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時報文化
原作名: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译者: 李焰明
出版年: 2015-10-23
页数: 352
定价: NT$420
装帧: 平装
丛书: 近代思想圖書館
ISBN: 9789571363912
内容简介 · · · · · ·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前言,托克維爾開宗明義提到,自己寫作的並非一部大革命史,而是針對大革命所進行的研究。他所欲探討的是,「這些法國人由於哪些事件、哪些錯誤、哪些誤判,最終放棄了原先的目標、忘卻了自由,只想成為世界霸主身邊平等的僕役;為何一個比大革命推翻的政府更強大專制的政府,會重新奪得並集中所有權力,取消以如此昂貴的代價換來的所有自由,以虛幻的表象取而代之?」
他從而討論了舊制度中,貴族的權力如何逐漸被君主專制取代;貴族階級沒落,卻仍保有其特權,使得法國人民對不平等的恨意越發強烈;有產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有別於一般平民,如何在舊制度中藉由爭取特權來謀得地位;人民如何因為對不平等的憤怒、對特權的喜愛,最終成為一個個分散的小集團,彼此疏離且不再關心公共事務;當法國人原有的溫和風俗,擺脫了宗教、舊習慣,以及法律對人加諸的限制後,如何不受控制,使他們在大革命...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前言,托克維爾開宗明義提到,自己寫作的並非一部大革命史,而是針對大革命所進行的研究。他所欲探討的是,「這些法國人由於哪些事件、哪些錯誤、哪些誤判,最終放棄了原先的目標、忘卻了自由,只想成為世界霸主身邊平等的僕役;為何一個比大革命推翻的政府更強大專制的政府,會重新奪得並集中所有權力,取消以如此昂貴的代價換來的所有自由,以虛幻的表象取而代之?」
他從而討論了舊制度中,貴族的權力如何逐漸被君主專制取代;貴族階級沒落,卻仍保有其特權,使得法國人民對不平等的恨意越發強烈;有產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有別於一般平民,如何在舊制度中藉由爭取特權來謀得地位;人民如何因為對不平等的憤怒、對特權的喜愛,最終成為一個個分散的小集團,彼此疏離且不再關心公共事務;當法國人原有的溫和風俗,擺脫了宗教、舊習慣,以及法律對人加諸的限制後,如何不受控制,使他們在大革命時成為了最粗暴的民族;沒有政治實務經驗的文人,如何透過他們的理想引導人民完成這場暴烈的革命,又產生何種弊病;社會主義如何從專制中誕生;而重視平等卻不重視自由,使得法國一次又一次在大革命後迎向專制政府。
然而,這些犀利的批判並不代表托克維爾不認同大革命,他讚揚人們「不只是要建立民主的制度,還要真的自由;不但要消滅特權,還要彰顯並保障人民的各種權利。這是青春、熱情、自豪的時代,充滿慷慨和真誠的感情。儘管它有各種謬誤,但會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並且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讓那些想腐蝕或奴役人類的人不得安寧。」
而從附錄裡托克維爾對三級會議省朗格多克省的討論中,我們能見到托克維爾理想中一個較為健全的制度。
本書出版於一八五六年,距今已近一百六十個年頭,我們依舊沒有脫離公共精神喪失、貧富差距加深、對階級不平等與特權的憎恨、對強勢領導人的期盼等問題,托克維爾對歐洲古老政體種種弊病的分析,以及對平等社會提出的警訊,在如今看來,仍舊值得我們深思熟慮,亦是歷經兩百年,托克維爾之聲望仍然高居不下的原因。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创作者
· · · · · ·
-
托克维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阿勒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
法國政治家、社會學家及歷史學家。出身於貴族家庭,其家族在大革命期間曾有六、七人被送上斷頭台,且為堅定的保皇黨;但他卻熱衷於民主自由,並能脫離貴族視野,從行政、立法等制度面來討論法國大革命,並始終支持大革命的理念。著作有《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及《回憶錄》(Souvenirs)。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他討論了大革命爆發前後,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發現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人們常將平等置於自由之前,甚至不在意個人自由。由此,民主能夠產生良好的一面,但也有不良作用;民主能帶來社會的...
