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 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金句摘录】
他是个将回忆当作燃料的人。他的生命力依靠回忆来推动。
他将别人的感情当作生命的装饰;别人也将他的感情当作玩物。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淳于白一直在怀念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值得怀念的。那些东西已经过去了,再也找不回了。那些东西...
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 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金句摘录】
他是个将回忆当作燃料的人。他的生命力依靠回忆来推动。
他将别人的感情当作生命的装饰;别人也将他的感情当作玩物。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淳于白一直在怀念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值得怀念的。那些东西已经过去了,再也找不回了。那些东西在香港是找不到的。香港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但是,香港终究不是上海。它无法产生旧日上海的气氛。
对倒的创作者
· · · · · ·
-
刘以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七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一九四一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一九四八年底定居香港。一九四一年至二〇〇〇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总编辑。其中,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任《香港时报》副刊(《浅水湾》《快活谷》)编辑;一九六三年至八十年代,任《快报》副刊(《快活林》《快趣》)主编;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至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任《星岛晚报•大会堂》主编。一九八五年一月综合性文学月刊《香港文学》创刊,他即出掌主编一职,直至二〇〇〇年七月一日退休,在任共出刊一百八十八期。在超过半世纪的编辑生涯里,他笔耕不辍,迭有新猷,发掘并栽培了许许多多文学新人,为发展香港文学贡献至钜。
他一九三六年开始进入文坛。一九四八年,首部小说《失去的爱情》(中篇)在上海问世;...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七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一九四一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一九四八年底定居香港。一九四一年至二〇〇〇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总编辑。其中,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任《香港时报》副刊(《浅水湾》《快活谷》)编辑;一九六三年至八十年代,任《快报》副刊(《快活林》《快趣》)主编;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至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任《星岛晚报•大会堂》主编。一九八五年一月综合性文学月刊《香港文学》创刊,他即出掌主编一职,直至二〇〇〇年七月一日退休,在任共出刊一百八十八期。在超过半世纪的编辑生涯里,他笔耕不辍,迭有新猷,发掘并栽培了许许多多文学新人,为发展香港文学贡献至钜。
他一九三六年开始进入文坛。一九四八年,首部小说《失去的爱情》(中篇)在上海问世;迄今已有逾四十种文学著作,主要包括小说集、散文和杂文合集,还有文学评论集等。作品屡获奖项,入选海内外多种选本、鉴赏辞典和大学教材,并被译为英、法、意、荷、日、韩等多国语言。一些小说如《酒徒》《对倒》在各地均有多种版本先后销行,还被改编搬上银幕。
刘以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五年与其他三十名文艺家共同发起成立“香港作家联会”,先后当选副会长、会长。一九九四年受聘为香港临时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第一任作家,主编完成香港文学界前所未有的大型《香港文学作家传略》。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五年,先后荣膺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教授及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书展及文学节首届“年度文学作家”、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终身成就奖”、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等荣誉与奖项。
目录 · · · · · ·
编者的话 梅子
序 刘以鬯
对倒(短篇小说)
对倒(长篇小说)
附录
刘以鬯及其文学成就(节录) 梅子
批判的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主义的观察主义
——以刘以鬯的文学批评为中心(节录) 林少阳
刘以鬯《对倒》和一九七〇年代香港
文学(节录) 西野由希子
对倒《对倒》 董启章
《〈对倒〉写真集》前言 王家卫
王家卫为何“特别鸣谢刘以鬯”
——影片《花样年华》的幕后故事(节录) 江迅
