌法開始發展時,為何沒有立即被外科醫生採用?外科醫生何時開始戴上塑膠手套和口罩,成為我們概念中的醫學化身?
◎人類如何從生、死都在家中進行,發展成前往「醫院」接受醫療?
過去,醫學總是和「進步」劃上等號。醫界發展出精密的外科手術,輔以各式高科技儀器;研發新型疫苗,逐一攻剋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病;十九世紀,歐美的船堅炮利,搭配熱帶醫學,躍升為全球主導力量。
不過,自一九六○年代以來,歷史學界挑戰了這樣的看法。醫學並非以線性的方式向前進展,後來看似造福人群的醫學成就,也並非在一推出時,便獲得各界接受。當展開醫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圖時,發現...
疾病的意義往往超越生物學層面,
500年來,
權力、商業、國家治理,
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醫療?
◎16、17世紀,解剖學再度復興的契機是什麼?和當時的哲學、神學、宗教改革有什麼關聯?
◎19世紀,麻醉法和抗菌法開始發展時,為何沒有立即被外科醫生採用?外科醫生何時開始戴上塑膠手套和口罩,成為我們概念中的醫學化身?
◎人類如何從生、死都在家中進行,發展成前往「醫院」接受醫療?
過去,醫學總是和「進步」劃上等號。醫界發展出精密的外科手術,輔以各式高科技儀器;研發新型疫苗,逐一攻剋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病;十九世紀,歐美的船堅炮利,搭配熱帶醫學,躍升為全球主導力量。
不過,自一九六○年代以來,歷史學界挑戰了這樣的看法。醫學並非以線性的方式向前進展,後來看似造福人群的醫學成就,也並非在一推出時,便獲得各界接受。當展開醫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圖時,發現醫學並非拉動歷史的唯一引擎,疾病形態、常民觀念、實作、個人行動、醫療人員、機構、社會、文化與政治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波持續四、五十年的研究潮流也帶來人類社會過度「醫療化」的省思,例如:精神疾病的版圖持續擴大、婦女生產過程的醫療介入。但是,作者提醒我們,「醫療化」的批判角度簡化了我們和醫學的關係。我們該如何正視醫療對我們的衝擊,持平地評估醫療的貢獻和轉變?
全套書分成三卷([卷一]醫療與常民、[卷二]醫學與分化、[卷三]醫療與國家),以重要的議題為經,以大量的歷史研究成果為緯,試圖在堅實的史料基礎上,將常見的理論、概念與史學潮流檢驗、琢磨與修正。那將促使我們思索「進步」的意義,對「專業權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豐富我們對於醫學史的認識,也讓讀者意識到醫學的權威並非不證自明,醫學的改革反映了每個時代。
過去五百年來,把身體失衡和社會失序連結起來,向來是疾病的政治、文化與社會表徵的一部分,不論瘟疫或愛滋病都是如此;疾病的意義常超越其生物學層面。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商業考量等因素,也都一直影響到醫療。——克爾‧瓦丁頓(本書作者)
作者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整理、綜合了近四十年來,對歐洲十六到二十世紀醫療社會史大量、多樣而豐富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精彩可讀的介紹性著作,讓讀者一方面能對現代西方醫療的歷史有宏觀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掌握醫療社會史研究的發展、議題、爭論、面臨的挑戰與前景。——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名人推薦
李尚仁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克爾‧瓦丁頓Keir Waddington
英國卡地夫大學醫療社會史教授、歷史-考古與宗教學院學術發展主任
譯者簡介
李尚仁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帝國的醫師》(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目录 · · · · · ·
第七章 外科
第八章 醫院
第九章 醫療人員與專業化
第十章 科學與醫學
第十一章 護理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十六世紀晚期與十七世紀對女性治療者的攻擊,常被信以爲真。近期的研究則質疑這些説法,並且指出婦女扮演了廣氾的健康照護角色。當時之所以出現形容她們是無知或危險的醜化説法,並不意味著女性治療人員受到禁止,或是來自性別偏見的攻擊,而是男性醫師試圖透過權力論述和種種努力,想要限制女性醫療人員帶來的競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醫療人員與專業化 -