阿勒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
法國政治家、社會學家及歷史學家。出身於貴族家庭,其家族在大革命期間曾有六、七人被送上斷頭台,且為堅定的保皇黨;但他卻熱衷於民主自由,並能脫離貴族視野,從行政、立法等制度面來討論法國大革命,並始終支持大革命的理念。著作有《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及《回憶錄》(Souvenirs)。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他討論了大革命爆發前後,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發現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人們常將平等置於自由之前,甚至不在意個人自由。由此,民主能夠產生良好的一面,但也有不良作用;民主能帶來社會的穩固進步,但也有其危險之處。人們往往因為地位漸趨平等,更容易使舊制度殘留的專制擴散於社會;人民冀盼強而有力的政府,繼而願意放棄個人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這也是為何拿破崙一旦激起人民的激情,便迅速創造了一個受眾人擁護且更專制的政府。
托克維爾曾寫道:「人們殷切期盼我成為一個有黨派的人,但我並不想如此。人們希望我懷有激情,但我認為,與其保有激情,還不如愛惜自由與人的自尊。在我看來,各式各樣的政治制度,只是能比較完善的滿足人們的激情罷了。」這或許可以視為托克維爾其個人原則,以及看出他對自由的至始至終的重視。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時,人們對它各種不合邏輯的評論
第二章 大革命的最終與根本目的,並非一般人認為的「摧毀宗教政權」、「削弱政治權力」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為何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展開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 · · · · · (更多)
前言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時,人們對它各種不合邏輯的評論
第二章 大革命的最終與根本目的,並非一般人認為的「摧毀宗教政權」、「削弱政治權力」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為何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展開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為何幾乎全歐洲都有相同的制度,這些制度又是如何日趨衰敗
第五章 法國大革命的確切使命為何
第二編
第一章 為何法國人民對封建階級的憎惡遠勝其他各國
第二章 中央集權是舊制度下的一種體制,而非人們所說的是大革命和第一帝國的產物
第三章 為何今日的「行政監督」是舊制度的一種
第四章 行政法院和官員保障制是舊制度下的體制
第五章 中央集權如何被引進、進而取代舊制度,卻又未摧毀舊制度
第六章 舊制度下的行政風尚
第七章 法國何以成為全歐洲唯一的、首都對他省有最大程度的掌控權,且為全國精華所在的國家
第八章 在法國,所有人都變得極其相似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們彼此的距離為何比以往都更加遙遠,小團體林立且彼此漠不關心
第十章 為何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皆起因於缺乏政治自由和隔離各階級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的自由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第十二章 為何文明不斷進步,但農民的處境卻比十三世紀時更艱難
第三編
第一章 十八世紀中葉,文人何以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政治家,及其影響
第二章 為何十八世紀法國人普遍不信教,而這又對大革命產生何種影響
第三章 為何法國人先要改革,後要自由
第四章 為何舊制度最繁榮的路易十六時期,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
第五章 為何試圖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引發人民暴動
第六章 政府為完成對人民的革命教育所採取的幾種做法
第七章 為何一場巨大的行政革命卻引發了政治革命,及其後果
第八章 大革命前夕的種種事件如何引發革命
附錄 論三級會議各省,尤其是朗格多克省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间充满了感情和思想,它们度占据了宗教的位置,哲时使灵魂不致消沉。如果说进行大革命的法国人在宗教上比我们更不虔信,他们至少还保持着一种我们所缺乏的令人赞美的信仰:他们相信他们自己。他们不怀疑人类的可能完美性和力量,一心热衷于人类的光荣,相信人类的美德。他们把这种骄做自信心化为他们自己的力量。诚然,骄做自信心常常导致错误,但没有它,人民只能受奴役:他们从不怀疑他们的使命是要改造社会,使人类新生。对于他们,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某些巨大效果,使人们摆脱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使人们经常胸襟开阔,不斤斤于般人计较的秋毫得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编梳理 -
