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湾的书评 (72)

大河湾与身份认同,奈保尔与福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三时选了学校开的外国文学课,任课老师是复旦梁永安老师,这篇文章有幸作为结课论文拿到了满绩(虽然水平并不很高,有的地方思维混乱,深度也不够,但还是)发上来豆瓣聊作记录】 《大河湾与身份认同》 《大河湾》是奈保尔与197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有研究者指出大河湾的取... (展开)
《大河湾》里的非洲:大家都在等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断断续续花三天时间读完了诺奖作家V.S.奈保尔的《大河湾》。 说实话,刚读的时候感觉不是特别好读,语言太过细碎,即使描写生动,也无法在脑海中呈现出画面感,且很多心理描写都非常主观。对喜欢强剧情快剧情的读者来说,体验感不强。 不过慢慢读进去,你就会渐入佳境,陷入到... (展开)
如果生来只是为了变老,你要如何应对?
嗯,生活本无意义,生来即为变老。 跟安·兰德的励志哲学、保罗·柯艾略的心灵哲学比起来,这句话简直是误导年轻人的歪理邪说。这不是对人生黄金期的宏大事业、美好爱情、温馨亲情、义气友情,通通视而不见了吗? 嗯,我们的确会对生活感到无力,的确会对虚度光阴淡然不自知...
(展开)

V•S奈保尔: 以恨传达爱,以绝望把握希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八月份一直在读奈保尔,《自由国度》《米格尔街》《大河湾》《毕司沃斯的房子》(在读),还是很喜欢的。 首先,奈保尔叙述的方式既古典又现代,古典的成分更多,《米格尔街》和《大河湾》都是用19世纪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述场景、塑造人物,注重细节,有极强的画面感。《大河湾... (展开)
《大河湾》读后感——句句带血的刻画人性
百度去搜,才发觉这本书在国内并不是很网红。哪怕知乎、豆瓣这样有态度有水平的网站,对这本书的评论都不是很多,屈指可数来形容书评数量并不夸张。而无论好坏,我想在这“屈指人"中,我的认真阅读与自认深刻的见地能带来一些“建草”——建树不敢提。 一如既往,情节不赘述。...
(展开)

你的目光要跨越过去的苦涩。
你知道,生活就是这样。 1、 坐在这里写这篇读后,我首先就要像这个标题一样坚韧:我要克服阅读完一本伟大作品之后的失语,写点什么下来。此刻、现在,而不是明天后天大后天。 什么是奈保尔式的开头(好多书评里都提到的)我不知道。一个读者不是被开头吓大的。是读完之后长久...
(展开)

每个人都需要活在自己的概念里
在台湾的几天读完了奈保尔的大河湾 作为一个纯理科生对这种文学类作品读的比较少,由于作者初始对于各人物的背景交待和状态都比较模糊不清导致看前两章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很混乱的感觉。 小说以主人公萨林姆为了远离自身的虚无而深入非洲腹地在大河所处的一个破旧小镇开始新的...
(展开)

看完胸中复杂的情感难以表达,无奈只能瞎写一通
在嘻哈声中开始敲打键盘,西海岸到东海岸,游离的音符,黝黑的面孔自绿叶间浮现。 雕像被立起,然后锤掉面部、凿去字迹,回归石头原始的模样,但河水已被注入新的能量。 蛮荒的精灵,在急流里,在黑暗中。那个晴朗的夜晚,水葫芦不舍昼夜奔流的河岸边,是什么一并逝去了。 人的...
(展开)

大河湾之所以不是港湾的核心原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我读的奈保尔的第二本小说,第一本是《米格尔街》。 实话说,两本小说的写法还是挺像的,都是群像式写法,要表达的意思,也一样,就是绝望。 但是,我想说,大河湾展示的这种绝望,是一种很典型的知识分子型绝望,并没有生命力。 算国际版“伤痕文学”。 它的精神内核有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