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的原文摘录

  • 道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五百年来,西周维持着“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直至最后完全分裂,而后迎来战国时期。 文明时期的中国分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父权制、尚武、由相关统治者和统治家族(各个战国交错)构成的务实系统;另一种则是百姓的民间文化,扎根于漫长、健全的历史,由幸存的乡规民约来管理。青铜时代的统治者甚至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如“礼不下庶人”),其核心是占ト与祭祀。占是因为统治者在更远的未来存在利害关系,如同股民突然计算起利率,时刻关注经济大气候一样。祭祀则是一种供奉食品的奇异圣礼,主要是为了纪念传说中成功夺得权力的祖先和开国之父,他们认为先祖有在天之灵。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统治者与学者皆为社会问题所困扰。史官、文员、巫祝、教书先生等所属的士人阶层中,有人提议改善社会和政治局势,甚至改朝换代。 历史上,我们把其中一部分人称为“圣贤”。(受压迫阶层中持类似观点的人也许可以称为“有领导力的农民先知”或“具煽动性的女性信仰治疗师”。或者,他们直接归隐山中,化身樵夫。后来,中国贤者往往立志归隐山林。) 其实,中国有一个哲学派别,即法家,赞成建国,主张统治者应行事严厉,对百姓要摒除仁爱之心。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则试图通过传授人本主义治理(由各类贤良的专业人土组成)的哲学,来调和傲慢的贵族和受其统治的人民之间的矛盾。大部分儒家思想精深而合理,但其偏向国家的一面一开始就显而易见。 虽然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墨家,当时它却是与儒家并列的“显学”,似乎与百姓在精神上(如果不是在形式上)结盟。他们粗衣粝食,辛勤劳作,主张博爱。他们对国家概念并不明确一赞同正义的战争,认为应由贤者治天下。 (查看原文)
    敏行 2021-01-18 15:42:24
    —— 引自章节:道
  • 由此,我们来谈谈整个远东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世界观,也是全世界位列前两三位的哲学派别:道家。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标准才敢于评判整个社会? 他可以通过一套被虔诚接受的价值观来评判一个社会,比如阿米什人。或者,就像如今人们常做的那样,他可以赞同对社会和历史的某一种分析,同时认为存在着更理性、更人道、更实用的社会秩序。(对一个社会真正的“科学的”评判应借助我们现在从人类学、生态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收集来的各种信息,而这项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古代的潜修者一一而今称为“道家”的艺匠和思想家,在可观察的自然秩序及其直观的人性类比中寻求价值基础。这赋予了他们一定的思想高度,他们随性、诙谐、温和、准确的洞察力,在当今世界仍然掷地有声,充满了活力。其代表作是《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意为径或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超越“方式”的方式。道家是社会幻想家、自然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生活在个仍然有野生动物和高地森林的中国。 道家带来的社会地位唤醒了母系社会早期文明。母系社会曾经存在过,也可能再次出现: 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粟,暮栖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 “知生之民”。神农衣服 夏多积新 则炀之,故命之之世,卧则居居 起则于。民其母,不知父,与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 此至徳之隆也鹿共处,耕而食 《庄子・盗》在马塞尔・格拉内和其他学者看来,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确实是母系社会和从母居住的,巫、萨满の在宗教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巫者大部分为女性。 相比之下,儒家对自然的关注远不及道家。道家不仅观察敏锐,甚至超越了以人为本的功利主义,正如列子在下文故事中所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 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 之用。”众客和之如... (查看原文)
    敏行 2021-01-18 15:45:00
    —— 引自章节:道
  • 道家作家在研究自然(意为自然、自我、自我维护和自发)的过程中,在探寻人之本性、现象的黑暗内在时,主张清静无为、柔和、流动、明智地接纳。道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悖论,即热物理能量会流失,显然会永远消失:熵。生命的存在,似是为延缓能量消失、尽其用而采用的复杂策略。不过,所谓的“精神”能量,通常只有在你学会“放手”(放弃)、“摆脱身心束缚”(成为过程的一部分)时才会增长。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北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徳经》第六章这个原则是理解道教的关键。遵循客观规律,自然事事可成。道家教导我们,人事与其他系统和子系统一样,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所有的秩序都来自内部;但对中央统治者而言,不论是神性需求还是政治需求,都是陷阱。 人是如何失道的?对此,道家也只能通过干预、怀疑、犯错,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毕竟,道不会真的失去。几个世纪以后,禅宗佛教徒用典型的似是而非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完美之“道”一路无阻,迎头努力方可!从过去几个世纪至今,中国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查看原文)
    敏行 2021-01-18 15:46:50
    —— 引自章节:道
  • 十九岁那年,我初次读到中国诗歌译本。此前,我心中理想的自然景观是火山上四十五度的冰坡,或是一片纯原始雨林。中国诗歌帮助我“看到”了草地、农田、缠绕的矮树丛和老砖房后的杜鹃花。中国诗歌让我摆脱了对狂野山脉的过度依恋用一种几乎潜移默化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事实:即便山再偏僻,也是人们可以生活的地方。 (查看原文)
    但为君故 2021-04-27 19:52:13
    —— 引自章节:野意中国
  • 制墨时,先将松木放于煤窑内烧,收集烟灰,再将烟灰与皮胶混合(有种著名的胶是用东江水煮驴皮制成的),最后加入香料,压制成带花纹的条状。⑨慢慢地打圈研墨,蘸墨润笔,铺纸一这一连串动作似乎完成了一次对石头、水流、树木、空气、灌木之本质的思考。 (查看原文)
    但为君故 2021-04-27 19:54:48
    —— 引自章节:狼毫
  • 对生物地理学感兴趣的人,可以从画中区分出北方干燥而广阔的山脉与南方茂盛、潮湿、雾气弥漫的山谷。在这些巨大的场景中,有几条小渔船、几座小茅屋(农舍)、背着行囊的旅行者,定格为一幅有岩石环绕、雾气弥漫、永恒的、梦幻般遥远而宁静的景色。画中人虽小,却作了细致的渲染,正在做着该做的事,或斜躺着享受其独有的世界。 (查看原文)
    但为君故 2021-04-27 19:54:48
    —— 引自章节:狼毫
  • 宋朝大多数山水画家并不总是亲临他们所描绘的山岭,比如“溪山无尽”派的水墨画卷。借用已有的写意画法,宋朝画家笔下的山与重力学、地形学全然相悖,好像飘浮在雾中似的。但是这些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忠于有机生命和生物圈能量循环的。这些画让我们看到,地球表面是有机体的一部分,水、云、岩石和植物的生长都在上面彼此流动一一岩石置于水下,瀑布从云上倾泻,森林在空中茂盛生长。我花了如此多的篇蝠只想说明,生物圈能量循环过程就是通过彼此垂直流动的。宏观环境(如热带热力发动机)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循环都来源于有机生物;大气层是植物的呼吸,在整个星球上空翻腾,在热力学(或任何引领错综复杂的事物的理论)指引下优雅盘旋。“自然通过自我纠缠产生美。” (查看原文)
    但为君故 2021-04-27 19:54:48
    —— 引自章节:狼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