由於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進行某種形式的治療被視爲是家務技藝的一部分,也期許她們積極扮演照護病人的角色。治療不見得是有報酬的工作,有些會被認爲是微不足道之事而沒有留下記錄。建立在互助系統上的家庭照護和社區照護是相當重要的,婦女不論以妻子、母親、女兒或女僕的身份,皆從事很多這樣的工作;因此在家庭與社區中,女性都扮演著重要的醫療角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醫療人員與專業化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歐洲醫療五百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歐洲醫療五百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歐洲醫療五百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由於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進行某種形式的治療被視爲是家務技藝的一部分,也期許她們積極扮演照護病人的角色。治療不見得是有報酬的工作,有些會被認爲是微不足道之事而沒有留下記錄。建立在互助系統上的家庭照護和社區照護是相當重要的,婦女不論以妻子、母親、女兒或女僕的身份,皆從事很多這樣的工作;因此在家庭與社區中,女性都扮演著重要的醫療角色。2020-02-11 21:59:48 2人喜欢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十六世紀晚期與十七世紀對女性治療者的攻擊,常被信以爲真。近期的研究則質疑這些説法,並且指出婦女扮演了廣氾的健康照護角色。當時之所以出現形容她們是無知或危險的醜化説法,並不意味著女性治療人員受到禁止,或是來自性別偏見的攻擊,而是男性醫師試圖透過權力論述和種種努力,想要限制女性醫療人員帶來的競爭。2020-02-11 21:51:52 2人喜欢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雖然個人特質和紳士風範仍舊受到重視,但隨著局部定位的疾病模型日益受到支持,醫療人員更加强調專門知識的價值觀以及内科與外科的逐漸統一;在此同時,啓蒙觀念則强調實用教育與經驗研究對進步的重要。就讀大學(醫師)與學徒實習(外科醫師和藥師)的傳統訓練模式崩解,而發展出以私立醫學校與醫院學校為中心、更具企業精神也更加制度化的訓練。……在1750年之後隨著臨床訓練的制度化和正式化,外科醫師和醫師逐漸一起工作。...2020-02-11 22:35:25 1人喜欢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改革者標舉秩序、準時與服從,但這些價值也對進一步的改革構成障礙。例如,南丁格爾以中產階級家庭作爲護理的模型,這樣的努力使得護士從屬於醫師,而對專業化造成限制。僵硬的階層制度强化護理的社會區隔而阻礙團結。改革者利用護理是吻合女性天性的工作也是母職的延申等觀念,這樣的做法利弊參半,因爲它强化了性別角色和護士的從屬地位。2020-02-12 16:08:33
-
潑螺絲 (浮光晃動的雀躍)
至少在1890年代之前,大多數的治療是在病人家中進行,而大多數的醫院主要收容生病的窮人。如果醫院內試圖規訓病人,在醫院外病人仍舊是主顧,不只主動尋求醫療還質疑醫者的診斷和治療。因此,新舊作法是並存的,十八與十九世紀的醫療,其連續性遠超過......2015-03-01 02:11:54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改革者標舉秩序、準時與服從,但這些價值也對進一步的改革構成障礙。例如,南丁格爾以中產階級家庭作爲護理的模型,這樣的努力使得護士從屬於醫師,而對專業化造成限制。僵硬的階層制度强化護理的社會區隔而阻礙團結。改革者利用護理是吻合女性天性的工作也是母職的延申等觀念,這樣的做法利弊參半,因爲它强化了性別角色和護士的從屬地位。2020-02-12 16:08:33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有個論點主張,醫療專業化和男性領導中心的醫療行會在十八、十九世紀排斥女性,迫使婦女離開醫療工作而進入護理工作。此一深具影響力的觀點認爲,護理之所以成爲一個獨立的女性領域,是因爲男性對治療工作的控制增加。十八世紀醫院的成長,確實促進護理在機構脈絡中進行,進而在照顧和治療之間出現明顯的分工。然而,許多十八世紀的護士仍舊和家庭傭人差不多。護理工作有不良的性別形象:大多數的護士少有正規的教育或訓練,並...2020-02-12 14:45:58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婦女運動者)重新利用有關賢妻良母的論點,支持婦女擔任照護的角色,論稱女人擔任醫師只不過是要完成其家庭責任。同樣地,婦女運動者宣稱她們擁有的家務知識,使她們特別適合治療婦女和兒童,以及提供衛生建議。這樣的論點被用來爭取支持和對抗既有偏見,以便讓早期女性醫師的行動具有正當性。然而,强調預防工作和婦女與兒童的照護,卻回避了挑戰現狀,這樣的策略是種雙面刃:它能培力(empowering)但也將婦女局限於特定的...2020-02-11 23:50:10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改革者標舉秩序、準時與服從,但這些價值也對進一步的改革構成障礙。例如,南丁格爾以中產階級家庭作爲護理的模型,這樣的努力使得護士從屬於醫師,而對專業化造成限制。僵硬的階層制度强化護理的社會區隔而阻礙團結。改革者利用護理是吻合女性天性的工作也是母職的延申等觀念,這樣的做法利弊參半,因爲它强化了性別角色和護士的從屬地位。2020-02-12 16:08:33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有個論點主張,醫療專業化和男性領導中心的醫療行會在十八、十九世紀排斥女性,迫使婦女離開醫療工作而進入護理工作。