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科学家撰写的散文杰作,收集了古尔德在《自然史》杂志上发表的科学随想。作者在哈佛大学教生物学,是科学内行,又有历史家的眼光。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达尔文在确立了进化论之后,为什么迟了20年才发表?古尔德说,这是因为他清楚进化论的含义比一般人所意识到的更为离经叛道。然而自达尔文以来,进化论已经发展了快二百年,可许多人仍然对进化论一无所知。大家不知道进化这个概念在开始就是误用的。达尔文自己并不用这个概念,他只是在《物种起源》的最后一段才用到这个词,而且是作为权宜性对比才这样用的,他自己的用法是“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自然选择本身就是对环境的适应,并没有从低到高的方向性,并不代表进步。从“经过改变的继承”到进化,人们保留了人类的中心地位,保留了世界观(进化论最初是为了与关于上帝的信仰相协调,后来它取代了上帝),不过却离大师本人的思想越来越远。
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进化论者、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他和埃尔德里奇(Niles Eldredge)在1972年共同提出间断平衡学说,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修正。在他的著作《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1977)、《人智的错误量度》(1981)、《时间之箭、时间之环》(1987)和《奇妙的生命》(1989)等书中,他论述了进化生物学、智力测验、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学科发展史中各种争论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从1974年起,古尔德定期为《自然史》杂志撰稿,这些稿件已经收集成几个集子,包括《自达尔文以来》(1977)、《熊猫的拇指》(1980)、《母鸡的牙齿和马的脚趾》(1983)等。他的科学文章文风典雅,通俗易懂。
20世纪20年代,在戈壁沙漠的几次探险成了为确立美国自然博物馆声望贡献最多的事件。发现的东西丰富而令人激动,其中包括第一次发现恐龙蛋。这些探险中的真正浪漫奇遇,最适合好莱坞的英雄模式。很难找到比罗伊·查普曼·安德鲁(Roy Chapman Andrew)的(书名是沙文主义的)《对中亚的新征服》(The New Coquest of Central Asia)更奇异的故事了。尽管如此,这些探险却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在中亚找到人类的祖先。它们失败于最基本的原因——正如达尔文早于那时50年前所说,我们人类是从非洲进化来的。
20世纪20年代,在洞穴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我们的非洲祖先(或至少是我们最近的亲戚)。但是这些南方古猿与以前人们认为的“缺失环节”应该的样子不符,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它们是我们谱系中的真正成员,多数人类学家想象,在智力增加的推动下,从猿到人有一个相当和谐的转变,缺失的环节在身体和脑方面都应该居中间状态——阿里·乌普(Alley Oop)或驼背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的古老(而错误)代表。但是南方古猿却不是这样。比较身体的大小而言,它们的脑确实比任何猿都大,但大得还不够(见文章22和23)。我们脑大小的主要进化发生在我们到达南方古猿阶段以后。然而这些脑不大的南方古猿却像你我一样直立行走。怎么能这样呢?假如我们的进化是由于脑增大推动的,那么像直立姿势——另一个人化的“标志”(并不是偶然的特征),怎么能最先产生呢?乔治·盖洛德·辛普森(George Gaylord Simpson)在1963年的一篇文章中,利用这个疑难说明:
即使预测有牢固的基础,有时预测发现也有惊人的失败。有一个进化中的例子,就是未能预测发现“缺失环节”——现在知道的(南方古猿)——是直立的,还可以制造工具,但是相貌和脑能力则像一只猿。
我们必须将这种“惊人的失败”主要归因于一个不易察觉... (查看原文)
0 有用 職業呆瓜 2016-06-18 21:56:21
“富贵如浮云”,“女性因至爱而亡”,“长期等待的只是短暂的结局”。随处可见诸如此类的小浪漫。涉及到古生物学的内容对于文科生来说有些晦涩,最后两章对于生物学决定论引申而来的性、暴力与犯罪脸谱学和种族主义提出的批评倒是值得科学主义者阅读。科学本因以事实为基础,但事实上社会和政治的因素为每个时代的科学都染上了底色。
0 有用 Tlacatecolotl 2024-02-25 10:04:09 上海
翻译校对稍微差点意思,内容本身是非常好的。有一些表述想拿来甩别人脸上
1 有用 谷穗 2016-07-08 18:36:39
“科学并不是‘组织了的常识’,科学最激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它提出强有力的理论反对我们称作直觉的旧的人类中心偏见,从而重新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 读得时候几度想放下,回想起来却觉得有趣有益。 关于人类的婴儿其实是胚胎以及寒武纪的两个章节印象比较深刻。谈不上喜欢,不过收获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冷知识。
0 有用 Ariel 2022-04-26 07:26:50
翻譯有些粗糙
1 有用 飞翔的云 2018-04-08 16:37:03
可能科普书的趣味性还是不够多吧,再加上自己对科普类书籍的兴趣也不是很大,所以只读了一半,不过给自己还留有印象的就是哺乳动物的生长周期,为什么同样是哺乳动物人类的婴儿跟其他哺乳动物缺不能独自生存,人类婴儿相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属于早产因为进化的问题。。。这个点涨了见识,可能由于“新世相”的每个月流动图书缘故吧,没能让自己静下来好好阅读而是想通过赶紧看完书把押金要回来,各有利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