我想,从这个时刻起,这场彻底的革命就不可避免了。它必然使旧制度所包含的坏东西和好东西同归于尽。段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排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当法国人重新激起对政治自由的热爱时,他们在政府问题上已经具有相当多的概念,它们不仅与自由制度的存在完全不符,而且几乎与之对立。 在他们的理想社会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公务员贵族;只有一个唯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他们既想自由,又丝毫不愿抛开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他们仅仅试图将它与自由的概念调和起来。 于是他们着手将无限制的政府中央集权制和占绝对优势的法团合在一起: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利,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对前者,要求具有自由人民的阅历和品德,对后者求具有忠顺仆役的品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编梳理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人也喜欢 · · · · · ·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7 条 )



《旧制度与大革命》新译本的诞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好消息:钟书峰译本泰戈尔《飞鸟集》(中英对照版)2024年4月1日18:30上线微信读书,不到10天,读者数超过3万,微信读书地址如下: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d8832880813ab8b0eg012786k58c32ae0341958c54802522? 。欢迎大家斧正,谢谢! 注:这篇文章,从责任编辑的视... (展开)
《旧制度与大革命》再版译者后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好消息:钟书峰译本泰戈尔《飞鸟集》(中英对照版)2024年4月1日18:30上线微信读书,不到10天,读者数超过3万,微信读书地址如下: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d8832880813ab8b0eg012786k58c32ae0341958c54802522? 。欢迎大家斧正,谢谢! 拙译《旧制度与大革命》,由中... (展开)
《旧制度与大革命》经典名句摘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好消息:钟书峰译本泰戈尔《飞鸟集》(中英对照版)2024年4月1日18:30上线微信读书,不到10天,读者数超过3万,微信读书地址如下: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d8832880813ab8b0eg012786k58c32ae0341958c54802522? 。欢迎大家斧正,谢谢! 1、就坏政府而言,最危险之时...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9 )
-
商务印书馆 (2012)8.5分 4136人读过
-
Anchor (1983)9.6分 5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92)8.9分 1671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3)9.0分 163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時報文化·近代思想圖書館 (如雨乃可乐)
- 近代思想圖書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舊制度與大革命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speculatortw 2015-12-09 19:46:04
這本書是直接轉碼簡體版 但是書商選了一個比較差的譯本 托克維爾的觀念值得一看 但舊時代感而言 很怕只看到專制 平等 而把托克維爾的自由給忽略了
0 有用 有方騅馬 2022-09-19 10:07:08 浙江
不是科班学政治历史的,又不会法语,想来看这翻译本一定非常艰涩无聊,所以只能假装看过了。。。
0 有用 41K 2022-08-03 16:39:57
大革命后出现的制度实质上是对封建王权时期的制度的延续,人民的选择空间往往很小、自由始终没有出现;专制主义只能导向同质性的而又彼此离散的利己主义倾向,而无法唤起公共管理精神和集体意识;贵族在名义上追随民主潮流,在实际中保留特权;中央集权是普遍的假面政治中唯一真诚而坚固的运作体系;“如果我们考虑到人民在旧制度下的生活方式,就不难想象他们将成为什么样子”——“从粗暴中来,到粗暴中去”……
0 有用 Trey 2024-05-11 19:09:34 浙江
『十六世纪的宗教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间有诸多差别,其中有一个差别使人震惊:十六世纪时,大部分显要人物投身宗教改革,是出于名誉的考量,或出于贪婪;相反,人民却是出于信仰选择了革命,并不期待从中获利。十八世纪的情况则不同,使知识阶层受到激励并奋起反抗的,是无私的信念和仁慈的同情心;而使人民受到鼓舞的,则是满腹不满和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强烈渴望。前者的热情最终燃起了后者的怒火和贪欲,并使其逐渐升温』『在法国... 『十六世纪的宗教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间有诸多差别,其中有一个差别使人震惊:十六世纪时,大部分显要人物投身宗教改革,是出于名誉的考量,或出于贪婪;相反,人民却是出于信仰选择了革命,并不期待从中获利。十八世纪的情况则不同,使知识阶层受到激励并奋起反抗的,是无私的信念和仁慈的同情心;而使人民受到鼓舞的,则是满腹不满和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强烈渴望。前者的热情最终燃起了后者的怒火和贪欲,并使其逐渐升温』『在法国社会的上层阶级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还没有令他们感到恐惧。他们关心穷人时,并不认为穷人的不幸最终会导致自己的灭亡』——历史是如此相似,放眼全世界都大同小异,微观的落点,从来都是最显见的社会心理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