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边缘人”纪事的创作者
· · · · · ·
-
杨奎松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 · · · · ·
前 言 / i
代 序 / v
一、重归“人民”路 / 1
二、隐瞒历史的后果 / 37
三、摘不掉的帽子 / 71
四、“反动”的代价 / 115
五、团支书的“堕落” / 145
六、沉重的档案 / 177
七、“非政治性收容” / 211
八、“海外关系”之灾 / 253
附录:问题人物知多少 / 311
· · · · · · (收起)
代 序 / v
一、重归“人民”路 / 1
二、隐瞒历史的后果 / 37
三、摘不掉的帽子 / 71
四、“反动”的代价 / 115
五、团支书的“堕落” / 145
六、沉重的档案 / 177
七、“非政治性收容” / 211
八、“海外关系”之灾 / 253
附录:问题人物知多少 / 31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70年1月,中共中央开始发动“一打三反”运动。一个月后,与罗国正同监的411号犯人主动向“政府”(指看守人员)揭发罗在监号内散布反动言论。根据该犯人亲笔写下的检举材料可知,罗确实在监号里讲了不少直指中央领导人,怀疑中央政策,甚至是批评毛主席的话。除了本文开篇引述的1979年复查材料中的那些话外,还有一些话在当年也是足够定罪的。 如说:“文化大革命二年多了,一直收不起来,下不了台,军队也不统一。为了解决矛盾,因此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把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来,转移人民的注意力,这对争取军队也起作用。” 如说:“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恢复,主要靠刘少奇的三自一包,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中央里面斗争很激烈,刘少奇下了台,但是刘少奇的那一批人是不服的。”“现在是毛主席在,单靠林彪,其他人根本不服。毛主席不在就要乱。” 如说:“毛主席已经七十几岁了,还能活几年?他不在,林彪上台,资历、威望都不够。其他人不会服,看得到的,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如说:“中国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生产力发展跟不上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农民合作化后人民公社来得太快、太早,积极性发挥不出来,生产搞不起来。”“中国农民只有在土改后生活好过一段时间,那时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积极性高,到了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农民生活就不好了。” 如说:“解放后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从土改、镇反、三五反、肃反、反右、新三反、四清,到现在的文化大革命,所有的加起来,挨整的人的比例数根本不是5%,起码几千万上亿人。被打击的,加上受牵连的家属,就更多了。”“光是清理阶级队伍,抓人就太多了,每个单位都有隔离室,实际上是变相的监狱。”“本市监狱、看守所、劳改场等等关人的单位就有25个,太多了。” 在“文革”期间,不要说在押犯人,就是一般人如此议论,尤其是批评毛泽东,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更何况这是在“一打三反”运动中揭发出来的言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5页 -
廖学昌在农村下放劳动过程中努力“改造”的良好表面,包括越来越好的肯定评价,却没有能够使他重新得到组织上的信任。不仅如此,他的命运此后还每况愈下了。 1960年以后,经济极端严重,组织上再度绷紧了阶级斗争的弦,在基层展开的整社运动中,有廖学昌这种“历史污点”的人注定会成为重点整治对象。因此,他当年就被所里戴上“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还送交法院,处以管制的刑罚。其原本不高的工资,也随之取消了,只发给用以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费。 这件事的发生,不能不让廖一度情绪极为抵触,再无“改造”和“自新”的热情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理想国·杨奎松作品(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
《忍不住的“关怀”》《革命(全四册)》《“鬼子”来了》《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
喜欢读"“边缘人”纪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边缘人”纪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边缘人”纪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 更多书评 3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关于民国那些事 (圣)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边缘人”纪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Apocrypha 2016-05-15 21:32:45
读此书能很好地理解“人民民主专政”一词的含义。
4 有用 老托 2017-03-14 01:09:45
对1949-1978年之间的政治斗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读起来很生硬,流水账一般的平淡,看到一般弃书了,没有相同背景的《夹边沟记事》形象生动好读啊
14 有用 麦德 2017-12-21 10:27:29
恐怖小说什么的全都弱爆了
5 有用 肖爱福 2020-06-11 22:39:39
若是改革开放前的档案全部对社会开放,这样的书,能在一天内编出无数本!没有整理,没有观点,纯粹是档案的堆砌,食之无味
11 有用 Caselnes 2016-05-26 18:33:55
不如预期,有意犹未尽之感,不知是不愿再说,还是不能再说。即使对并非关注重点的一般问题分子,也要进行细致缜密、扩日持久的外调内审,中共建政之初的执行力与敏感度的确够强。对读者而言只是故事,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生活,这就是党和国家凯歌行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