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重新定義美與生活 ◢
日本人以千年的時間,向世界提出
三種獨特的美學思維
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幽玄引進陰翳,追求隱蔽下的真理;侘寂是在無一物中感受無限的終極美學思辯。揉合神道、老莊、佛教思想的日本美學,在物語、和歌、能劇、茶道等藝術形式中發展出豐富的美的意義與精神,啟發了今日無數的藝術創作。
《物哀──櫻花落下後》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學。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
《幽玄──薄明之森》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
◤ 重新定義美與生活 ◢
日本人以千年的時間,向世界提出
三種獨特的美學思維
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幽玄引進陰翳,追求隱蔽下的真理;侘寂是在無一物中感受無限的終極美學思辯。揉合神道、老莊、佛教思想的日本美學,在物語、和歌、能劇、茶道等藝術形式中發展出豐富的美的意義與精神,啟發了今日無數的藝術創作。
《物哀──櫻花落下後》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學。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
《幽玄──薄明之森》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幽玄美學。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
《侘寂──素朴日常》
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和敬清寂」的侘茶意識,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侘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通往原始心境,並暗示了短暫、輕微事物中的美。侘寂是人類對自然、缺陷、樸實事物的嚮往,美在於素朴日常,在不完美,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
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本書特色
◎日本文學、建築、繪畫、攝影、工藝、產品設計等藝術的原點。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大西克禮 Yoshinori Ohnishi(1888-1959)
日本美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前身)名譽教授
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畢,1930年代開始於東京帝國大學擔任美學教職,1950年退休後埋首於美學研究與翻譯。譯有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著有《〈判斷力批判〉的研究》(1932)、《現象學派的美學》(1938)、《幽玄與物哀》(1940)、《風雅論:寂的研究》(1941)、《萬葉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識論史》(1950)等,為日本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暨代表人物。
譯者簡介
王向遠(1962—)
著作家、翻譯家。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王向遠著作集》(全10卷)、《王向遠教授學術論文選集》(全10卷)及各種單行本著作二十餘種,已出版譯作二十餘冊計三百六十餘萬字。
目录 · · · · · ·
【導讀】 「日本傳統美的象徵性概念」
──靜岡英和學院大學人間社會學部準教授 蔡佩青 專文導讀
一 西洋美學史上不曾涉及的概念──多義的「哀」
二 物哀的矛盾情感──積極的哀、消極的哀
三 本居宣長的「物哀」學說
· · · · · · (更多)
【導讀】 「日本傳統美的象徵性概念」
──靜岡英和學院大學人間社會學部準教授 蔡佩青 專文導讀
一 西洋美學史上不曾涉及的概念──多義的「哀」
二 物哀的矛盾情感──積極的哀、消極的哀
三 本居宣長的「物哀」學說
四 感情的「深刻」
五 心理意義到美學意義的哀
六 從「哀」到「美」的快樂與滿足
七 悲哀與美的關係
八 美的本質
九 物哀美學的歷史背景──平安朝時代的生活氛圍與文化發展
十 唯美主義與憂鬱的概念
十一 自然的無常與死亡警告
十二 「哀」概念的五種解讀
十三 黃昏風聲哀,誘思緒綿綿——論特殊美學涵義的「哀」
十四 紅色,讓我們先想到火還是熱烈?——作為情趣象徵的哀
十五 朝向宇宙意識的哀──哀美學的完成
《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