此一深具影響力的觀點認爲,護理之所以成爲一個獨立的女性領域,是因爲男性對治療工作的控制增加。十八世紀醫院的成長,確實促進護理在機構脈絡中進行,進而在照顧和治療之間出現明顯的分工。然而,許多十八世紀的護士仍舊和家庭傭人差不多。護理工作有不良的性別形象:大多數的護士少有正規的教育或訓練,並...2020-02-12 14:45:58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婦女運動者)重新利用有關賢妻良母的論點,支持婦女擔任照護的角色,論稱女人擔任醫師只不過是要完成其家庭責任。同樣地,婦女運動者宣稱她們擁有的家務知識,使她們特別適合治療婦女和兒童,以及提供衛生建議。這樣的論點被用來爭取支持和對抗既有偏見,以便讓早期女性醫師的行動具有正當性。然而,强調預防工作和婦女與兒童的照護,卻回避了挑戰現狀,這樣的策略是種雙面刃:它能培力(empowering)但也將婦女局限於特定的...2020-02-11 23:50:10
-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雖然個人特質和紳士風範仍舊受到重視,但隨著局部定位的疾病模型日益受到支持,醫療人員更加强調專門知識的價值觀以及内科與外科的逐漸統一;在此同時,啓蒙觀念則强調實用教育與經驗研究對進步的重要。就讀大學(醫師)與學徒實習(外科醫師和藥師)的傳統訓練模式崩解,而發展出以私立醫學校與醫院學校為中心、更具企業精神也更加制度化的訓練。……在1750年之後隨著臨床訓練的制度化和正式化,外科醫師和醫師逐漸一起工作。...2020-02-11 22:35:25 1人喜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9.3分 15人读过
-
限时抢
-
Palgrave Macmillan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14)8.0分 58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14)8.3分 3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DESIGN BY 黃暐鵬 (purplecaturra)
-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 頁2 (purplecaturra)
- 2014 阅读计划 (Gingindini)
- 购物车首选 (cruyff)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歐洲醫療五百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enshuier 2017-02-22 13:58:23
20170222读完 这本书不太适合入门,而应作为一本进阶读物
0 有用 [已注销] 2016-09-14 12:18:04
医院/护理。这套书适合开专门课扩展,话题多跨度大单看太容易忘也有点浪费…
0 有用 恶夫 2017-11-27 16:18:24
这一卷六个话题,乍看每个可以很“社会”:解剖、医院、专业化等。不过更多还是相关话题下医学史著作的评述,例如专业化部分虽然提了一句阿伯特,不过也仅仅是提了一句而已……
0 有用 Binns 2020-02-12 16:23:26
本書跨度由早期近代到2000年,以專題形式梳理醫療變化。强調文化建構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分析方法,讓本書更像是各個專題的研究評述,而不是通史。因爲已經讀過對相關專題更精彩的研究,比如外科(栗山茂久)、女性照護(李貞德)、女性通過强調性別特質突破並形塑性別區隔(雷祥麟),沒有驚艷之感。
0 有用 Benjamin Rush 2017-05-15 23:52:45
历史的维度看医疗。医疗化并非一个新话题,人类对此的反思也有些年头了。
0 有用 St. Simon 2021-06-18 01:43:23
已购,需折返读
0 有用 洛文 2021-06-07 16:32:26
不厌其烦地强调:突破的“神话”并不存在,有的只是漫长复杂的过程;医学进步可能并不大,进步是被塑造的结果;男性视角的偏颇,女性被忽视;医生对病人的权力结构……说实话,审美疲劳了
0 有用 Binns 2020-02-12 16:23:26
本書跨度由早期近代到2000年,以專題形式梳理醫療變化。强調文化建構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分析方法,讓本書更像是各個專題的研究評述,而不是通史。因爲已經讀過對相關專題更精彩的研究,比如外科(栗山茂久)、女性照護(李貞德)、女性通過强調性別特質突破並形塑性別區隔(雷祥麟),沒有驚艷之感。
0 有用 放些高论 2019-06-22 14:56:59
这三卷书,并不是科普,因为他并不介绍一般知识而是在简单讨论不同的观点,所以其实更适合想要研究或至少深入了解这一领域而非只想获取医疗史大概框架的人。 最令人难受的是处处带着对至少以五百年尺度来说显而易见进步的趾高气扬的否定,而是沾沾自喜的说着「病理学进展到能够判断肿瘤是否为恶性,进一步形塑了外科的临床决定」「医院···边缘、压迫的工具」这样时髦而不知意义何在的话。
0 有用 樂思樂想 2018-04-02 19:21:39
它阐明医学进程的“生动”。历史,不可被“过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