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记的创作者
· · · · · ·
-
艾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人。1920年代在云南、缅甸做劳工,曾任报馆校对、副刊编辑、教师,1931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百炼成钢》《春天的雾》,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等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间临街的小楼屋做的阅报室,没个人在里面,看守的又似乎出街去了。只是桌上放些杂志,放些书,放些报纸。窗上射进一两线阳光,满室都浮着通明的微笑。这安适的小天地,正合我的意,正能寄托我彷徨的心。如果我是这阅报室的看守人,多么好呵!每天一定的工作,大致是扫地板,拭桌椅,整理杂志,挟好新旧的报吧?这,我一定会做得有条有理,而且得着阅者的称赞的。其余的时间,得让我像一个阅者似地自由看书。工钱没有也可以,如有两块钱做零用,那就更好。拿着新杂志,看看封面,看看题名,全无心管它的内容,当指头在翻动的时候,心里只是幻想些暂时安定的甜蜜的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人生哲学的一课 -
在这离开故乡四五千里的陌生都市里,我像被人类抛弃的垃圾一样了。成天就只同饥饿做了朋友,在各街各巷寂寞地巡游。我心里没有悲哀,眼中也没有泪。只是每一条骨髓中,每一根血管里,每一颗细胞内,都燃烧着一个原始的单纯的念头:我要活下去!就是有时饥饿把人弄到头昏脑胀浑身发出虚汗的那一刻儿,昏黑的眼前,恍惚间看见了自己的生命,仿佛檐头一根软弱的蛛丝,快要给向晚的秋风吹断了的光景,我也这样强烈地想着:至少我得明天,看见鲜朗的太阳,晴美的秋空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人生哲学的一课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漫说旧时光(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正红旗下》《城南旧事》《笠山农场》《呼兰河传》《长夜》
等
。
喜欢读"南行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南行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南行记》中的行走方式
“一提到漂泊,却依旧心神向往,觉得那是人生最销魂的事。”艾芜在他的《漂泊杂记》中这样回忆他的南行生活。这句话是值得玩味的,纵观《南行记》中的种种,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包括“我”和隐藏在“我”之下的艾芜自己,他们的生活都算不得令人心神向往,更难说是销魂。无...
(展开)

世界的变调——艾芜的南行及续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 要:艾芜在解放后对30年代的《南行记》两次续写,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滇缅南行世界。本文试以《南行记》的四个特征为中心,分析艾芜在相同主题下异质化续写,以及重写南行本身对于艾芜本身的人生意义。 关键词:艾芜;续写;南行记;文学世界 一、初创的南行世界 南... (展开)
笔墨间的人生——《南行记》与《边城》的作品比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一个作者都在用他们的笔端塑造着不同的人物,展现不同的社会现状。《南行记》和《边城》都向读者展示了远离都市的人民的风土人情。而作者在书写他们的故事时,其实也都融入了自身的故事。在阅读这两篇小说时,读者都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发现作者的生活身影和不可得的悲凉心... (展开)> 更多书评 2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8.3分 24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8.5分 74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8.7分 15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8.5分 13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中文系参考书 (默)
- 书单 | 环游大世界 (lulu)
- 书单|文学 - 华语 (Dodo)
- 202206 (一切才刚刚开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南行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žüłå 2018-08-05 21:39:04
因为一篇山峡中来读。好想过一过这种流浪的生活,当然这衹能是一种想象,于我于世界都不可能。
0 有用 半兽人 2022-05-29 18:25:57
边界风情,跃然纸上。
1 有用 左近桜 2019-11-26 15:04:11
好苦,现在还记得卖草鞋的那一篇。
0 有用 MALAHIT 2022-05-15 21:01:07
“清晨 日暮 何处是我的归宿”—流浪生活一种
0 有用 绿水高山 2024-10-01 16:01:25 四川
这里面大多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