【導讀】 「從神秘崇高到餘韻深遠」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蔡佩青 專文導讀
一 孕育幽玄美學的日本歌道與歌學
二 風吹白浪起──幽玄的形式與美學價值
三 餘情纏繞的歌風──中世歌學中的幽玄
四 僧人與能樂師的幽玄──正徹、心敬、世阿彌、禪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藝術的主題與藝術的形式
六 論東西方的藝術形式定義
七 幽玄如何成為日本民族的美學焦點
八 幽玄概念的美學分析
《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
【導讀】 「從松尾芭蕉到柳宗理,看見日本文學與生活中的侘寂美學」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蔡佩青 專文導讀
一、侘寂的意義
寂的語源
俳諧與茶道中的侘寂
侘茶與佛心
二、侘寂美學的第一層涵義:寂寥、閒寂
孤寂、孤獨與美學意識
和敬清寂
單純、質素、淡泊、清淨的寂
茶禪一味/茶的道學解釋
虛實的三種意義
三、侘寂美學的第二層涵義:宿、古、老
空間性的減殺/時間性的集積
宿、古、老的意義與美的轉化
自然與生命
不易流行的根本意義
美學態度的自我超克
四、侘寂美學的第三層涵義:物體本來的性質
寂的古語「然帶」
物的「本質」
古典美與寂的相異
美的自我破壞與自我重建
松尾芭蕉的遺言
本情與風雅
幽玄與寂的區別
· · · · · · (收起)
喜欢读"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竟然全都出自文学……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台版繁体好还是简中版好? | 来自SR. | 1 回应 | 2023-12-05 19:56:38 |
两个版本两个极端 | 来自真我如是 | 1 回应 | 2022-12-19 18:34:59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译本如何? | 来自北山鸣远 | 1 回应 | 2021-06-01 10:55:47 |
11 有用 Nino 2019-06-20 16:19:47
男性美的最完美类型,正如弥尔顿所刻画的撒旦那样的人。(波德莱尔)
1 有用 Leon लिऑन 2023-08-29 14:18:52 北京
读完后,似乎多领悟到一点:月色下的樱花(物哀),短洁的和歌(幽玄)和古池中的青蛙(侘寂)。
1 有用 亲爱的倩儿 2021-06-28 21:43:26
大西克礼习承席勒、黑格尔等西方审美哲学,自日本古典提炼出「物哀、幽玄、寂」三大概念为日本美学的核心,并与欧洲古典美学一般划分的「美、崇高、幽默」三种审美形态相对应。认为「物哀」归属于「唯美」,「幽玄」属于「崇高(壮美)」的根本上的美,而「寂」则可以比喻为「humor」(幽默、气质)导出来的美。 这种对应有些许牵强,书中的论述也时有模糊之处,或戛然而止,让人如雾里看花。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了解日本独... 大西克礼习承席勒、黑格尔等西方审美哲学,自日本古典提炼出「物哀、幽玄、寂」三大概念为日本美学的核心,并与欧洲古典美学一般划分的「美、崇高、幽默」三种审美形态相对应。认为「物哀」归属于「唯美」,「幽玄」属于「崇高(壮美)」的根本上的美,而「寂」则可以比喻为「humor」(幽默、气质)导出来的美。 这种对应有些许牵强,书中的论述也时有模糊之处,或戛然而止,让人如雾里看花。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了解日本独特美学的经典之作。 (展开)
10 有用 栩栩 2019-08-19 20:24:22
这书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认识了王向远老师
7 有用 嬉丰 2020-06-26 09:37:42
装帧特别好,喜欢对哀概念的五种解释,但是从头论述的混乱,标题内容不符,论据不牢。模棱两可的自说自话,切入不到正题,每一章都戛然而止,引用与观点连接不严谨。 “明言明语”用的不少,标题是编辑整理出来的吧,不然怎么每章标题提出的问题,内容里的答案大多没有,幽玄第二章末尾说什么那是个棘手的问题,然后就没了,下一章又说别的了,一个事没讲明白,又去讲别的了。那还论述什么?引用中国诗句,就不注解了,不是因为别... 装帧特别好,喜欢对哀概念的五种解释,但是从头论述的混乱,标题内容不符,论据不牢。模棱两可的自说自话,切入不到正题,每一章都戛然而止,引用与观点连接不严谨。 “明言明语”用的不少,标题是编辑整理出来的吧,不然怎么每章标题提出的问题,内容里的答案大多没有,幽玄第二章末尾说什么那是个棘手的问题,然后就没了,下一章又说别的了,一个事没讲明白,又去讲别的了。那还论述什么?引用中国诗句,就不注解了,不是因为别人文中提到幽玄二字,你整理一下就是你自己的一套理论了。也得通才行。 每章前页编辑提取出的才是精华。生掰硬套之感,引用的都是好作品,幽玄立意也好,可惜罗里吧嗦废话不少,开了一个点没讲明白然后跑题了。 喜欢痴迷日本文化可一览,相信日本也有其他文化美学相关的论著,虽没看过,可不相信这套书囊括日文化全貌。 (展开)