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新(DINGSixin),湖北武汉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1月),珞珈特聘教授(2011年3月-2014年12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1] 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成员;1999年6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自1999年7月以来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曾为02-03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大学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阶段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萧汉明、郭齐勇等先生。
社会兼职包括: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哲学系系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2013年4月以来)、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2015年11月以来)和湖北省周易学会会长(2010年11月以来)。
他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著作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和A&HCI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评论100篇。他先后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他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哲学、简帛思想、易学和儒家哲学的研究。他担任《中州学刊》编委、《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集刊《简帛》编委、《哲学评论》编委等。
0 有用 精神苦行僧 2021-12-11 20:00:14
道家部分还行。
0 有用 哭之笑之 2022-10-24 18:14:48 浙江
早期中国哲学(孔、孟、荀,老、庄,墨,名,秦汉,易)英语世界研究综述,按需翻阅。
0 有用 黑猫警长 2020-04-25 17:40:43
读了墨子的部分,有一点点点用。
0 有用 一炮打倒司令部 2021-08-16 22:51:04
按需。还是要自己努力学学术英语啊。
0 有用 有椒 2021-08-25 11:04:29
读了先秦儒学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对英语世界的儒学研究史的回顾与研究,指出不同视角下的儒学研究,对一些问题和对象的处理方式不同。如对孔子的认识、辨析与“建构”,语言学家与哲学家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解释方法与我的关注点也很不同,孔子在他们的论述中一定程度上是“背景板”,被模糊淡化乃至可以“无人格”。但哲学史式的“古典精神的揭示”又可以借助孔子形象的解释而得以实现(P18)。附录中提到的关于中国经典... 读了先秦儒学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对英语世界的儒学研究史的回顾与研究,指出不同视角下的儒学研究,对一些问题和对象的处理方式不同。如对孔子的认识、辨析与“建构”,语言学家与哲学家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解释方法与我的关注点也很不同,孔子在他们的论述中一定程度上是“背景板”,被模糊淡化乃至可以“无人格”。但哲学史式的“古典精神的揭示”又可以借助孔子形象的解释而得以实现(P18)。附录中提到的关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研究的参考书,或许很有参阅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