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道家的创作者
· · · · · ·
-
南怀瑾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尽之尽力。其在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原文摘录 · · · · · ·
-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薏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请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日:“心既具足,何者是停?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日:“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日: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安情从何起,安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元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五)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丛书信息
· · · · · ·
南怀瑾著述单行本(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论语别裁(上、下)》《楞严大义今释》《老子他说》《圆觉经略说》《楞伽大义今释》
等
。
喜欢读"禅宗与道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禅宗与道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文化
读南怀瑾先生写的《禅宗与道家》,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另一本书,那就是季羡林的《佛》。两个老先生都是对佛教深有研究,而这种研究是从文化角度进行的,不是从宗教信仰角度。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感觉读到的更多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信仰的宣传。 小乘佛学的人生观,从出世思...
(展开)

南怀瑾的《禅宗与道家》
作为了解禅宗的历史的书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显然,南师对于禅宗或佛教较为了解,对于道教,道家的介绍与评论就较为肤浅了。 其实,个人觉得如果对于禅宗的制度能有更多的介绍,可能会更好。
(展开)

debede 7 南怀瑾 禅宗与道家——禅宗(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乘佛法 所谓六度:一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入手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自我自私的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尽其我只所有,我之所属,彻底作为布施,以满足众生的欲望,以感化众生的悭贪(舍) 布施又分为三种,一为外布施,即以财务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 (展开)
debede 7 南怀瑾 禅宗与道家——禅宗(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学禅与中国哲学,完善自我 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不是冒然接受佛学,是先要通过儒道等学术思想的尺度去称量,然后才确定其价值而皈依膜拜的。 人是一个有情感和理性的生物,无论性和情,只要偏重在那一面,就不能两得其平,结果都不会安定人生的 (这个不是很同意,对于自己,心...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悟 (圆樂)
- 未读 (豆友v1LyLnrmDo)
- 书单|道教与佛教的觉悟 (艾多斯)
- 书单|神秘学指津 (艾多斯)
- 333 (xingxing)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禅宗与道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雨农爱卖白搭 2023-06-02 22:41:29 广东
南师的知识面真的很广泛
3 有用 人生海海 2022-03-12 14:29:14
认同这位老先生说的 哲、道、以及所有的宗教本质上都是殊途同归 是人类探索世界和解答关于自己的本质三问的不同路径而已 禅与道确实很美 可惜在年少时我已经找到了我的路径
0 有用 无所谓的守候 2020-02-14 14:09:36
禅宗,道家的由来及其演变。很好的入门读物
0 有用 Karen 2023-05-27 00:12:10 吉林
很好的佛道入门书
1 有用 栗子拔娜娜 2019-10-12 18:43:25
没提什么有价值的观点 大量的引用有堆砌卖弄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