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年龄的文化史
原作名: Juvenesce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Our Age
译者: 梁永安译
出版年: 2018-1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联精选(新)
ISBN: 9787108060426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梁永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426 定价:36.00元
读哈里森的书就像是在一条小径上漫步,穿过一座细心灌溉、大量播种和阳光斑驳的树林……就像打造一座花园那样,它带给你的惊奇是无止境的:过程就是一切。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哈里森是当今最优秀的文评家之一。他极其渊博,心胸宽广,热情洋溢而充满好奇心,有着多方面的修辞天分。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本书是对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梁永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426 定价:36.00元
读哈里森的书就像是在一条小径上漫步,穿过一座细心灌溉、大量播种和阳光斑驳的树林……就像打造一座花园那样,它带给你的惊奇是无止境的:过程就是一切。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哈里森是当今最优秀的文评家之一。他极其渊博,心胸宽广,热情洋溢而充满好奇心,有着多方面的修辞天分。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本书是对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天才”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发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
作者自科学借来“幼态持续”(neoteny) 的观念( 指将幼年生理特征保持至成年),又把它扩大应用至文化领域,大力论证“青春”是文化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他又看出战后席卷西方文化的“返老还童”现象,乃人类文明史前所未有。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远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成熟,但同时又愈来愈趋于年轻化,如此两极化的剧烈变动可能会打乱历史连续性,将人类未来带入不确定的领域—一个与过去全然断裂的不可知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波格·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在该系从教三十年。早年专注于但丁和欧洲中世纪文学,其学术研究后来扩展到更多的文学时代与作品,以及哲学、宗教学、历史、艺术史等学科,其著述大多结合各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探讨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议题,例如人的大地属性、生者与逝者的关系、年岁与时间等。
主要著作有:《贝雅特丽齐之身》(1988 年)、《森林:文明的暗影》(1992 年)、《罗马之雨:文学何用?》(1994 年)、《逝者之国》(2002 年)、《花园:谈人之为人》(2008 年)、《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2014 年)。上述著作多被译成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语言。《花园:谈人之为人》的中译本于2011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哈里森从2005 年起主持思想性广播访谈节目《有识之见:谈生活与...
罗伯特·波格·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在该系从教三十年。早年专注于但丁和欧洲中世纪文学,其学术研究后来扩展到更多的文学时代与作品,以及哲学、宗教学、历史、艺术史等学科,其著述大多结合各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探讨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议题,例如人的大地属性、生者与逝者的关系、年岁与时间等。
主要著作有:《贝雅特丽齐之身》(1988 年)、《森林:文明的暗影》(1992 年)、《罗马之雨:文学何用?》(1994 年)、《逝者之国》(2002 年)、《花园:谈人之为人》(2008 年)、《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2014 年)。上述著作多被译成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语言。《花园:谈人之为人》的中译本于2011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哈里森从2005 年起主持思想性广播访谈节目《有识之见:谈生活与文学》,过去十年间播出了180 多期节目。自2009 年起,他为《纽约书评》撰稿。哈里森还创建了一个主要成员为文学学者的摇滚乐队,名为“玻璃浪”,为之谱写歌曲并担任吉他手,2010 年该乐队出版了首张专集《玻璃浪》。
梁永安,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目前为专业翻译者,共完成近百本译著, 包括《文化与抵抗》(Culture and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现代主义》(Modernism: 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 )等。
目录 · · · · · ·
鸣谢
第一章人
耐人寻味的现象:年纪
Anthropos (人)
幼态持续(neoteny)
白猩猩
来自一个共同泉源
小孩是大人的父亲
第二章智慧与天才
Sapientia(智)
小论年纪与智慧的关系
河流与火山
科学小孩
异代并存
代 沟
悲剧的智慧
第三章幼态化革命
弁 言
苏格拉底的天才
柏拉图的智慧
小孩与天国
基督教的智慧
启蒙运动之子
宣布独立
美国宪法
葛底斯堡
第四章爱世界之爱
说 明
改变世界
爱世界之爱和一首咏“消失”的诗
新来者
年轻之爱
漫长沉默之后
成人进修教育
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幼儿化(infantilize)欲望或粉碎世界的相对稳定性对“年轻”毫无裨益。逼年轻人住在一个缺乏历史深度或密度的“现在”也不会对“年轻”有所裨益。一个社会能带给年轻人的最大祝福是把他们变成历史的继承人,不致沦为历史的孤儿。那也是社会能带给自身的最大祝福,因为继承人可以通过创造性更新让社会的历史遗产回春。相反地,孤儿只会把“过去”视为异类,视为无法接近的大陆。基于让人费解的理由,我们的时代看来正一心一意要把整个世界变成孤儿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脱出”有赖一个漫长和艰难的大众教育过程,有需要让人“有自由在所有事情上公开地运用理性”。这种自由在各国相当罕见,而这些国家赖以奠基的政治和宗教机构无时不在提醒人民:“别争辩!要服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们为何膜拜青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们为何膜拜青春"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这本书并不教给我们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并不教给我们什么;它只是批判性地拆解我们狭窄的心灵架构,好让理性可以回忆起“生前灵魂”在坠入凡尘后忘却的一切。(原文应是:“哲学”不是“这本书”)。 好回怼他人、回答自己的书。回怼他人无礼的提问,回答自己的奇思妙想。 追着年龄不放的社会。是对年轻痴迷还... (展开)
我的最大感受是继承、和表达方式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第四章第2节改变世界如何理解 | 来自He-Zhuir | 2019-10-09 23:02:2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学术 2011—2018】 (三联学术)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北京地铁书单 (向北向北)
- 有趣的文化史 (老K脸)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1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们为何膜拜青春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菠萝油条虾 2022-02-23 18:46:36
我的基础知识储备太少,读起来比较困难。和我期待的相差太多了,我期待社会性的解读,这本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的,有点失望。
0 有用 小丸子 2021-12-14 18:40:09
他说,人们会去求知,恰恰是因为他们对新鲜的东西感到恐惧,知识无非是把因为陌生而令人不安、焦虑、恐惧的东西,变成熟悉的和习以为常的。人们在获得知识时感到欣喜,其实是因为克服了未知带来的恐惧,重新获得安全感的欣喜。这么看就会觉得世界特别无聊了。
0 有用 Donuts🕳️ 2018-09-11 23:52:47
stay young, stay simple.
0 有用 mummer 2021-10-20 22:57:15
书名很吸引人,但基本与内容无关。与其叫年龄的文化史,不如说是文化的年龄史。有金句,但整体论述逻辑不清楚
20 有用 小季子 2018-04-06 18:23:50
太有意思了以致于都舍不得看完。作者的讲述很诚恳,感觉很有心肠;翻译得超级灵巧,读完后胸次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