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语文教育领域跟一切科学领域一样,没有对这个学科的基本了解,没有踏踏实实的学问,就没有发言权。你没读过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就等于褫夺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发言权。今天大量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原因盖出于此。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系,搭建起窥视、洞悉现代语文教育传统的阶梯,使语文老师可以借助这个阶梯,逐渐登堂入室,进入到语文学科之内。让读者看到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前辈的语文教育观是如何相互碰撞、补充、修正,以至相反相成的,由此得以了解现代语文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了解他们的成败得失,从中获得基本的学术资源,从而真正成为语文教育的研究者。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本书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四位现代最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开阔的时代和学科视野上,对他们毕生的语文教育探索作了精湛的概括和评述,...
(展开全部)
本书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四位现代最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开阔的时代和学科视野上,对他们毕生的语文教育探索作了精湛的概括和评述,对他们所做的贡献作全面的条分缕析的“互文”式的审视,清晰地展现了四位最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的精神特质和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思考进程。站在当代语文课改和学科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上,与大师真诚对话,洞悉思想的甘苦艰辛;走近大师的心灵,倾听历史的遗韵回声。对他们的见解,不但有正面的肯定和褒扬,也有中肯的批评和检讨,努力探求语文教育成效不彰的原因。通过对他们的语文教育观的细致梳理和描述,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轮廓,覆盖了现代语文教育探索的百年历程。——在这一基础上,寻求疗救现代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为今天和未来的语文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
> 全部原文摘录
到底还是带了个人的色彩,尤其是以大学文学教育来谈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就显得有些理想。最明显的就是把朱光潜先生的文艺美学观放到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来研究语文课程,这就严重忽略了普遍的学情和整体的教育环境。
评述,重评。最后记住和印象最深的,反倒是作者的“表现与存在”论。对叶圣陶辈有了更深的了解。
个案研究,学习并实践。
潘老师的书
导师潘老师的学术涵养和为人处世,值得我一生敬仰。
> 更多书评 3篇
> 2人在读
> 16人读过
> 44人想读
订阅关于语文:回望与沉思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朕分一百万?! 2022-06-26 23:03:54
到底还是带了个人的色彩,尤其是以大学文学教育来谈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就显得有些理想。最明显的就是把朱光潜先生的文艺美学观放到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来研究语文课程,这就严重忽略了普遍的学情和整体的教育环境。
0 有用 旅行的意义 2023-10-13 23:55:48 湖南
评述,重评。最后记住和印象最深的,反倒是作者的“表现与存在”论。对叶圣陶辈有了更深的了解。
0 有用 老芒麦 2017-04-04 12:41:08
个案研究,学习并实践。
0 有用 圆缺 2015-08-22 09:09:39
潘老师的书
0 有用 梅宝 2013-03-20 16:08:37
导师潘老师的学术涵养和为人处世,值得我一生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