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
李欧梵精彩重塑摩登上海的文化肖像,并由此奠定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
上海摩登的创作者
· · · · · ·
-
李欧梵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在某种意义上,李欧梵并非甘于固守书斋学院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性理论是他的"手术刀",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一章 重绘上海
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第三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第六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第七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第八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
第十章 双城记(后记)
附录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漫谈(上海)怀旧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上海,从过去到现在:若干文化反思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上海摩登"的人也喜欢 · · · · · ·
- 铁屋中的呐喊 8.7
- 霓虹灯外 9.0
- 被压抑的现代性 8.6
- 现代性的想象 8.1
- 打造消费天堂 8.3
- 想象中国的方法 8.3
- 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 9.1
-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9.2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8.8
上海摩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摩登上海,“中国世界主义”的产儿
读书笔记202006 如何理解Shanghai cosmopolitanism
摩登上海之想象的再想象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修订过的浙大版翻译是否比前几版好些? | 来自allansmith☮️ | 1 回应 | 2024-02-19 15:07:0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7.8分 12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2分 1646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08)8.2分 64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8.4分 48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观澜知著——民国社会文化研究书单 (豆瓣读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上海摩登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吴小墨 2018-01-23 12:47:38
第一部分确实好。历史学的考据,文学艺术的物质背景重绘,想到本雅明的历史唯物主义。
10 有用 守夜人 2020-08-19 18:56:48
浮皮潦草,翻译不好。大量想当然的常识性错误。译名前后不统一(古久列的《告中国智识阶级》译成《致中国知识分子》)。 “南国剧社”写成“南田剧社”,把茅盾编《小说月报》的时间写成1920年,想当然地推测施蛰存发表于1932年的《四喜子的生意》致敬1936年才问世的《骆驼祥子》,把周幽王说成周朝“皇帝”……
1 有用 S.Z 2018-07-11 22:44:22
【2018读书计划•伍拾叁】终于读完,毛边本。哈佛学派的关于中国社会学著作总是很耐看,对于素材的重视程度很高。本书改变了我之前对于张爱玲的无知偏见,同时也让神一样的鲁迅略微回归凡间。
1 有用 LTX 2022-02-10 17:07:51
2022已读12。全书对旧上海现代主义文化的阐释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比较有新意的~但以今日眼光来看则是材料选取优于文本分析,浸透着作者本人对旧上海文化风貌的主观想象与个人理解~
14 有用 阿盏 2018-04-25 23:54:00
虽然新感觉派浮靡的文体实验是否成功仍然见仁见智,但刘呐鸥、邵洵美们只有通过李欧梵这种富有灵性的解读才得以嵌入世界现代性的意义链条之中。这本书对感性认识“摩登”民国上海提供了丰富资源,而香港—上海作为“镜像互鉴”,从历史迁徙到文化想象,庞大的城市意象群蕴含着无数复杂的文化层,更是两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如今,李欧梵形容的“民国风华”过后成为“色衰老妪”的上海、80年代被香港超越的上海,又重新以“魔都”崛... 虽然新感觉派浮靡的文体实验是否成功仍然见仁见智,但刘呐鸥、邵洵美们只有通过李欧梵这种富有灵性的解读才得以嵌入世界现代性的意义链条之中。这本书对感性认识“摩登”民国上海提供了丰富资源,而香港—上海作为“镜像互鉴”,从历史迁徙到文化想象,庞大的城市意象群蕴含着无数复杂的文化层,更是两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如今,李欧梵形容的“民国风华”过后成为“色衰老妪”的上海、80年代被香港超越的上海,又重新以“魔都”崛起,新都市文化和文学还在这里继续,李欧梵的结论下的未免过早,而其研究范型却始终可以借鉴。 (展开)
0 有用 小路AZ 2024-11-02 19:30:58 河南
写论文需要而翻阅,遗憾未能好好读。
0 有用 unhappyhour 2024-10-30 09:46:52 北京
终于读完,算是告慰了上海情结&曾经的都市文化,情绪上的触动远比理性上的要更能让人刻下痕迹,再读导的夜叙事,兜兜转转还是回到这条路上,大概这辈子没法与这些东西分开了,好像以为在这些东西当中,孤独感就能缓解似的。张爱玲,/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 过去只是作为现代性的灾难而存在,在时间的终端,一切都会走向毁灭/,好想再读,太多作家作品,怎来得及看。短暂的摩登时代,如今已不可寻,当我们现在... 终于读完,算是告慰了上海情结&曾经的都市文化,情绪上的触动远比理性上的要更能让人刻下痕迹,再读导的夜叙事,兜兜转转还是回到这条路上,大概这辈子没法与这些东西分开了,好像以为在这些东西当中,孤独感就能缓解似的。张爱玲,/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 过去只是作为现代性的灾难而存在,在时间的终端,一切都会走向毁灭/,好想再读,太多作家作品,怎来得及看。短暂的摩登时代,如今已不可寻,当我们现在怀旧或写乡愁,究竟写的是什么,上海除了上层的精英摩登文化,属于市民大众的里弄文化又是什么模样,HK如何在其中找到自身认同的锚点——最终,我要如何安放自己? (展开)
0 有用 dawn 2024-10-25 13:59:12 上海
写的太好了,这四年里e补了历史。看了这本书,许多困惑豁然开朗。
0 有用 O.吼 2024-10-09 19:12:26 北京
一些章节很有启发,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于上海的一种迷恋(让我很难不想起陈山老师)
0 有用 普通读者 2024-10-03 21:20:58 上海
比较全面地解读上海在上世纪上半叶的都市文化,内容还是很丰富的,文字也很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