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索·恩
原作名: SUSAN SONTAG: GEIST UND GLAMOUR
译者: 郭逸豪
出版年: 2018-11-30
页数: 412
定价: 62
装帧: 平装
丛书: 索 • 恩(Thorn Bird)
ISBN: 9787520137355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索·恩
原作名: SUSAN SONTAG: GEIST UND GLAMOUR
译者: 郭逸豪
出版年: 2018-11-30
页数: 412
定价: 62
装帧: 平装
丛书: 索 • 恩(Thorn Bird)
ISBN: 978752013735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HVS3 2019-02-16 18:19:49
唯一缺点是书太紧,拿在手上或者铺在桌子上都要花力气分开,读书体验不太好。 内容是很棒的,没有带多少传记作者的个人色彩。若说要从一个人身上找到强大的生命力,我想,桑塔格的传记未免不是一剂"肾上腺素"。 她的密友伊万.纳塔尔说:"完美......意味着不断改变"。也许这就是答案了。
0 有用 卡尔松 2019-12-09 20:25:38
19161. 极有天赋的权谋知识分子。
1 有用 无非求碗热汤喝 2019-03-17 03:47:57
干净利落
3 有用 ichchan 2019-02-16 19:04:32
个人是不爱读传记的,对人背后的私人生活没有兴趣,更不愿意接受传记作家审美视角下的当事人,但施赖伯提供了传记写作的另一个视角,即“它是由自己或者生活本身写成,由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自相矛盾的精神生活写就,并且曾经有人经历过这种生活”,也让这本书的写作极尽冷静客观,展现出一种“桑塔格风格”;另,在桑塔格紧锣密鼓的精神缔造之外对名声、社交的热情度是我对这样一个审美前卫的知识分子的不解之处,我以为聪慧如... 个人是不爱读传记的,对人背后的私人生活没有兴趣,更不愿意接受传记作家审美视角下的当事人,但施赖伯提供了传记写作的另一个视角,即“它是由自己或者生活本身写成,由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自相矛盾的精神生活写就,并且曾经有人经历过这种生活”,也让这本书的写作极尽冷静客观,展现出一种“桑塔格风格”;另,在桑塔格紧锣密鼓的精神缔造之外对名声、社交的热情度是我对这样一个审美前卫的知识分子的不解之处,我以为聪慧如桑塔格,会瞧不上芸芸众生对她的肯定,在这里作者也提供了一种说法,即桑塔格与名声之间一种近乎色欲的关系,去“模仿”、“感受”、“成为”;另,能看到一个被桑塔格所创造的看似纯粹的精神王国背后的不安全感,甚至怯懦,以及它们的来源;最后,感觉施赖伯个人更欣赏玛丽麦卡锡,好想看他写一本玛丽麦卡锡传。 (展开)
1 有用 瑰夏 2019-02-06 07:09:26
客观理性,果然是德国人。
0 有用 taotai312 2024-09-22 10:15:57 浙江
开页小,厚,又摊不平。读这本书的体验不太好。但是对桑塔格的生平记录是完整的。最她的创作也有更加完整的理解。
0 有用 SOS 2024-03-20 02:37:37 重庆
✅已入;
0 有用 边一边 2024-03-17 10:11:21 江苏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0 有用 无限弃绝 2024-02-24 16:57:23 上海
潇洒的一生
0 有用 啾啾咕咕 2023-12-14 21:38:25 上海
苏珊·桑塔格,一个活跃于星汉灿烂的纽约知识圈层——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风起云涌的黄金时代——的智识偶像。她毕生以她激越、充沛的精神能量燃烧自己,直至死亡。桑塔格不是书斋里的冬烘先生,而是主动参与、深度卷入社会政治事件漩涡的行动派知识分子。尽管她过多的自我展露、自相矛盾的表态和亲欧的立场常常将她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她世界主义的视野、关怀和担当,也使她成为“知识分子的良心”。桑塔格是以她出色的(... 苏珊·桑塔格,一个活跃于星汉灿烂的纽约知识圈层——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风起云涌的黄金时代——的智识偶像。她毕生以她激越、充沛的精神能量燃烧自己,直至死亡。桑塔格不是书斋里的冬烘先生,而是主动参与、深度卷入社会政治事件漩涡的行动派知识分子。尽管她过多的自我展露、自相矛盾的表态和亲欧的立场常常将她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她世界主义的视野、关怀和担当,也使她成为“知识分子的良心”。桑塔格是以她出色的(散文)写作和智识魅力为人所铭记,但离开她积极投身其中的社会风云,她便成了一个干瘪的精神模具。换句话说,这本传记也可作为桑塔格作品的导读。它极其生动丰满地还原了酝酿创作的动机和社会情境。如书中已提到的那样,“欧美之间”始终是19世纪以降的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桑塔格与她自小钦慕的欧洲文化的割席令人唏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