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中国女性的两大形象
一、“强大的女性”和“弱小的女性”
二、中国的父权制
三、中国女性的20世纪
第一编
第一章 中国式父权制背景下民国时期“母性的权力”
一、问题之所在
二、对童养媳的虐待——萧红的《呼兰河传》
三、婆婆导致的强制离婚
四、母亲的“自我”
五、常态化的“母亲的权力”
第二章 从民国时期的旧式包办婚姻看“母亲的权力”
一、旧式包办婚姻产生的悲剧
二、“杀母”故事——谢冰莹的《女兵自传》、***的《青春的梦》
三、孝的践行和对立的回避——冯沅君的《隔*》《隔*之后》
四、母亲、儿子、妻子的关系——郁达夫的《茑萝集》
五、死于慈母之“毒药”
第三章 民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母亲神话”的解构
——女性作家所描绘的母亲形象
一、民国时期的寡妇的权力
二、中国“母亲神话”的解构
三、母女关系——黄庐隐的《庐隐自传》
四、失败的“母亲的造反”——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
五、父权制的破坏者——张爱玲的《金锁记》
六、对“母亲的权力”的挑战——徐坤的《女娲》
七、贫困和寡妇——方方的《落日》
第二编
第四章 民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寡妇的地位
——以守节和再婚为中心
一、守节和强制再婚的历史
二、民国时期守节的束缚
三、审判寡妇的男性理论——沈从文的《巧秀和冬生》
四、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
五、婚姻法和寡妇的再婚自由
六、社会主义中国的守节束缚——戴厚英的《锁链,是柔软的》
七、改革开放背景下,寡妇的再婚难
八、阻止母亲再婚的孩子——张弦的《未亡人》
九、强制再婚及寡妇的生存环境
十、宗族的干涉——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
十一、活跃的宗族活动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蓄妾制
一、蓄妾的历史
二、正妻和妾的身份差
三、妾的身价
四、妾的变形“典妻”——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五、正房妻子和妾的地位逆转——凌叔华的《一件喜事》、杨刚的《黄霉村的故事》
六、对民国时期的蓄妾制的批判——谢冰莹的《离婚》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品川·H 2022-05-07 16:01:56
20世纪的中国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潜在的思想习俗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相比延续千年的父权制与宗族社会,中国女性的抗争只能说才刚刚开始。
1 有用 Inni 2021-04-01 19:55:36
主要选用的是现代文学中的各类文本,有好些还是从当时的报刊杂志上摘下来的,叹服于作者对资料的搜刮能力。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是其对“母亲神话”的论述,认为作为家长的母亲其实不是父权的代理人,而是掌握权力后,暴露出一种超乎性别的人性恶,从而压迫其子女。比较遗憾的是这本书对“父权制”的范围只限定在家庭上,要知道中国的“父权制”思想和行为方式已经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了啊!如果再加上对革命进步女性的叙述就完美了……
0 有用 拳击面包超人 2023-12-29 17:27:22 北京
正视一个事实:此地所谓“父权制”作为一个笼统随意的概念是成问题的,至少是缺少分析的——代际支配(尤其是来自于和针对于女性的代际支配)的特殊性会被无限抹平。家长制在此地不仅有一番特殊样貌,还和男权制扭曲地糅合进化。既然普适父权制批判可能是乏力而无谓的(见p3模型),所以在地研究的责任之一便是择洗、遴选和呈现这些特殊之处,重新想象那些被规整过的“父权制”批判行动和模式。
0 有用 。 2021-01-03 17:47:10
偏描述性
9 有用 兰藻(春困中 2019-07-29 19:27:18
获益匪浅,了解了近代女性的生存困境、苦难遭遇。 唯一的问题是,白水女士引用的多数民国小说我都未曾读过。(扶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