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夏勒是美国纽约动物学会附设国际野生生物保育科主任,曾主持多项国际研究计划,著有《高山大猩猩》、《山中帝王》、《沉默之石》等专著多种,曾荣获美国全国书奖及其他奖项,被誉为当代最卓越的博物学家之一。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四川熊猫保护区生活好几年的实录。他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深 入丛林追踪熊猫的身影,详细地调查熊猫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总之,作者在熊猫保护区记录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使读者能够了解熊猫在野生状态下的生活。
目录 · · · · · ·
序曲
第一章 初访熊猫之乡
第二章 卧龙的冬季
第三章 熊猫政治
第四章 猎杀历史纪事
第五章 跟踪大熊猫
第六章 空心冷杉的秘密
第七章 威威的世界
第八章 臭水沟之死
第九章 熊猫王国
第十章 珍珍吃苦记
第十一章 再见唐家河
第十二章 危机四伏
第十三章 命运的囚徒
第十四章 租我一头熊猫
尾声
跋
附录
一、追寻麒麟
二、熊猫是猫还是熊?
三、五一棚冬季鸟类
四、一九八九年"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
五、展示租借大熊猫立场声明书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初访熊猫之乡
第二章 卧龙的冬季
第三章 熊猫政治
第四章 猎杀历史纪事
第五章 跟踪大熊猫
第六章 空心冷杉的秘密
第七章 威威的世界
第八章 臭水沟之死
第九章 熊猫王国
第十章 珍珍吃苦记
第十一章 再见唐家河
第十二章 危机四伏
第十三章 命运的囚徒
第十四章 租我一头熊猫
尾声
跋
附录
一、追寻麒麟
二、熊猫是猫还是熊?
三、五一棚冬季鸟类
四、一九八九年"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
五、展示租借大熊猫立场声明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革”号称已死,却还没有埋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8页 -
或许在某些细微的方面,熊猫能帮助我们改变观念。它表面上的单纯让我们观察到它吸引人的特质。熊猫跳脱出它高山上的家园,成为世界公民,它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所付出努力的象征。它虽然体格肥硕似熊,却独具创作的天分、艺术的完美,仿佛专门为了这项崇高的目标而演化成这种模样。圆圆的扁脸、大大的黑眼圈、圆滚滚逗人想抱的体形,赋予熊猫一种天真、孩子气的特质,赢得所有人的怜爱,令人想要拥抱它、保护它,而且它又很罕见。更何况幸存者往往比受害者更能打动心弦。这些特质,造成了一个集传奇与现实于一身的物种,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神兽。 我们能跟熊猫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演化历程发生交错,是我们的运气。我认为,万物皆值得我们欣赏与尊重,我们不能硬给不知价值为何物的动物定一个价格。但失去熊猫的意义,似乎还是超过失去樱草花(primrose)或水虎鱼(piranha),因为它是坚忍不拔、反抗命运的象征,能激起我们怜悯或佩服的共鸣。如果失去熊猫,我们就再也看不见它黑白相间的面孔,它的演化将宣告中断,它独特的基因密码将毁灭;它的名字很快就跟博物馆里尘封的档案中其他数千种灭绝物种一样,没有什么意义,只留下一个佶屈聱牙的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为“黑白相间的熊猫脚”。再经过几个世纪的疏离,我们就只剩几件纪念品、几根大骨头、几块褪色的毛皮。熊猫的生命完全被遗忘,跟恐鸟(moa)或猛犸(mammoth)一般,被剔除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之外。对如此不寻常的动物而言,这是多么可悲啊!当然,生命都是倏忽无常的,盛世终会没 […]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最后的猫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本书信息梳理与现今的保护思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后的熊猫》是译文纪实系列其中之一,感谢重新校译出版。此书可以作为了解大熊猫保护的切入书。 作者序节选: “为了忠实呈现整个研究经过,我谈论熊猫政治的篇幅势必跟谈论熊猫本身一样多。保护项目永远逃不掉政治与科学的分歧,所有谈这类项目的书都应该反映两者之间的互... (展开)
熊猫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
“她活得很悠闲。独居在这么高的海拔,熊猫给予人一种绝对的孤独感,遗世而独立,几乎是神话”。这是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描述熊猫的一段话。1980年,夏勒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政府合作的“熊猫项目”,在四川山区开始了长...
(展开)

还好,不是最后的熊猫了
本书又名《熊猫政治》! 如果保护是作秀,那么大可不必,如果常规工作成了敷衍,那么就不必打着对熊猫的喜欢在自我感动。 效率低下,相互推诿,野外工作知识的欠缺(这就算了),还不懂的虚心求教,整天喝茶聊天,数据作假,打着对它好的旗号伤害它,看到他们给熊猫喂粥,让熊...
(展开)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Zz 我叫zz,从小生长在卧龙岗葱茏的山林里。从远处望去,重重叠叠的山影,如同一条卧龙,因而被称为卧龙岗。 这条卧龙中,隐匿着好多个原始森林,我在各个森林间觅食,成长,玩耍,爬树,当然还有畅做白日梦。美梦醒来,一边瘫坐着望着林间斑驳光点,一边咀嚼鲜美多汁的笋心,... (展开)
从熊猫身上看人性与自然
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中提到了他在中国对熊猫进行研究时发现竹子开花的现象,竹子会在相对固定的周期内开花、结子、死亡,而且这种情况是成区域性的发生。即使从中国移植一丛竹子到英国,再远的距离它依然会和远在中国的亲戚同时开花。 对于这种现象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5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8.9分 1799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8.7分 125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最后的猫熊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