在暗室里读《对倒》 李洛霞
港日文字缘
——日译刘以鬯《对倒》 沈西城
刘以鬯作品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坐在上海舞厅里听吴莺音唱《明月千里寄相思》,与坐在香港餐厅里听姚苏蓉唱《今天不回家》,心情完全不同。心情不同,因为时代变了。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切都不存在了。他只能在回忆中寻求失去的欢乐。但是回忆中的欢乐,犹如一张褪色的旧照片,模模糊糊,缺乏真实感。当他听到姚苏蓉的歌声时,他想起消逝了的岁月。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淳于白一直在怀念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对倒(长篇小说) -
在过去的岁月中,充满这一类的小插曲。这一类小小插曲与蛋糕上的彩色奶油一样,是一种装饰。缺乏这种装饰蛋糕就会显得单调。虽然那些装饰不会增加蛋糕的美味,但是有装饰的蛋糕总比没有装饰的蛋糕好。他将别人的感情当作生命的装饰;别人也将他的感情当作玩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对倒(长篇小说)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对倒"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对倒"的人也喜欢 · · · · · ·
对倒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当“我”在拧巴,因为“我”尴尬
> 更多书评 31篇
论坛 · · · · · ·
文风有杜拉斯和围城的感觉 | 来自vv | 2022-05-14 03:06:1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Philippe Picquier (200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01)8.2分 745人读过
-
獲益 (2000)8.3分 720人读过
-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5)8.7分 1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你银幕上的奇迹 我笔尖下的叹息 (爱玛·包法利)
- ★港台引进★ (皮特4)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这几本有点意思 (Endler)
- 书单|布鲁姆日城市巡回 (豆瓣读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对倒的评论:
feed: rss 2.0
63 有用 DR邬梦雨 2018-11-05 21:44:36
小说中充满对倒的处理,上海与香港、中年人与年轻人、现实与梦境、怀旧与怀春、苦得令嘴唇发白的回忆与甜得像蜜糖般的幻想。反复出现的段落营造出某种韵律与节奏感,甚至有种角色内心梦魇外化的效果。如果按照安东尼奥尼在《蚀》里的视角:烦扰的家庭、那个展现时空魔法令二人相遇的电影院、还有那看到两只麻雀的窗台,才是永恒的主角,它们看着时代变迁、人来人往、新的变旧、憧憬变成遗憾、香港还是香港、香港却又不是那个香港了... 小说中充满对倒的处理,上海与香港、中年人与年轻人、现实与梦境、怀旧与怀春、苦得令嘴唇发白的回忆与甜得像蜜糖般的幻想。反复出现的段落营造出某种韵律与节奏感,甚至有种角色内心梦魇外化的效果。如果按照安东尼奥尼在《蚀》里的视角:烦扰的家庭、那个展现时空魔法令二人相遇的电影院、还有那看到两只麻雀的窗台,才是永恒的主角,它们看着时代变迁、人来人往、新的变旧、憧憬变成遗憾、香港还是香港、香港却又不是那个香港了。小说呈现出的这种简洁表达像极了电影里的蒙太奇,将人与热汤放在一起,不用描述热汤的美味,也不用描写人的饥饿,但丝毫不影响这些信息的表达,甚至能有更多的信息可供观众自行体会,真正做到“少即是多”。形式和内容高度契合,短篇版本让我感受到艺术创作中“做减法”所需要的魄力、魅力 ! (展开)
3 有用 Endless_Summer 2018-08-21 17:36:34
形式大于内容,整部小说还是男性视角下展开的,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太简单,流于表面。
4 有用 于夕 2018-12-30 00:41:15
不如《酒徒》,短篇较好,长篇版本失了节奏与分寸感。
2 有用 郭浮 2021-02-04 01:41:30
刘以鬯真的很喜欢重复和循环,想把他的所有书都买来。只看了短篇版和一点点长篇版,感觉上更喜欢长篇,离他营造的氛围更近一些,不过因为刚看完短篇版没什么心思看长篇,等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回来看。结构放到现在是不惊奇,不过想到这本和酒徒都是wg期间在香港写出的书,感觉还挺奇妙的。看影院那段让我想起Annie Hall里两人刚见面的时候,伍迪艾伦在他俩飞快的台词里还把心理感受用字幕的形式打在屏幕上了。btw 看... 刘以鬯真的很喜欢重复和循环,想把他的所有书都买来。只看了短篇版和一点点长篇版,感觉上更喜欢长篇,离他营造的氛围更近一些,不过因为刚看完短篇版没什么心思看长篇,等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回来看。结构放到现在是不惊奇,不过想到这本和酒徒都是wg期间在香港写出的书,感觉还挺奇妙的。看影院那段让我想起Annie Hall里两人刚见面的时候,伍迪艾伦在他俩飞快的台词里还把心理感受用字幕的形式打在屏幕上了。btw 看完刘以鬯才意识到高中看王家卫还是给我留下了挺大的影响的。以及明白了一点王家卫选择的叙述方式。这以小见大的程度,甚至不是一个人的经历,不是一个情节,不是一个动作,而是这个人某段时间的精神或情绪。 (展开)
27 有用 海邊的卡夫卡 2018-07-16 11:15:16
更喜欢短篇版,在当年有一定的先锋性,如今看起来其实中等水平。长篇版的那个梦境隐喻过于直白,显得有点幼稚,但结局是写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